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史话》
第54节

作者: ty_田舍郎49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2-09-06 20:22:53
  墨子认为,仁爱的出发点是亲情,即父母子女之间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然后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从爱父母子女,到父老乡亲,到华夏族人,到蛮夷戎狄。最后,让世界充满爱。显然,这里面有先后,有等级。什么是“仁爱”?就是从亲情出发,从身边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先爱自己人,后爱别的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华夏族人,后爱少数民族。甚至同一层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国君后国民。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爱,这也就是“仁”。

  兼爱则相反,主张不分男女老少、亲疏远近、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地爱。仁爱有差别,兼爱无差别。什么是“兼爱”?就是不分亲疏、贵贱、等级、差别,一视同仁的爱。无论父母子女、国君国人、贵族平民、华夏夷狄,统统一样地爱。这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这也就是“兼”。
  正是一个“兼”字,划清了墨子与孔子的界线。
  可见“兼”之与否,是本案的关键。
  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两家的根本分歧。
  日期:2022-09-10 18:56:39
  墨家证明兼爱的方法,则是逻辑推理。
  墨家假设一位名叫巫马子的儒生发表宣言:我爱邻国超过爱远国,爱本国超过爱邻国,爱老乡超过爱国民,爱族人超过爱老乡,爱双亲超过爱族人。这话虽未必有人明确说过,却符合仁爱的原则。那么,接下来的逻辑结论是什么呢?爱自己超过爱双亲。这当然绝不可能是儒家的主张,但这个逻辑推理却是成立的。
  就连儒家自己,恐怕也永远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应该“爱双亲超过爱族人”,却不可以“爱自己超过爱双亲”。

  这是仁爱学说的死穴。
  更要命的是,墨家从“爱自己超过爱双亲”出发,又替巫马子得出一个结论:我只可能损人利己,不可能舍己为人。
  墨子的这个推理相当精彩,尤其是前半段,无可批驳。事实上,损人利己的问题也正在于此:你损人利己,别人也损人利己,最后是大家都受损,包括主张和实行损人利己的人自己。
  所以,损人利己,是绝对不能提倡的。它对社会,对大家,对每个人都不利,都是损害和祸害。
  实际上,就连辩才无碍如孟子,后来与墨家的一位信徒辩论,也只能弱弱地问一句:先生当真相信自己爱邻居的孩子,能够跟爱哥哥的孩子一样吗?
  但孟子这弱弱一问,却有雷霆万钧之力。
  实际上儒墨两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仁爱是有源之水,兼爱是无根之木。墨子始终没能说清楚,我们凭什么要一视同仁毫无差别地去爱所有人。是啊,凭什么呢?相反,儒家的仁爱尽管问题多多,却有人之天性为根据,人之常情做基础。
  墨家的一落千丈,儒家的最后胜出,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墨子创立墨家以后,广收门徒,大力宣扬他的节葬、节用、非乐等思想,同时还不忘抨击儒家的学说。据《墨子·公孟》记载:
  墨子对程子说:“儒家有四个主张足以使天下沦丧,儒家认为上天不明智,鬼神不灵验,导致天、鬼不悦,此足以丧天下。又提倡厚葬久丧,建造几层的套棺,还为死者准备很多衣服、被子,送葬的队伍就像是在迁徙一样,三年哭泣,人要扶着才能站起来,拄着拐杖才能行走,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奏声乐已经变成习以为常的事情了,此足以丧天下。又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贫富寿夭,治乱安危都有定数,是不可增减改变的。为上者如果实行他们的主张,就必定不会关心政治了;为下者若实行他们的主张,就必定不认真做事了,此足以丧天下。”

  第一阶段,墨子主攻,在墨子一生的努力下,硬是在儒家天下之中,为墨家学说开辟了半壁江山。
  而在墨子死后,随着儒家孟子的崛起,对墨家开展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最终墨家却没有一个旗帜性的领军人物,尤其是孟胜舍大义而取小义死在吴起临死前设的局中,连带着墨家最后的一百多名精英一起殉城,更是对墨家传承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之后再无杰出的墨者能够对墨家学说进行修改完善,适应社会发展,最终墨家在与儒家的争斗中,一败涂地。
  这其中的交锋,孟子对墨子的批判,我们在第五章,儒墨再战中为大家讲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