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为名— 历史断面里的人性密码》
第12节

作者: 北地舞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应该说,陈胜死后,纯正的草根军队就已经彻底没有了,至于剩下的反秦军队里,或多或少都有些旧六国贵族的影子在其中若隐若现。
  资源的传递与继承,是创造历史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都是如此。这资源包括并不仅限于物质。良好的教育环境,宽阔的人脉渠道,上佳的社会声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处于社会中可利用的资源。只有具备充足的资源,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出现创造历史的壮丽画面。退一步说,即便只是在社会中立足和生存,既有资源的拥有者要比无资源者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接纳。

  而依照人类的生存发展规律来看,对资源的传递及继承,绝大多数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或者说,血缘关系在资源的传递及继承的分配次序上,优先于其他社会关系。因此说,王侯将相确有种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特例。在没有特殊机遇的前提下,普通民众受资源制约,极难封侯拜相。
  说到底,封侯也好,拜相也罢,其最高目的诉求无非是成为社会中优势资源的掌控者。秦的一统江山,使这优势资源进一步垄断于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反观六国的旧贵族,无不因独立政权的消失而丧失了自己大部分的优势资源。在优势资源的占有和掌控问题上,六国的旧贵族与秦帝国的利益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为了自身的利益,旧贵族也会成为意图颠覆秦政权的主力军。

  由此,不难看出,看似四海升平、一统江山的大秦帝国其实蕴涵着丰富的不安定因素,掩盖在平静的表面下说成波谲云诡也不为过。看似突然的崩塌实在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必然因素在冥冥中主导着一切。
  应该说,秦始皇对这些不安定因素并非没有丝毫察觉。于建国初年,他就动用行政手段将六国旧贵族及富豪迁移到首都咸阳,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瓦解掉旧贵族在当地的政治影响力。然而此举做得并不够彻底,并非所有的旧贵族都被纳入控制范围,这使得不安定因素仍然存在。迁移旧贵族和富豪另一层目的是改善首都地区的经济环境,这些富庶群体一起迁入首都,他们所带来的财富会加速首都地区的经济发展。

  史上说秦始皇残暴,大概是因为“焚书坑儒”,然而看他对旧贵族的态度,个人认为太过于心慈手软了。若不以人道角度考虑,而完全以维护政权及金字塔社会架构稳定的角度来考虑,消灭潜在政治隐患是非常必要的。在天下大局既定之后,就应该对旧贵族大规模清算镇压。未必要将他们全部杀死,但是最不济也要杀得这些旧贵族万马齐喑、噤若寒蝉,之后再施以恩惠,如将其纳入政府供养的体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因远离优势物质资源,其非物质资源的力量会逐渐弱化消亡。尤其是经历两代甚至是三代人之后,一切优势资源都与他们渐行渐远,他们也习惯于没有优势资源的日子,妄图颠覆政权的念头自然会彻底根除。

  正因为秦始皇的心慈手软,或者是因为他把这些旧贵族也当成了自己的私人财产(人口数量),所以才没有采取找借口对其进行大肆诛戮。要知道,以当时的社会普遍文化程度来看,普通百姓是不识字的,更毋论写字。那么“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几个字到底是何人所刻,可称得上昭然若揭。这样的问题,是严重的政治事件,完全可以利用其掀起对六国旧贵族清算的政治风暴,然而秦始皇却没有这么做,只是草草处理了周边的居民即告终。

  不安定因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才为日后的烽烟四起、国崩地分埋下了隐隐的伏笔。
  秦始皇死于51岁,按照今日社会的衡量标准,他正当壮年,而以当时社会的平均寿命来看,他算得上长寿。在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下,在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下,仍然能如此高寿确是难能可贵。
  生老病死是无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优越的条件虽然可以延长人的寿命,但是长生不死却是笑谈。金字塔式的社会架构下,最高掌权者的寿命长度,有效地限制了帝国政治制度的延续性和长期性。简单些说,秦始皇一个人的命再长,也不可能耗过六国旧贵族的三代人。他的死去,引发了一系列政局的乃至社会的动荡,则成为旧贵族谋反的契机。

  秦始皇至死前,一直未做权力交接工作,只是匆忙拟了一份遗嘱。遗嘱的低透明度成了权力移交的不可靠因素,二世皇帝仓促即位以及即位后的政治大清洗皆因它而起。
  无数历史证明,权力交接的过程中,准备的越充分,过渡得越平稳,权力的移交成本越低,因权力交替而导致的社会动荡越轻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绝大多数掌权者却不愿过早地让他人染指权力,这使得许多权力移交变得充满不确定因素。恋权和贪财一样,是人的本能。为了争夺权力,无数血亲反目,这使得我们看到的宫闱之变无不血迹班驳。而权力的执掌者,也尽数被捆绑在权力的十字架上不得脱身。

  秦始皇,就是这典型被捆缚在权力十字架上的人。帝国的迅速毁灭与其恋权虽无直接关系,却有间接影响。或许他没意识到,自己竟然如此快地离开人世,就是这点出乎意料,使得秦帝国权力更替的成本高到无以复加。

日期:2009-03-13 15:55:00

  周末了,把七节的尾巴搞出来。。
  ------------------------------------------------------------
  七、帝国的涅盘(下)
  一切政治须立足于现实,钱穆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观点,对此,我个人深以为然。客观地说,秦始皇治下的秦帝国政府,并非没顺应时势做出转变,在统一后产生的一切国策,无不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制定。如为了稳定治安,政府收缴民间的武器并销毁;为了鼓励商业发展,给予畜牧商人乌氏倮政治身份,允许其按期行朝请礼。这些政治信号无不是在向外界证明,为切实解决社会问题,秦政府在逐步做出转变。于经济制度改革中,秦政府的建树还不止于此,如规范了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的标准,统一了货币的单位等等,这些都为经济发展带来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这样做还远远不够。原因在于,还有更多的社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而对应出现的政治措施大多既不治标又不治本。

  以经济为例,基于我们已知的土地国有制及授田政策,统一后的土地分配,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即已有的土地无法承载依照既定土地制度进行的分配方式。
  云梦秦简中《秦律杂抄》部分曾记载“战死事不出,论其后”,而《法律答问》部分则记载“官其男为爵后”,两者合在一起说明了一个问题:爵位可以继承,与爵位对应的土地及房产等也可以继承。土地使用权的可继承性,会使政府可用于授田的土地数量越来越少。对外发动战争时期,尚可以凭借新获得土地做为分配标的。然而对外战争结束后,土地的数量就成为了一个常量,再无增长。而人口数量却始终是变量。从理论上说,只要人口保持持续增长,原有的土地制度迟早要破产。

  土地是有限的,而农用土地的更加有限,则造成现实中的问题远比理论中的更复杂也更棘手。众所周知,于公元前221年,六国的土地尽数被秦收入囊中,而原六国土地上的居民也都成了秦的子民,他们统称为“黔首”。由于执行了秦的土地制度,基于原土地制度下的旧经济秩序顷刻间即灰飞湮灭,而新经济秩序的建立工作只是刚刚开始。彻底重建经济秩序,是项浩大的工程,不仅要投入人力物力,还需要时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