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22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高昌是个小国,在几股强大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麴氏高昌原先是依附突厥的,隋朝一建立,它立刻就有亲近感,投向了隋朝。
  当时的国王鞠伯雅,曾两次入隋朝贡,他的儿子鞠文泰随父第一次入隋后,就留在了洛阳和长安没回去,算是留学吧。
  高昌国跟隋炀帝的关系很铁,还出兵协助过隋炀帝攻打高丽。

  在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上,记载着有他们用钱的情况。
  高昌国人所使用的货币,包括金钱、银钱和铜钱三大类。麴氏高昌自己也铸了钱,叫做“吉利钱”,和中原、西域的其他钱币一起流通。
  高昌国所用的银钱,比较有特色,最轻的是半文,最重的有好几百文。
  在出土文书中,还有一些随葬的财物清单,看那上面记载,有的随葬品竟然有金钱万文、银钱百万文。——这高昌国难道个个都是超级富豪?
  先不用惊讶。
  据专家考证,这不可能是真的。谁也不会把钱这么糟蹋,估计是象征性的数字,数字的大小,可能与墓主生前的富裕程度有关。

  高昌国人确实很聪明,这一点超过了现代人,为了表示对已逝亲人的孝敬,往清单上填点大数,就成了,连纸糊的别墅、小车和小姐都全免了。
  填写几个数字,就表示财富。这种做法,深得当今“金融资本”运作的精髓。
  出土文书里还有一些借据,从中能看出,高昌国通行的借款利率,是月息10分,也就是100‰。
  这些借据,所列条款就跟今天的借款协议一样,甚至还要详细些,有的甚至写明:一旦签字,“各不得反悔,悔者一罚二”,也就是反悔的话,要加倍赔偿对方的经济损失。
  隋灭以后,高昌国不知怎么的,跟唐太宗不大对脾气,与突厥搞到了一起,严重威胁丝绸之路的安全。唐太宗哪里吃你这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派大军灭了高昌国,在那儿设置了高昌县。
  此前,玄奘西行取经就路过高昌。

  当年玄奘走到相当于今天的哈密一带,高昌国王专门派人把他接了过去。高昌原不在玄奘的计划行程中,但高昌国王却执意邀请他去。
  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个国王,就是当年在洛阳留学的王子鞠文泰。鞠文泰虔信佛教,见到玄奘后,感觉相见恨晚,立刻与玄奘结拜为兄弟,还要把玄奘留在高昌,做他的精神导师。
  国王的态度非常坚决,说:“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
  葱山是什么山?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可见鞠文泰是何等真诚。
  这可给玄奘出了大难题,取经大业难道就这么半道泡汤了?他一连三天绝食抗争,到第四天上,鞠文泰只好答应放行。
  这位颇有性情的高昌国王,还为玄奘提供了数量惊人的物资,足够在往返路上用20年的!这些物资里,就有西域一带通用的货币,计有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钱,还有绫绢等五百匹。
  最重要的,是高昌国王还给西域各国的国王写了介绍信,说要去西方取经的,是我的弟弟,请多照顾。
  ——玄奘的取经路,从此之后就走上了坦途。看来《西游记》里说唐僧过火焰山一节,还真不是完全瞎掰。
  这个消失了的高昌古国,太令人神往了!《全唐诗》第878卷收录的第二首诗,就是一首《高昌童谣》,全文是:

  “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
  言为心声。
  这高昌国的人,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嘛!

日期:2008-12-27 07:25

  华夏人从来就是天才的商业民族
  我们终于到了可以扬眉吐气一回的时候了。因为接下来要讲的,是大唐。
  魏晋以来,中原打仗像走马,好端端的国土被践踏了一遍又一遍,一直闹到隋末。
  老百姓,苦哇!
  大唐名臣魏征是亲历过战乱的,曾有感慨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现在的愤青们,喜欢喊打喊杀,不过喊喊也就算了。真正经历了战乱的人,不伤心到极点,一个大活人怎愿意去做狗!

  兵火一来,实际上是没人可以幸免的。不仅百姓狼狈逃命,精英也奔窜如狗。
  《三国志》上记载:“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晋书》上记载,“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戴之人”。
  这样的史书,真是一卷读罢头飞雪!
  无辜百姓,招谁惹谁了?
  当然,南北朝的百余年间,北魏、南梁也曾有过几十年的稳定期,堪称难得。
  ——不知你发现没有?我们这个民族,不仅讲究诗书礼乐,而且骨子里也是个优秀的商业民族。
  一旦稳定,北魏的洛阳,立刻就成了世界贸易中心,“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贾贩,日奔塞下”(《洛阳伽蓝记》)。
  南梁的建康城,更是后来居上,有人口百万,商贩云集。商业繁华程度不仅超过了北方,也远胜于前代。

  这种超强的经济自我恢复能力,在隋朝时也创出了奇迹,但隋炀帝却将经济繁荣视为自己天大的功劳,任意挥霍,不知爱惜,终于将百姓陷于水火。
  我曾经读到过后世文人描写的隋末惨象,那真是字字惊心:
  “百姓存者无几,子弟死于兵役,老弱困于蓬蒿。……兵尸如岳,饿殍盈郭。狗彘厌人之肉,乌鸢食人之余,闻臭千里,骨积如山。
  目断平原,千里无烟。残民削落,莫保朝昏,父遗幼子,妻号故夫,孤苦何多,饥荒尤甚!”(《海山记》)
  相信稍微懂一点古文的朋友,看了都不能无动于衷。

  所以,何谓好皇帝?
  能给百姓以和平,能给百姓以安宁的,就是好皇帝——只这两条,再不用别的。
  唐朝人民之所以有福,是因为奠定初唐格局的唐太宗,是亲眼见过隋朝崩溃的人,他不敢不爱惜民力。爱惜民力,是害怕江山顷刻间也会同样倾覆。
  他又是靠政变登上皇位的人,所以必须做得勤勉谨慎。
  勤勉谨慎,是要以英名掩盖自己的不清白。

  “封建社会”,最大的道理是什么?是秩序——君臣、父子、夫妻。
  李世民是破坏了秩序的人,在古代是大逆不道。
  他必须用一个更大的道理,来取得统治的合法性,并塞住后人的口。
  哪儿还会还有更大的道理?
  有,就是孟子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思想又来自更早的《尚书》,这是中国儒家经典“五经”中最重要的一部。
  《尚书》里说:“民惟邦本”。
  不错,一点也不错!
  我们要感谢儒家给我们留下的这个终极真理:民为国家之本。
  ——它能使帝王敬畏!

  唐太宗就很敬畏,他的勤政为民做得相当的好。
  此后,这个接力棒又由武则天、唐玄宗接了过去,因此就有了赫赫盛唐。
  我们这个民族,只要上天给我们50年到100年的和平,就总能做到经济上的全世界“最牛”。
  这种经济奇迹,是好皇帝和百姓共同创造的。
  只可惜,百姓永远都是“最牛”的百姓,而皇帝却不都是好的皇帝。

日期:2008-12-28 07:43

  要说唐朝的经济,跟它的政治、文化一样,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一个“安史之乱”,把大唐一刀砍成两半,前期和后期的景象很不同。
  唐玄宗李隆基,一开头皇帝做得还很谨慎,重用了两个好宰相姚崇和宋璟,把大唐的经济推到了顶峰。
  那时候全国哪儿最繁荣?现在的人恐怕很难猜到。告诉你:一是扬州,二是益州。
  那时的扬州,确切地说,还不单是指现在江北的那个扬州,而是相当于今天的南京一带。益州,在唐代叫剑南道,也就是今天的四川。
  这是大唐市场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地方。
  当时两地在天下有美名,号称“扬一益二”,那该是古代的上海、深圳了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