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史话》
第19节

作者: ty_田舍郎49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1-12-17 21:49:26
  品茶论道:关于封建

  什么是封建?
  现代人提到封建,一般是指陈旧的理念或观点。
  但最初的封建并不是这样的。
  最初的封建起源于周天子统一天下之后,按照参展部落的战功,对参与伐纣的各个部落首领进行封赏,允许他们在封赏的地区自行建设城池,这个行为简称为“封建”。
  可以看出,最初的“封建”其实是有两个意思。第一层意思,分封土地;第二层意思,在分封的土地自行建设城池,宣誓主权。

  相比奴隶社会,封建的统治方式,无疑是文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日期:2021-12-18 19:44:21
  品茶论道:谈一谈儒家的人生追求。
  这里,田舍郎想要谈一谈,从古至今,儒家学派的终极追求。
  到底是什么。
  公元前549年,鲁国有一位名叫叔孙豹的大贵族,在谈到人生的意义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叫做三不朽。
  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人世间只有三样伟大的事业,可以使人生不朽。这三件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这也是,儒家学派的终极追求。
  何谓“立德”?就是根据天地间的根本法则、自然之理,设计出人间的理想秩序、人类的行为规范。按照道家的说法,黄帝就是“立德”之人,因为黄帝设计的治理秩序,完全是顺天之道;按照儒家的说法,周公就是“立德”之人,因为周公建立了理想的礼乐制度;按照墨家的说法,大禹就是“立德”之人,因为大禹治水,是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人类的根本大道;按照法家的说法,则他们自己就是“立德之人”,因为他们当政所实施的新法,就是顺从天道、应时代而建立的人间的理想秩序,人类的行为规范。

  何谓“立功”?就是顺天道,因人事,按照那些“德”的要求,在人间建功立业。按照道家的说法,无为就是立功;按照儒家的说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立功;按照墨家的说法,为他人谋利益,就是立功;按照法家的说法,为国家富强而尽力就是立功。
  何谓“立言”?就是既没有立德,也没有立功,但说了一些话,影响了天下人去立德、立功。道家认为,什么也不说,就是立言;儒家、墨家、法家三家认为,教授弟子,著书立说,就是立言。
  这个三不朽的思想,在叔孙豹的时代,可能在知识分子中,已经深入人心,从一百多年前的管仲到三百年后的吕不韦,都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有了使命感,也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可惜,叔孙豹这个人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

  日期:2021-12-18 19:57:40
  哈哈,更正一下。
  本来上一节,品茶论道,是写到孔子的故事,想要讲一讲,儒家的人生追求。
  但写下来在发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岂止是儒家的追求。
  简直是古往今来,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
  日期:2021-12-18 20:00:25
  叔孙豹这个人呢,的确是牛人。
  话说,如果说儒家的人生追求,除了这三不朽之外。
  似乎也只剩下,张载提出的横渠四句了。
  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往圣继绝学,万世开太平。口气甚大。

  但这似乎只能算是后世儒家学子的追求。
  若是仅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期,似乎还是三不朽更加合适一些。
  日期:2021-12-20 08:08:54
  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不可不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荀子说,自强不息。

  但,田舍郎这几天边写孔子的故事,其实也在一直思考这,如何讲述孟子、荀子的故事,若是说得多了,难免喧宾夺主。若是说的少了,感觉体系又不完整。
  纠结呀。
  日期:2021-12-20 23:24:17
  接正文丧家之狗篇。
  危难之中最见人的胸怀,唯有胸怀大志者,方能长远处之、从容对之,而心地促狭、自私自利者,则难免惊惶失措,露怯出丑。

  像孔子,岂止是胸怀大志,他是将天下众生装在胸中。
  然而,田舍郎在读到这这一段时,却感觉到孔子欣然的笑容里,透露出一种泪光吗?这样一个忧国忧民而又品德高洁有着大学问的知识分子,却要处于一种“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境地,这又是谁的过错?
  这也就是所说的,礼乐崩坏!而孔子,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专制而又霸道的世道,建起一个平等而又自由的人的世道来。
  在陈住了三年,恰遇吴国侵略陈国,陈国政局混乱,孔子师徒又不得不避兵离去。这一年是公元前四八九年(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
  日期:2021-12-22 23:22:05
  接下来,就是孔子周游列国最困难的时刻了。

  这是在去往楚国的路上,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遇到了缺粮的窘境。
  孔子此刻的经历,也佐证了这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道理:世间成事者,超世之才不过其次,坚韧不拔之志,方为首要。
  屡屡碰壁的孔子,想到了楚国。
  它的辽阔的幅员,它的国际地位,都会为孔子提供一个甚至比齐国还要大的政治舞台。在去往楚国的过程中,孔夫子一行人,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遇到了粮食断绝、没有食物的重大困难。断粮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连续七天。跟从的弟子有的饿病了,有的饿得已经站不起来了。当然,还有一种不安的情绪正在弟子们中间蔓延。碰壁也好,艰苦也罢,总是在坚信着老师、跟随着老师。可是如今死亡的威胁正在慢慢逼来,而前面又没有一丝光亮。

  不安之中,当然隐含着一种动摇。
  孔子越发地镇静与安祥了。也是饥饿相煎的孔子,不停地给他的学生们讲课,不停地给他的学生们朗诵诗歌、唱歌、弹琴。这需要更大的消耗、更多的体力,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这一切都因为有着一个巨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而成为可能。
  大家被老师感染着,在饥饿中度过着一个又一个时辰。孔子知道弟子们因为连续的断粮,已经在心里产生了不满,也有一种紧张与害怕在纠缠着弟子们。他想,这样的机会也是很难得的呢,不妨将此困境作为一次特殊的教学实验、特别的学术研讨吧。也许,他们会在心里记忆一辈子,并让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一次真正的提高。
  圣人就是圣人,而孔夫子与其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关于君子、小人的现地教学,记载在了论语之中,很多专家学者,有着振聋发聩的解读。

  笔者这里不再班门弄斧,有感兴趣的同志们,可以参见“易中天先生、南怀瑾先生、钱穆先生等”的著作。
  田舍郎这里,只是想以自己的解读,去引导大家了解孔子的生平,如果能够激起读者的兴趣,自己查阅文献,更加深入的了解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田舍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日期:2021-12-24 23:37:5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