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为名— 历史断面里的人性密码》
第9节

作者: 北地舞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应该说,群落合并最经济的做法是尽量降低暴力带来的破坏性,这取决于反对合并者的数量及反对意志的坚定程度。倘若群落中绝大部分成员坚持抵制合并,那么合并是不可能成功的,除非以纯武力彻底消灭另一群落的有生力量。这就丧失了经济意义,其结果是带来的是大片空旷的土地、荒芜的人烟和累累的白骨。
  群落的合并不同于争夺生存空间,虽然二者的社会行为表现形式都是战争。往往这两者又很难界定。唯一的鉴别办法,是看社会的实际运转情形。首先,群落合并不拒绝另一群落成员进入社会,更不会以灭绝种族为手段或目的。
  简单些说,对新纳入群落中成员采取同等的社会待遇的政策,即是群落合并;对于另一群落成员采取非同等社会待遇的政策,如奴役、驱逐甚至屠杀等,并以此手段拒绝纳入自己的社会群落,就是争夺生存空间。
  《孙子兵法》提到过“攻心为上”,从本质上讲是降低战争成本的策略。将其放大来看,应用于社会群落合并,道理亦然。既是“攻心”,就要有战略战术,就要打击人性中最脆弱的点:恐惧与贪婪。以力吓之,以利诱之是千百年来通行的准则,从无变更。
  两个及两个以上社会群落合并,会消灭一部分旧食利阶层,使这原社会金字塔架构中的塔尖堕入塔腰,甚至塔底,或者更极端一些:彻底消灭。和平合并的群落,旧食利阶层变成次食利阶层概率较大,但仍有风险。风险源于现食利阶层的不安,惧怕旧食利阶层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他未被消灭的政治力量。为了避免旧食利阶层有能力组织力量威胁到自身利益的风险,及早将其政治动员能力彻底瓦解掉才是首选要务。暂时允许旧食利阶层做次食利阶层,是为了稳定形式,从长久来看,旧食利阶层在新的社会群落里终归是要被消灭的。

  由此看来,综合实力较弱的社会群落中,食利阶层反对群落合并也就不足为奇了。
  或许前文说得有些抽象,略微复杂了些,请容许我把问题简化处理:
  当天灾来临,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的时候,秦国军队的实力只要建立在足够和对手抗衡,从而保证自身的经济价值不受敌方侵犯的前提条件下,那么它征服对手的最好武器就会是仓库里储备雄厚的粮食。
  而历史似乎也正验证了这难以掩盖的规律:在公元前236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重大的旱灾,到了农历六月,才下了雨。就在同年,秦攻占了赵九座城池。如果仅仅孤立地看,这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然而仅仅6年之后,赵再次发生了重大的旱灾,而次年秦赵的战争再次爆发,就不得不令人深思——历史上的相似之处,总有些令人玩味的疑点。

  而旧时的民谣曾如此说道:“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倒是足以反应出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形。
  公元前230年是一个多事之秋,秦吞并了韩,死了华阳太后,又发生了地震,产生了相当一批流离失所的难民。地震带来的直接负面效应是摧毁了震区居民的一切生存条件,如居所、食物、工作。以秦多年来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来看,赈济灾民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对于以扩张为基本国策的秦来说,这无疑是扩军的良好契机:大量丧失生存资源的劳动力可以迅速地转化成战斗力。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秦当时的从军制度是供给粮食的。换句话说,当兵打仗就有饭吃,还有机会搏一搏爵位,让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有所好转。

  反观赵,经过早些年的长平、邯郸之战,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在战场上折损,又遭遇了旱灾,综合国力受损之巨,使得这战国早年的军事强国显得岌岌可危,犹如风烛残年的垂迈老者。
  两相对比可见,战争尚未开始前,胜负早已一目了然,赵覆灭已是必然,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受衣食所迫,寻求赈济的灾民纷纷倒向秦,军队也无心恋战,秦军在赵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力的抵抗就长驱直入,将赵的土地尽数并入怀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秦军以骁勇嗜杀闻名,但在征服赵,甚至在一年前征服韩之后,都没有大规模的屠杀事件发生,这显然有点蹊跷。如果当时的秦军仍沿袭着以人头换爵位的军功制度,大规模的屠杀恐怕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出现这样的行为,除去军纪严格外,几乎可以反证出,秦军的军功制度是有所变化的,同时也能佐证,当时秦军并未遭遇到有效的抵抗,否则也不能如此迅速就将对峙百年以上的僵局改写。

  纵观秦统一六国之战,除去楚国外,对其他五国均无可圈可点的战役发生,忽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因素,我们不得不对当时的经济受气候影响这一重大因素考虑在内。上溯到公元前243年,自这一年起,接连的二十几年里,神州大地上的自然灾害频发,加上频繁的战事,这连绵不绝的天灾人祸,导致了这片土地上所有社会群落的经济秩序都产生了大的动荡,并且不得恢复。

  在经济同样受到创伤后,经济资源的储备和制度的力量就迸发了出来。这个时候国与国之间比拼的是经济的弹性。弹性越好,经济链条的韧性就越足,经济秩序的恢复能力就越强。而经济弹性差的,经济链条就直接断裂掉,以至于导致整个经济秩序的崩溃。那么未崩溃的经济体系整合已崩溃的经济体系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上不难判断,秦统一六国中,强大的秦军除去充当武力输出工具外,更重大的意义在于作为战略威慑*工具存在,如现代战争中的原子丨弹丨。真正作为大一统的常规武器,当属雄厚的经济资源储备。在灾难面前,秦有能力利用自己的储备赈灾,才使得关中六国几乎彻底放弃了抵抗。
  唯一做出抵抗的楚,除了民风彪悍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昔日在经济上非常富足,军力强盛,才具备了对抗的欲望和条件。然而骤然的灾难沉重的打击了楚的经济,又经历了一场大规模战争的消耗,使其经济的秩序彻底紊乱。而秦再次发动的战争来得又如此迅速,半点休养生息的机会都不留给楚,在战争与经济匮乏的双重压力下,民心军心日渐涣散,最终使这战国时期的老牌强国最终踏上了覆灭之路。

  总的来说,秦统一六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年积累的必然结果,是自然环境的变迁导致了旧经济秩序无法维系,于是出现了整合,也令新的秩序有了诞生的基础。从考古学家得到的信息中可知,地质变化和气候变迁是长期趋势,并且是不可逆的,短期内,经济秩序难以恢复,各个社会群落间因对经济风险防范的需求,也有了合并的需要。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华大地走向统一是种必然。即便不是秦来统一,也会有其他强有力的社会群落来统一,并构成一个完整而强大的经济体。

  公元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全部灭亡,至此神州大地统一,成为了一个国家,这在中华历史上首开先河,为亘古所未有。秦王政觉得“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群臣讨论该采用什么样的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认为:秦王政“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拟上尊号“秦皇”,命为“制”,令为“诏”,自称为“朕”。经秦王政审定后,决定去“秦”,取“皇”,并采纳上古帝位称号,留“帝”,合称为“皇帝”,其它均如众所讨论。之后又探讨了给死去的君主议定谥号的问题,秦王政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很不妥当,于是下令废除谥法,自号“始皇帝”,后世依次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从秦王政的理想来看,他雄心壮志地试图打造一个千秋万代的帝国,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却为这段历史画上了一个遗憾的句号,众所周知,秦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只经历了十五个春秋。
  秦帝国究竟因何而亡,两千年来,众说纷纭,而这始终是个悬而未解之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