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花样和草样年华》
第18节

作者: 寒江雨雪隐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原的官僚主义,只能注重数量无法提高效率,不容易改变成为一种轻而驾巧带商业性的组织。而日本当初的各个藩内部,管理宽松,容易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当西方现代文明叩关时,一拍即合,迅速地吸收了现代文明,进入历史的快车道。

日期:2009-01-21 15:31:21

  相公的著名的“三不足”革新宗旨也令人疑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假如天灾是人为引起的,比如滥伐森林导致沙尘暴,要不要畏惧和注意?
  祖宗的优良法度也不要遵守吗?北宋国事最终不可收拾,恰恰就是没很好地遵守祖宗之法。比如宦官不得干政,而赵佶把军事大权授予童大公公,这家伙在西北折腾够了,又提倡联金灭辽,招惹金国。
  人们的良言也不要听吗?难道自己就百分之百的正确?
  要变法,作为领袖人物必须有充分的魅力色彩,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整合有利资源,齐心合力,才能勇往直前。
  而手握军权的大清重臣荣禄,虚心地请教康有为如何变法,这愤青竟然回答道,杀几个一品大员就成了。荣禄当时翻脸而去。
  再看王安石。
  都说宰相肚子能撑船,而这个宰相的肚子连只绣花鞋也装不下。

日期:2009-01-21 16:20:34

  王相公是个优秀的文学家,但不适合做宰相。
  神宗与大臣唐介商议可否让王做宰相,介言安石不胜大任。神宗道:“文学不可任呢?经术不可任呢?吏事不可任呢?”
  介对道:“安石好学泥古,议论每多迂阔,若令他为政,必多
  变更。”也就是赵括、马谡式样的人物。
  不死心的神宗又问侍读孙固,安石可否做宰相?

  固对道:“安石文章好,品行佳,如令为台谏侍臣,必能称职,若宰相则不可,宰相全靠大度,安石狷狭少容,如何做得?”
  他向皇帝推荐三个人选:司马光、吕公著、韩维
  神宗不理那个茬子,情人眼里出西施,你们说我对象丑,我看着就是俊。你们说小王不是那块撩,摆明了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我非用他不可,总理职务,非安石莫属。
  王相公上任后,就锐意改革,容不得半句逆耳忠言,不仅和司马光、吕公著、富弼等朝廷重臣水火不相容,就连自己的新党阵营也搞的剑拔弩张。
  他大肆提拔吕惠卿、曾布等一批小人,特别对吕,言听计从,这个心术不正的家伙成了王的首席智囊。

  王把吕从制置三司条例司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大力抬举,培养成副总理(参知政事),让他做副宰相,协助宰相韩绛。王相公辞相,你们好好干吧。
  曾布早就与王闹翻,和吕惠卿狠掐,因免行钱和 吕嘉问吵架,神宗一怒之下,将他二人赶出朝廷。
  但吕惠卿肆意妄为,大力提拔亲戚做官,形成裙带网。又将上完《流民图》又上《正直君子协曲小人事业图》的郑侠同志罢官,放逐到地方看管。还揪出郑的后台冯京、王安国等。冯是参知政事,富弼女婿。王乃是安石的弟弟。吕奏本,引诱皇帝把他俩都罢官。
  接着又捣鼓韩宰相,韩赶紧要求皇帝请王安石复相。
  王复相后,吕翅膀硬了,开始倒王。这对改革的黄金搭档彻底翻脸决裂。
  然后,王默许御史蔡承禧弹劾吕与章惇、李定等人结党营私。又授意自己提拔的御史中丞邓绾发射一枚重磅丨炸丨弹---揭发吕惠卿与兄弟吕升卿强借华亭富民五百万钱,与知县张若济合伙买良田。

  结果是这些被弹劾者遭到罢官放逐。
  这样,王麾下的变法五虎将:吕惠卿、韩洚、曾布、吕嘉问、章惇,只剩下被王重新起用的吕嘉问。
  没了得力助手,王相公孤军奋战,筋疲力尽。再遭丧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之痛,变法出现外呢体,皇帝也不愿意为他全力顶雷,最后于金秋十月,踩一路黄叶,孤独离去,回江宁终老余生。

日期:2009-01-22 13:45:18

  王安石和康有为很相似,挟君宠目空一切.把所有人都得罪光,就像那试图做女皇的戏子。
  而相对成功的改革家张居正则不然。
  首先是原则上,尊重祖宗旧法,在此基础上,适度调整,不授人攻击之口实。
  居正任首辅后,在明神宗召见时表示:“方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纷更改”。
  然后又在谢恩疏中说:自己要“为祖宗谨守成宪,不敢以臆见纷更”。

  这样,张居正在改革中始终打着“恪守祖制”的旗帜,从而抑制了守旧派之口,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而王相公则以“祖宗不足法”为理由,试图踢开祖宗闹革命,把一大批官员都得罪了。其实,司马光等老臣早就希望进行裁军等改革,为什么不借风行船?
  其次,在策略上,欲搞经济改革,必先整顿官吏队伍。
  你王相公再能耐,也管不过来全国的事情。你那么多法令,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广大的基层官员胥吏去执行。假如他们腐败,你再好的改革措施都成了垃圾。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役、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这表明王安石为改变“积贫积弱”局面,一开始就把改革重点放在整顿财政上,以收殓财富为第一要务,给了贪婪的官吏以暴富良机。不失败真是天理难容。
  和王安石相比,张居正显然要老练许多。“治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

  否则,吏风不正,一切政令都会流于形式。“上泽虽布而不得下疏,下情虽苦而不得上达”。即是当时官僚作风的写照。正德、嘉靖年间的改革之所以不了了之,正是吏治腐败所致,张居正对此深有体会
  。因此,虽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他却没有一上来就贸然整顿财政,而是先行改革吏治,于万历元年(1573年)提出“考成法”。考成法的施行,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史称“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张居正是在获得了一个得心应手的政治工具后,然后再运用这个经过改造的工具去推行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使新法一以贯之地推行了十年之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第三,在毅力上,必须不畏挫折,勇往直前。
  王开始时候雄心万丈,忽悠神宗说要建设汉唐盛世,要皇帝变荛舜。到了最后几年,两次辞职,灰心丧气,连个挂名的平章军国事、太师
  都不愿意担任。
  居正相爷明知整顿吏治会招致既得利益者反对,但他毫无畏惧,老子豁出去了,“且受深恩,义当死报,虽怨诽有所弗恤也。”
  当他遭到自己门生刘台弹劾时,仍坚持初衷,声称“吾但欲安国家、定社稷耳,怨仇何足恤乎”,“使吾为刽子手,吾亦不离法场而证菩提”。 张大爷临咽气时候,还把大权紧握,为大明奋斗到最后一刻。
  第四,在处理同事关系上,二者更是差距天壤。

  王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贬放),而张则不然。
  居正在处理与同僚关系方面的情况,要分期来看。在夺情以前,居正在这个问题上很有理智,对于那些“以言乱政”者坚决予以清除,而对持不同政见者,则把他们安排到非要害部门,或令其退休。同时,他又注意录用人才,“无问是谁亲故乡党,无计从来所作眚过,但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即举而录之。”
  居正按这一原则来举荐官员的,如素逆于居正的马自强因精明能干而受推荐,自强“不自意得之,颇德居正”。
  高拱的心腹杨博也被任为吏部尚书。这样,一些怀才不遇的官员把居正看成了升迁的希望,一部分高拱旧属也转而支持居正,居正也因此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威信和权力,故时人称“相权之重,本朝罕俪”。
  正是凭借这一有利形势,居正得以把改革全面推行开来。在夺情以后,居正受到极大刺激,加上已大权在握,对形势判断不清,对反对者打击报复,对顺着自己的提拔重用,走上王安石的路子。

  但由于张大爷掌握了内外大权,仍能按既定的方针施政,所以改革能畅行无阻,但张身后新法被废的隐患也由此种下。
  在这片古老悠久的土地上,变法大多失败,但王安石也败的太惨了。

日期:2009-01-23 08:56:21

  再整理一下新党旧党阵营:
  变法支持者:
  神宗(雄心万丈但嘴上无毛的年轻皇帝)
  王安石(心胸狭窄的拗相公)
  曾布(活跃的投机政客)

  吕惠卿(声名狼藉的小人,后出卖攻击王安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