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条到繁荣,再到萧条》
第2节

作者: winnerby
收藏本书TXT下载
  瓜子失魂落魄地打开宿舍的门,看到了一个让他纳闷的场景。
  胖胖的、脾气极好、平日总是笑嘻嘻的、一位叫做***的同学,满脸通红,用力砸着床板,嚎啕痛哭。
  瓜子傻了,一个山东爷们,竟然哭成这样。霎时间,瓜子胸中也涌起一阵热流,酸酸的东西往眼眶聚集。

  是啊,他们怎么这么无耻!美军导弹误炸中国大使馆,鬼才相信!想起1993年“银河号事件”,中国商船遭到美军无理搜查,却什么也没有查出来,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
  瓜子愤怒了,忍住了眼泪,却忍不住怒捶床板。
  十年了,瓜子写下这些文字,心静的心情却被澎湃的怒涛淹没!
  然而,这次瓜子没有再次捶床板。因为瓜子了解了更多。
  血证

日期:2010-06-02 11:36:16

  四、施罗德来了,没人理他,有人理他
  5月12日,大使馆被炸四天后,北约的重要成员国、欧元区双核(法德)之一——德国的一号人物施罗德总理访华。
  没有人去机场迎接,除了出于礼节的总理。瓜子和一帮同学更是破口大骂。想必施罗德心里也知道,此刻至少10亿以上的人在问候他家的女性。
  我们都错怪老施了。
  面子上老施很难堪,但是里子里面,老施拿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我们愤怒青年不理他,因为我们不必为国家整体利益负责;而高层为了国家利益,会理睬他的。

  ×××××××××××××××××××
  中国大使馆5月8日被炸,明显是美国人蓄意做的,除了警告中国之外,还要离间中欧关系——美国人是以北约的名义杀人的,而北约中还包含了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二者的利益是不同的。美国人想中欧闹翻,可是这个当却上不得。
  再往前看,1996年,科索沃独立的幌子就已经打出来,所谓的“科索沃解放军”在美元和法郎、英镑、马克的支持下迅速壮大。
  然而,欧盟屡次恳求美军领导北约,打垮南斯拉夫,拔掉这个俄国人安插在巴尔干的最后的钉子——从而,为欧洲政治、经济、军事全面整合打下基础,进而,为摆脱俄国人的武力威胁、也为摆脱美国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而奠定基础。
  然而,美国人焉能不知其中奥妙?故而,无论欧洲人如何低声下气恳求,美国就是不打科索沃战争这张牌。这张王牌,留着有用——美国人要在欧元诞生之日打出来。

  于是,1998年,欧元区成立在即,在美元的“哺育”下,科索沃局势这个毒瘤,急剧恶化。
  1999年1月1日,欧元区成立,欧元——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诞生了,欧洲的经济整合,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美国人的眼里,则看到了欧洲摆脱美国经济控制的步伐,越走越快。
  美国人打出了王牌:3月24日,位于欧洲软腹部的巴尔干半岛上,科索沃战争开打。
  如果我们记性好,我们会发现:85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在这里开打的,开打的结果,是欧洲衰落,美苏逐渐崛起。再上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千年以来,巴尔干半岛一直担当着欧洲“火药桶”的角色——十字军、突厥—土耳其人、匈奴人、马扎尔人,或者基督徒、穆斯林等等各色人等,早就在那里打了个一塌糊涂。
  不同的是,基督徒或者十字军通过巴尔干半岛打出去,进攻亚洲;而突厥—土耳其人或者穆斯林、匈奴人、马扎尔人等等,则是从巴尔干半岛攻进欧洲。——巴尔干的战略地位就是如此重要。
  换言之,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巴尔干半岛之于欧洲,相当于中原之于华夏;得中原者得华夏,而得巴尔干者,自然得欧洲。所以,为了掌握巴尔干这一枢纽之地,欧洲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包括欧元被重创。
  于是,局势如美国所预料的那样:当美军主导的战争在欧洲腹心打响,欧洲动荡不已——high risk。没有人对动荡时局中的生意充满信心,于是大量资金流出欧洲,径直流入美国。——这就是美国的王牌,此时打出的意义所在。
  因为美国人洞悉了资本流动的奥秘:资本,(或者含糊一点讲,资金)有两大喜好:1、安全(low risk);2、高回报(high value)。反过来说,资本厌恶的两件事情,就是1、风险(high risk);2、低收益(low value)。这一规律,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个简单的道理,却可以解释大量复杂的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资金流出欧洲,不去别的地方,却径直流入美国呢?

  让我们回到1999年,并且站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俯瞰全球,我们会发现,当日的地球经济,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日本正在“失去的十年”中苦苦煎熬;东南亚经济危机余波未平;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先后陷入金融动荡;而中国则正好处于通货紧缩中。(俺走个调:此时,瓜子在海边悠闲地喝着一块二一斤的刚出厂的啤酒,吃着自己弄的葱爆蛤蜊——最大个的花蛤只要三块一斤,瓜子胃口不大,一顿饭一斤花蛤就够了。哎!那幸福的时光——不好意思,让俺抹把口水先。当然,未来的老岳父却在越来越多的、白条换来的订单面前,愁肠百结。)

  唯一的亮点,就是正处于“知识经济”神圣光环下的美国了。
  投资者看到了明灯,争相出逃,逃离火坑,奔向“光明”(这里,要在光明二字上,打个引号,为何呢?这是后话,按下不表):抛出欧元,买入美元,于是,欧元变得不值钱(这个“钱”,尤其指美元)——贬值了。
  于是,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就跌了个稀里哗啦:1999年1月1日,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并于1月4日正式交易。当天纽约和伦敦外汇市场尾市时,欧元对美元比价分别为1比1.1806和1比1.1830,此后欧元汇率一路下滑。在2000年1月末跌破1∶1的平价关口;2000年6月至11月在短暂反弹后加速下跌,创面世以来最低点0.8224美元,比1999年初贬值了29.8%。[1]

  换句话来说,如果一个人在1999年初,以美元换欧元,那么不到两年时间,他就损失了约30%。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的贸易尽量避免使用欧元,交易商也尽量回避欧元。
  阴影笼罩了新生的欧元:欧元的购买力下跌不已,必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力量。这个支撑力量必须符合如下几个条件:
  1、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长期地、稳定地、大量地、廉价地供应欧盟所需的工业制成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服装、鞋帽、轻工业品等,并且能够承接欧洲的资本输出;
  2、有动力从战略上支持欧元的成长。尽管这种支持,可能来自对美元霸权和美国霸权的反对。
  3、是个大国、或者强大而团结的国家集团。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顶住来自美国的压力,有能力支持欧元和欧元区。

  环顾全球,拣选一下当日的候选者,我们就心里明白了:
  俄罗斯符合条件2和3,却没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排除。
  东盟具有大量生产廉价工业品的能力(虽然刚刚经历危机,被欧美资本联合洗劫),却不具备强力、坚决支持欧元的能力,即不符合条件3——排除。
  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铁杆成员,其生产,是直接面向美国市场,具有较强生产能力,但是不能在满足家门口的美国后,还能满足欧洲的需要[2] ,因此不符合条件1;而且墨西哥沉浸在赚美元的狂欢中,没有动力反对美元霸权,因此不符合条件2;且墨西哥非大国,因此不符合条件3——排除。
  巴西:生产能力和潜力不能达到要求,欠美国的外债,要还到“地球爆炸才能还清”(参见《西瓜子语录》第一页第一行,呵呵)对美国依附性很高。
  只有中国符合条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