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21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不仅自己节俭,不乱花公费,对百姓也能“薄赋敛”。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少收税费,千方百计减轻群众负担。
  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闹饥荒,他赶忙派人去了解百姓吃的是什么。得知灾民吃的是豆粉拌糠时,他坐不住了。
  上朝时,隋文帝把这些食物出示给群臣看,流着眼泪责备自己无能,下令撤消了自己日常的高级膳食,不饮酒,不吃肉。
  最令人惊讶的,他还以皇帝之尊,亲自率领饥民到较为富庶的洛阳就食。在迁移的途中,他命令侍卫不准威吓老百姓。遇见扶老携幼的,他就打马让路,善言抚慰。
  遇到路难走的地方,他就命令左右侍从,帮助挑担的灾民通过。

  这样的皇帝,与我们头脑中长期以来的“地主阶级头子”的概念,相距太远了!
  史书记载,隋文帝执政24年,百姓安然,物产丰富,四夷宾服,朝野欢娱(见《隋书》)。
  ——这就是古代的和谐景象。
  好皇帝呀!
  至于他生了个不肖之子杨广,后来断送了他的江山,那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隋文帝还非常重视整顿纪律。一上台,就开始着手货币的规范化,由国家统一铸钱。

  他铸的钱,还是五铢钱,不过比过去的五铢钱要重得多,因为隋朝的重量单位,是古制的3倍还多。
  新币发行后,出现了新的情况:因为隋朝的境内,用了这种足值而又分量超重的好钱,所以过去散失在境外的旧五铢钱,有时就会倒流回来,掺合在新钱里面用。
  为了防止这种取巧,隋文帝就下令在全国个关口都放上100枚新铸钱,作为样板。
  凡是入关者,都要把随身带的钱拿来检验,不合规格的就没收,融化了铸新钱。
  以后,他又连续下诏,禁旧钱、恶钱和私铸。在各州的商店里,都贴了官府通告,并且摆放了新钱的样品。

  可是这样的禁令,并没生效,私铸还是屡禁不止。隋文帝火气大了,我的话起码一句能顶一句,现在怎么说了跟没说一样。他命令各州县的“城管”直接到店铺里去查,只要不是官铸的钱,就一律没收销毁。
  得了圣旨的大隋“城管”们果然厉害,一阵清查过后,私铸钱终于绝迹。
  对比上一个统一大帝国晋朝的嬉皮爷们儿,杨坚的确是个干事的人,这种做什么事都脚踏实地的风范,才是大国风范。
  他登基后下令修建的西京,就是后来大唐的长安城,是那时候的“世界第一城”。
  西京的设计思路和布局模式,不仅影响到当时日本、朝鲜的都市建设,甚至一直影响到后世。

  可惜,他的接班人问题没解决好,晚年被自己的次子杨广谋杀,死得比王莽还不值!

日期:2008-12-26 08:49

  隋文帝为人俭朴,但有个毛病,就是太宠儿子,国家统一铸币,他也不忘让儿子沾利,给杨广等几位皇子都赐了铸钱炉,让他们也玩玩钱币制造。
  这一宠,就出了大问题。
  二儿子杨广一受宠,野心就大了,伪装忠厚老成,阴谋夺取了他哥哥杨勇的太子位。
  隋文帝病重之后,据说杨广也装得不耐烦了,趁着照顾老爹之机,想非礼隋文帝宠爱的宣华夫人。
  这宣华夫人不是别人,就是亡国之君陈后主的妹妹!

  陈夫人当然不从,挣脱出来,跑去向隋文帝哭诉。隋文帝气得直拍床,叫人去传大儿子杨勇,要立刻废了杨广的太子身份。
  杨广慌了神,连忙勾结权臣杨素,发动了宫廷政变,用自己的卫兵调换了隋文帝的侍卫,把隋文帝的身边的嫔妃全部关进了小黑屋。当天,隋文帝就蹊跷地死了,外界都怀疑是杨广下的毒手。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后果最严重的一次性骚扰事件。
  这位阴谋夺得帝位的好色之徒,就是著名的隋炀帝。此人志大才疏,搞大工程可以,搞扎实的行政工作就不行。他上来以后,吏治大坏,钱币私铸死灰复燃,且偷工减料很厉害。
  不用说,这又是一轮通货膨胀,谷米涨到了每石三万钱。
  隋朝的物价指数,涨得老百姓吐血都跟不上,货币哪里能够用?到后来,堂堂大隋朝,人们竟然剪铁皮、裁皮革、糊纸壳(硬纸板)当钱!
  纸壳子当钱,全世界仅有一例吧。
  败家子啊,杨广!
  他上台后,声色无度,到处游玩(巡幸),三次征高丽,也跟秦始皇似的,把帝国的油门给踩到了极限。

  执政第8年时,山东大旱加上大疫,他却密诏江淮地方官给他物色民间女童。
  他驱使男女民工百万人开大运河,又三次坐龙舟到扬州去玩耍。据《隋书》等史籍的记载,南下扬州的船队绵延有200里,船只5000艘,两岸有骑兵护卫,还要500里内的州县为这支队伍“献食”,一个州就要运送美食100车。
  不过专家指出,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奢华,这是后世之人恨他,做了狂涨,但他每次南行都带上满朝文武却是事实。
  即便如此,隋炀帝的南巡,也是公元七世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豪华之旅。
  横征暴敛,再加上刑法严苛,这简直就是要逼草民造反了。
  到他执政13年时,果然就爆发了烈火燎原似的民变。闹了两年,直闹得遍地义军、群雄蜂起,在扬州游玩的隋炀帝被困住了,最终被部下所杀。
  玩吧,把脑袋玩丢了,就痛快了!

  已打好了百年基业的大隋,也是命太不好,遇到这样的主儿,“忽悠”一下就塌了。
  说到隋朝,它在金融制度方面有一个创举,在这儿要说说,那就是“公廨钱”。
  隋文帝开皇初年,朝廷发给京官与各地官员一笔钱,让他们投资商业生利,用赚来的钱作办公经费。
  这就是“公廨钱”,是朝廷发给各级官员的资本金,官员可以用它投资,也可以放贷。
  这个想法的初衷很好,办公经费自己筹,不用人民的纳税钱。但是实行起来,却大有问题。

  官员不是圣人,官场沾不得钱,这是被无数先例所证明了的。
  你再怎么是开皇盛世,也挡不住官员大多都姓“贪”。
  实行了8年之后,工部尚书苏孝慈看不下去了,上书说:公廨钱发下去之后,各级官员就一个心眼放高利贷,“惟利是求,烦劳百姓,败损风俗。”(《隋书》)
  这话的意思,咱们都能领会,说得还是相当克制的。
  什么叫“败损风俗”?是当官的家里,窖藏不知又增加了多少吧?
  隋文帝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又观察了3年,发觉确实不行,才下诏禁止用公廨钱放贷取利,而投资经商还是允许的。
  总体来说,大隋朝的开国气象很恢弘,给咱们民族争了气。虽然它很短命,白白给后来大唐做了一套嫁衣裳,但它的功劳、它的教训,我们都应该记住。
  开一个国,不容易,要死很多人,但败掉一个国,却很容易,而且会死更多的人。

日期:2008-12-26 16:38

  在结束隋朝、开讲唐朝之前,咱们还要交代一个不能忽略的国家——高昌国。
  这是个西域古国,也是咱们古代华夏大家庭中的一员。
  这国家,大家不免有点陌生,其实它和中原渊源甚深。
  它的位置,就在今天新疆的吐鲁番东南、著名的火焰山下。这里是古代西域的一个交通枢纽,也是出葡萄美酒的地方。
  这个“高昌”,与汉朝大有关系。
  西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士卒,携带家属前往那个地方屯田,且耕且守,算是古代的“生产建设兵团”吧。

  汉元帝时,又在当地修建了军事壁垒,成为汉朝在西域的政治中心。因为那地方“地势高敞,人庶昌盛”,所以称作高昌壁,又叫高昌垒(见《北史*西域传》)。
  高昌之名,由此而来。
  西晋的时候,高昌升格为郡。后来北方闹起了十六国,高昌也还是郡,先后属于其中的五国。
  到公元460年,一个叫柔然的民族攻破了高昌,立了一个当地人为王,这才建立了高昌国。
  后来高昌国更换了四个政权,其中有三个王族都是汉族人,最后一个叫麴氏高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