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刘亦婷与卡尔·维特所受的家教
刘亦婷的母亲说:“在婷儿15天大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女儿输入词汇。那天早晨,我趁婷儿醒着的时候,把食指轻轻地塞进她的小手心。她本能地抓住了我的手指。这时,我就用和缓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5
卡尔·维特的父亲说:“儿子15天大的时候,我在儿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看到后就要捉它……最后,终于捉到了,儿子非常高兴,把指头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我就用和缓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地发出‘指头、指头……’的声音给他听。”6
刘亦婷的母亲说:“只要婷儿醒着,我就或者跟她说话,或者轻声地给她唱歌,当她散漫的目光停留地床上吊着的彩色气球的时候,我也会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红气球’,或者‘黄气球’,如果我在做事,我也会用亲切的语调对她说话,告诉她我正在干什么。”7
卡尔·维特的父亲说:“只要儿子醒着我们或者跟他说话,或者轻声给他唱歌。当他的眼光停留在彩色纸花时,我会不厌其烦地重复‘红纸花’、‘黄纸花’。如果我正在做事,我也会用亲切的语调对他说话,告诉他我正在干什么。”8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刘卫华(刘亦婷的母亲)说:“我根本想不到,由哈佛图书馆的这本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看中的优秀素质就是用该书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础。”(这里提到的孤本藏书指的就是《卡尔·维特的教育》)刘亦婷的母亲教育女儿的方法是对老卡尔·维特教子方法的刻意模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使用卡尔·维特的教育方法将收获卡尔·维特式的教育成果。
李路珂所受的家教与卡尔·维特所受的家教
李路珂的父母把许多浅显、生动、有趣的故事找来,由母亲用标准变通话朗读并制成录音带,然后在家里不时播放。女儿不知不觉听上了瘾。9
卡尔·维特的父亲说:“当儿子稍微能听懂话时,我和他母亲就天天给他讲故事,讲故事不能只让儿子被动地听,应该要他复述,母亲给他讲希腊、罗马、北欧各国的神话和传说。”“在语言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标准的语言。”10
李路珂的母亲每天花一个小时左右带女儿逛街郊游,遇桥说桥,遇车说车,见花说花,见鱼说鱼。
卡尔·维特的父亲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带儿子去散步。从家里到村口的教堂。一种路上,看到什么讲什么,有意识叫儿子注意:高高的树、矮矮的草丛,飞动的鸟儿、粗粗的木栅栏、路灯、楼房、马车、各种人,还有忙碌的小蚂蚁。每次外出散步,不论看到什么,就要说出该怎么念、怎么拼。这些方法很有效。11
李路珂的父亲在给儿子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后,告诉她,这些故事,书上都有,它们是由一个一个的字表达出来,要是会读、会写、会用这些字,人就会知道更多的事情。
卡尔·维特父亲说:“我给儿子买来很多儿童书和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他听,用一些带鼓励的话语来激发他幼小的心灵,像‘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都明白’之类的话语。” 12
李路珂的父母又把小学语文1至12册课本的生字集中起来,用毛笔一个一个写出来,贴在墙上,让女儿读写、组词、造句、说话。
卡尔·维特的父亲说:“我先去打字行买来十公分见方的德语字母印刷体铅字、罗马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各十套,再把这些字都贴到小板上,以游戏的方式教学。我还制作了许多小卡片,在上面画上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贴在客厅和儿子卧室的墙壁上,让儿子可以常常看见。”13
不管李路珂的父母教育女儿的方法是与老卡尔·维特教子方法偶然的巧合,还是刻意模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教育子女的方法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其教育效果也极为相似。
使用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就能收获教育的硕果。
我们不仅能接近先进,而且还能超越先进。
松下幸之助是学习先进并迅速地超越先进的能手。
1933年7月,松下公司决定投资开发小马达。松下幸之助把研制工作交给了中尾。中尾买来通用电气生产的小马达,进行研究。结果松下公司研制出开放型的三相诱导型电动机,挤垮了日本最大的电机生产厂家——百川电机。
百川的老总找到松下,问:“我是专门做马达的,你是做电器的。我做了一辈子马达,我有很多优秀的电机专家,你却把我挤破产了。你推出的产品既比我的技术水平高,也比我的受市场欢迎。你从那找来优秀的专家?”
松下幸之助说:“我并没有请专家。我只是把更多的员工变成了专家。你有几十个优秀的专家,却没有几百个优秀的员工,我正好相反!”
在松下的产品中,很少有松下公司自己发明的。松下的理念是:“我们做不了第一,但是我们可以做比第一更快的第一。”
松下公司是如何把日本电机业的老大——百川电机挤垮的?
通过学习通用电气的生产的小马达。
松下公司是如何把普通的员工变成专家的?
通过学习先进的活动。
松下公司是凭什么成为“比第一更快的第一”?
他们善于学习先进,在学先进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形成自己的风格,生产出自己的产品。
松下幸之助通过学习先进超越了先进。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名师成为名师。
世上根本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活!
意大利小提琴师斯特拉第瓦里(1644—1737)制作的小提琴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的绝活。200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制出像斯特拉第瓦里琴那样音质优美的小提琴。美国科学家约瑟夫·纳吉瓦里通过生物化学分析和历史研究,揭示了斯特瓦里琴独领风骚200多年的秘诀。纳吉瓦里精心制作了18把小提琴,经小提琴专家和世界著名小提琴手鉴定,这18把小提琴堪与斯特瓦里琴匹敌。斯特拉第瓦里的“绝活”在沉睡了200多年后又奇迹般地复活了!
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绝活,只所以我们的眼中有绝活,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握“克隆”它的技术。一旦我们掌握了“克隆”绝活的技术,那“绝活”就不“绝”了。
任何先进的经验我们都能学到手,任何成就都能在我们的手中“克隆”出来。
奇迹也可以“克隆”吗?
短短几年的时间,年轻的百度公司就成长为国内搜索引擎领域的龙头老大,演绎了财富神话。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李彦宏成功地将美国硅谷的创业模式移植到中国。他认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有50%得益于轻松、有创造力的硅谷文化。百度公司一直是参照美国公司长大的,李彦宏不仅成功地移植了硅谷文化,更成功地“克隆”了硅谷的经营模式。公司人员穿着随便,没有上下班打卡制度,在上班期间,上网聊天被视为正常,这就是硅谷文化的具体表现。公司员工都有股票期权,这是照搬了硅谷公司的经营模式。可以说,百度公司与硅谷公司“形似”(经营模式)“神”(硅谷文化)也似。硅谷奇迹被李彦宏成功地“克隆”出来了!
世上没有不能“克隆”的奇迹!只所以我们在学先进之后,常常收获东施效颦式的结局,那只是因为我们对先进的模仿仅仅达到“形似”的境界,而没有上升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为什么很多人在模仿之后,除了发出“仰之弥高”的感叹之外,一无所获?
其原因有二:一是不懂“克隆”奇迹的技术,二是调查研究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
一、掌握正确的“克隆”技术
我们空有见贤思齐的渴望,但却不具备“见贤能齐”的能力。,如果我们掌握了安东尼·罗宾的“克隆”术,我们也可以成为激发心灵潜力的大师。
安东尼 罗宾的“克隆”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