《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57节作者:
北极豪客 明朝一直到万历时,都还是世界第一强国。轮到清朝就不成了——人家欧洲资本主义崛起了!当时文艺复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呼之欲出,到处都是“大国崛起”。
你清朝还是像明朝那样慢腾腾地走,那就不是前进而是倒退了。
所以清朝也很委屈。
本来国家管理得还不错,可惜生不逢时。
从咸丰帝起,每况愈下,最后落了个丧权辱国的臭名!
日期:2009-02-23 09:31
清朝的经济,总体水平跟明朝差不多,有的地方不及,有的地方过之。
在制造业上,绸缎生产规模不亚于明朝,以江宁、苏州、杭州三大皇家织造局为首,非常发达。尤其江宁府产的缎子,是丝绸中的上品,行销天下。
瓷器在康熙、雍正年代,技术也大大超越了前代,胎更薄,瓷更细,色更艳。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官窑、民窑平分秋色,产品行销海外。
在原本不使用铜钱的云南,在清代却发现了大量铜矿。
云南采铜业盛极一时,年产1200万斤,可供全国铸钱使用。
官营的制造业蓬蓬勃勃,民间的手工作坊就更加红火,城乡到处都有。农民忙时种田,闲时就出外做生意,比如做裁缝、木匠、篐桶、补锅、弹花、补鞋、泥水、采石、酿酒等,也算是第二职业。
现代意义上的“工厂”一词,其实就是在那时出现的,意思也就是手工业作坊。在乡村里,有木厂、炭厂、香菇厂、木耳厂、纸厂、铁厂、盐厂、淘金厂等等,不一而足。
那时候最好的铁制品,是“广铁”。
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其中最知名的品牌是佛山铁锅,名扬海外。外国的“夷船”来华,都成千上百地买佛山铁锅回去。
小小的佛山镇,在清代吸引了四方商贾。
有野史笔记描述,当时河面上停泊的商船有如蚁群,水上一派繁忙,舟楫相击,人声鼎沸。
古代的商品交易场所,叫做“市”;而大一点的市,就叫“镇”,
镇,从明朝中期兴起,到康熙乾隆时代达到鼎盛,每隔二三十里必有一镇。农民出门,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镇,买卖农副产品很方便。
北方民间至今还有初一、十五赶大集的习俗,也是在康熙时代为最盛。
北京城里著名的琉璃厂,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城隍庙这些地方,在那时就有盛大的庙会,也就是大型集市。
现在北京人春节赶庙会的习惯,显然是从清代延续而来。
清朝,就这样,隔着百年的距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我们对清朝,撇嘴是撇嘴,可我们今天的有些习惯,还真就有它的遗传。
所以我奉劝大家在对传统文化开骂之前,先检查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文化“盲肠”。
——猴子变成的人,到什么时候都免不了有“猴气”。
日期:2009-02-23 16:30
清国人在银元上如何与国际接轨
清朝的货币制度,有样学样,也沿袭了明朝的那一套,以银子和铜钱为主。大额交易用银子,小额交易用铜钱。
不过,清朝的银子用起来比明朝麻烦,因为它很不规范。
清朝用银子还是要称量,是以纹银为标准,在使用中,各种成色的银子都要折成纹银来计算。
所谓“纹银”的成色应该是多少呢?据当代专家推算,应该是935.374‰,也就是“九三成”。
这就是说,一个人实际所拥有的银两,要折算成纹银银两,才能表示出你究竟有多少财富。
这个“纹银银两”,就是“虚银两”,是一种理想化概念。
这洋,“银两”这一概念,就有了虚、实两个所指。
清代的银锭也不够规范,除了元宝形状的之外,还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砝码状、束腰形、牌坊形和茶花形的,并不一致,所以要称量。
清朝在银锭上也有创举,就是有了比50两还要大的大银锭。不过典型的银元宝,大多也是50两一锭,同时也有小一点的。
那种小银锭,同样也叫“锞子”,《红楼梦》里写贾府准备过年,就写到过“银锞”之类。
最麻烦的是,称银子的重量标准也不大一致。
标准的一两是多少?既有官库的标准,也有漕运部门的标准,轻重并不相同。此外各地官库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非常混乱。
道光时代就有人指出:本朝的银子,官府通行的是“纹银”,成色在九二、九三直至足色。而民间通行的叫“元丝”,成色仅有七、八成、最高不过九五成。这就够乱的了,另外还有在银锭上钻孔往里灌铅的,就更是添乱。
由于各地称量的标准不同,有时一两能差出六、七分来,百两就要差出六、七两。这种状况,就连官府也没办法划一。
银子的混乱,贯穿了整个清朝,哪个皇帝都没想起来要整顿一下。
在银子的使用上,清朝还有一大景观,那就是外国银元盛行。后来,大清国有人赶时髦,自说自话也仿铸了银元。
从康熙帝收复台湾起,清廷就开放了海禁,外国银元流入的数量因而一下子大增。
尤其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使用银元的情况很普遍。
银元来自欧洲不同国家,花样繁多。那时的清国人也够聪明的,都给它们起了外号。
荷兰银元上有武士骑马图案,就叫做“马钱”;
西班牙银元边缘有麦穗纹,就叫做“花边钱”;
葡萄牙银元图案中有一个十字,就叫做“十字钱”。
还有,西班牙银元有一面图案是两根柱子,就叫做“双柱”;
西班牙银元和美国银元上的人像,头发形状不一样,因此分别叫做“大髻”、“小髻”和“蓬头”。
至于带有罗马数字的银元,也难不倒清国人,他们把“Ⅱ”叫做“二工”,“Ⅲ”叫做“三工”,“Ⅳ”叫做“工半”。
——你别说,大清国那时候与国际的接轨,还真是充满了幽默感!
清代商人对过手的银元,在习惯上要打个戳记,以示货真价实。打的戳多了,银元被凿巴变了形的,就叫做“烂版”。
没打戳子的完好银元,则叫做“光洋”、“光版”或“镜面”。
我从小学时候起,就在各种回忆录里见到过“光洋”这一词,始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学了古代金融史,才解开了心中几十年的疑惑。
当时广东人喜欢用烂版,江浙人喜欢用光洋。
当然烂版没有光洋值钱,两者比价每一百两要差出六七两。
外国光洋的流入,使我们中国出现了新的货币单位,那就是近现代流行的“圆、角、分”。
圆,当然是指一块银元。
到嘉庆年间,民间又把“圆”称为“块”,指的也是一块银元。
现在人民币的单位,也是如此。不过“圆”简化为“元”,实际上没有道理,有点脱离了文化传承。
现代老百姓在习惯上,常把一元钱叫做一块钱,就是从清朝人的习惯延续下来的,源头就在光洋那儿。
到道光年间,民间的外国银元已经很普遍,朝廷想禁止都不可能了,只得承认其合法性,但是强调不得以枚计算,还是要以成色、重量来计算。
银元的流行说明了什么?说明老百姓已经很不耐烦用银子要称量了,都愿意使用计算很方便的铸币。
清廷是超级政治恐龙,对这一点反应很迟钝。那位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曾经建议国家自铸银钱,但是被道光皇帝驳回。
日期:2009-02-24 08:42
皇帝不让造币,民间却不听那个,沿海和台湾历来开风气之先,两地民间率先仿造了银元。
仿造的银元有两种,一种刻有“漳州军饷”字样,币面还有神秘花押,民间盛传这是所谓“郑成功大圆”。另一种只有“军饷”二字。
此后,广东、福建、杭州、江苏、江西等各地仿造蜂起,但全都是手工铸造,样子粗糙,团团乎乎的像个小圆饼,与外国银元无法比美。
清朝的对外贸易,因为占了商品的便宜,在前期一直是出超——你们的货我不要,我的货你不可能不要。
你不喝茶行吗?你喝茶没有好茶碗行吗?不行。
那么,就拿白银来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