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为名— 历史断面里的人性密码》
第21节

作者: 北地舞者
收藏本书TXT下载
  秦始皇逝世后,帝国内部产生突变,随后各地的武装叛乱扰乱了帝国的一切秩序。原定的筑城计划随着这场内乱,终因无人督促、负责而流产。我们不难理解这一点,既定的千秋霸业蓝图都半途而废,何况区区一个筑城。帝国内乱期间,受政治胁迫的移民开始私下里离开了河套之地,或是返回故乡,或是逃向山野,总之是逃离开险地避祸去了。边防的压力减弱,使得匈奴人再次活跃在河套地区。

  秦汉交替的八年战争里,几乎摧毁了中原地区的一切经济带,而这八年则给了匈奴人充分的整合社会群落的机会和休养生息的时间。汉定中原后,匈奴业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社会群落。社会群落的扩大,势必使经济体扩大;经济体扩大,势必抗风险能力增强。经济的稳定促进了人口的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推动了对更多资源的需求——这是建立在生产技术无提高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为争夺资源,公元前200年九月,匈奴悍然夺取了汉属地马邑(今山西朔州)地区,之后继续南进,于晋阳(今太原西南晋源镇)地区与汉军产生大规模武装冲突。汉高祖率军亲征,初战小胜,而后乘胜追击,结果于平城地区(今山西大同市东北)遭遇匈奴军埋伏,败走后退守白登山(今大同市东北马铺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


日期:2009-05-17 17:27:37

  史上记载的白登之围,汉高祖脱困办法是听从谋士陈平的计策,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请她吹枕边风,以求得单于通融,放高祖一条生路。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比较儿戏,起码有这么几个疑点,值得我们斟酌。
  第一,这种大规模军事行动,带妻子上阵无异于将她暴露在风险之下。哪怕是女人随军前进,至少也应该留在远离战场的,相对比较安全的战略缓冲地带,以便在军事行动失败后的撤退中一起带走。我们姑且退一步讲,匈奴的女人像男人一样骁勇善战,可以随军出征而不能成为软肋。与单于地位相近的单于夫人,出于安全考虑,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见得到的吧。

  第二,处于严密的军事封锁之下,有什么人可以顺利地突出重围,并携带大量物资,潜入到匈奴军队统帅的身边?这显然是个比较离奇的说法。且不说遇到接近包围圈时的格杀勿论,仅仅语言沟通的障碍,就为交流上凭添许多不便。交流上的困难,如何能使高祖的使者顺利地到达单于阏氏的驻地,很令人费解。
  第三,假定匈奴人围攻格杀汉军的意志不那么坚定,没有处死汉高祖派遣的使者,而是把他带到军队统帅处,那么究竟是应该带给最高统帅单于,还是该带给他的妻子?这又是个考验常识的问题。
  第四,单于阏氏是否具备对于匈奴的军事、政治的干预权。关于此可以从两个方向做考虑:如果不具备干预权,那么她没有资格向单于提出政治意见;如果具备干预权,那么她的意见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单于的决策,这是个很难说得清楚的问题。
  第五,如果冒顿单于听从了阏氏的观点,不再觊觎汉地而就此退兵,那么之后立刻又进军代地(今山西代县,雁门关一带)的行为就非常难以解释了,因为这前后言行显得过于自相矛盾。
  还有种种疑点,就不逐一列举了。因为仅凭上述五点,就令人很难对史上记载的汉高祖白登脱困始末产生信服感。我无意质疑刘邦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行事风格,更不想将其丑化妖魔化脸谱化,只是这段史书中的记载很经不起常理的推敲。在没有足够的资料做证明的前提下,考证一段史海沉钩的真伪,实难完成,只能通过从历史进程所受影响后的变化中寻找若干线索来进行推断。

  匈奴人攻城掠地的目的,是个极其关键的线索根源,这直接左右着事态的发展。在秦篇中曾经详细解释过战争的实质,这里就不长篇累牍地复述了,只简单说一句,战争不是凭空而来的,其目的必然是直指利益。那么匈奴人所期望的利益是什么,就成了解开这个谜局密码的钥匙。

日期:2009-06-10 16:09:25

  先更新,晚上如果有空,来答一些沉积的疑问。
  ------------------------------------------------------------
  直接抢到经济给养,这是最浅表的也是最直接的收益,无从辩驳。而深一层的还需从一种文明的经济属性上思考。游牧文明的载体,是富有植被和水源的土地;游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增长而需要扩大经济体规模时,所紧缺的资源就是这种富有植被和水源的土地。这样的土地恰恰也是农耕文明赖以生存的资源,原因很简单,能生长植被的富饶土地,就具备成为农耕土地的潜质。反之,农耕用土地荒芜后,会形成天然的草场。

  当土地成为两个文明的生命线时,所爆发战争是再所难免的,因为都在为生存而战。那么回过头来看史书上所言,冒顿单于阏氏说汉家土地不能久留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若不是凭臆测想当然,那一定是史官有意地略掉了一些关键信息。至于这关键信息是什么,这里先放下不论,在后文中会有详细解释。
  在《战争福利学》中曾谈及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的策动者往往会逃脱战败的惩罚。因为战争的策动者往往是社会群落中最高权力的执掌者。从政治角度来分析,如果战败方需要为失败支付成本如战争赔偿等,至少要有一个明确的责任承担人。毫无疑问,战败方最高权力的执掌者将是扮演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
  围绕着战败责任人的视角去考虑白登之围,线索就明朗了许多。匈奴单于应该不至于有对汉军赶尽杀绝的意图,更谈不上有杀掉汉高祖的意图。如果杀掉刘邦,汉帝国势必会树立新的最高掌权者,那么对于匈奴来说,就等于丧失了索要战争利益的机会,不仅得不到经济补给和经济资源,还可能白忙一场。因为没有人来为此负责。而扣留刘邦,其实际效果与杀他无异,汉帝国同样会树立新掌权者。关于此,千年后的宋朝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可以说,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匈奴人都没有坚定地格杀汉军团及其统帅的意图。事实上,用于战争中的杀戮大多只是手段而决非目的。
  客观地审视白登之围,任何人都无法否认那是一场兵力相差极为悬殊的对抗。匈奴人以众击寡,以强凌弱,而且士气正旺。反观汉军,形式是非常被动的。由刘邦亲率的先锋部队脱离了主力军团,被大约三十万匈奴军队团团围住。史书中的花絮告诉我们,汉军团被围七个日夜,经济补给奇缺,士兵饿得连弓都拉不动。如此严峻的形式下,坚守七天直到脱困,其难度之大不亚于坐地升仙。我们不排除历史上有小概率事件发生,然而这件事情前后疑点重重,违背常理之处太多,并且所有的解释都很牵强,甚至有几分欲盖弥彰的味道。这令我忍不住又多了几分思考。

  历史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呢,比如说刘邦因兵败被俘,或是主动投降,而后通过外交谈判的手段来解除落入敌手的窘境,至于白登脱困的说法只是一席炮制出来的谎言?这个匪夷所思的想法进入脑子后,我开始着力思索其可能性与合理性。
  战争的通行法则是战败方屈从于战胜方的力量,并接受其开出的休战条件。仅以最常见的经济要求为例,割地赔款作为战后经济补偿,其广普性可称得上冠绝古今。
  经历白登之围后,于汉高祖执政的后续年间里,马邑地区以及平城一带的土地资源信息,就彻底从史书中销声匿迹了,而后有史记载的边患战祸主要都集中于马邑东南方的汉属代地。那么马邑及其西北的平城究竟归属于何方,则成了语焉不详的话题,这属实是一桩颇值得玩味的事情。刘邦脱困后,马上着手和亲事宜,并每年向匈奴提供布匹、丝绸、酒和粮食等经济给养。被后世称为岁贡的政治行为即刻出现在两国战后,而这又恰好是由战败国提供给战胜国的,再联系到前面的土地问题,两相对应之下,就更值得旁观者玩味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