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史话》
第14节

作者: ty_田舍郎495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的思想又包括哪些内容呢?随着我们的笔触,慢慢触及孔子思想的核心。总的来说,孔子的学问,主要是关于政治和伦理的,政治的主要用于官场,伦理的主要用于社会,也就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所以,孔子的学问,本质上是入世的学问。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时代走向末路的端倪已经出现,战国时代的沸腾尚未到来,周礼的辉煌仍然笼罩着整个中华大地,但是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端倪,似乎预示着周礼这座煌煌大厦,即将轰然倒塌。
  日期:2021-11-28 09:22:58
  今天有了一点新的想法。关于之前提的问题,孔子为何伟大?

  本身儒家思想的确有其可取之处,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但伟大的思想不只是儒家。
  况且,自古以来,人皆有嫉妒之心,文人相轻,后世如此多的文人甘愿为孔子扬名,绝不仅仅是儒家思想伟大的这一个原因。
  唐代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纵观历史生前寂寞是圣贤日后成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余年,四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狗”,唯有逆境之中,不改初心,方见真颜色,这也是孔子日后绕开人皆有之的嫉妒之心成为圣人的代价。
  不忘初心,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百折不悔,百折不悔,百折不悔。
  虽千万人吾往矣......
  那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呢?
  日期:2021-11-28 21:13:21

  今天还有一些关于道家和儒家的想法。
  世不可避,如鱼之在水,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崇尚出世。
  从这个角度看,儒家身上有种虽万人吾往矣的坚定。
  日期:2021-11-28 21:15:29
  据史书记载,孔夫子从小就很爱学礼节,没有事情的时候,就摆着小盘小盆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这一点在天舍郎看来,更多的可能由于孔子的家境尚可,孔子的父亲毕竟是个武官,家庭有点余荫,祭祀先人的传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孔子,但也就是这样罢了。
  至于说圣人生而知之,田舍郎不敢苟同。田舍郎更愿意相信,圣人也是来源于自己的努力与辛劳,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孔子在30岁之间,读书十分用功,刻苦学习君子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孔子都是非常精通。
  至少孔子的家庭可以给他提供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日期:2021-11-29 12:38:12
  在孔子渐渐有了名气之后,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后来又当了管理牧业的小吏,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孔子都兢兢业业,干出了不少的成绩。而随着孔子名气的增加,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于是孔子也就索性办起了私塾,开始一边做官一边教授学生,这些学生中,不乏有高官权贵的子弟,孔子也靠着他的学生南宫敬叔的推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这一次考察,使得孔子和老子有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这一年是鲁昭公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18年,孔子34岁。至于孔子和老子谈了什么?谈了几次,我们下文中再细说。
  此时的孔子,已经初步表现出了他圣人的潜质,已经逐步形成了他的核心思想,仁爱的体系,已经初露端倪。

  接下来的时间里,孔子像一个练成一身本领,亟待着试剑天下的绝世剑客一般,按耐不住一颗跳动的心,记着走向这个世界,走向社会,但是他不知道,等待着他的会是怎么样的坎坷与困苦,他更想不到,坎坷与困苦,不但没有阻止他,反而成就了圣人的一生。
  这期间,有着为官不利的困苦,有着见色不动的心动,也有着困守一方的无奈,更有着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与无奈,而这一切的磨练,终将孔夫子的个人小爱淬炼称了圣人的人间大爱。
  日期:2021-11-30 12:30:27
  虽然此时公开违反周天子命令,公然质疑周礼的合法性,对周礼进行公然的践踏的事情不断增多,虽然周礼的光芒依然笼罩着整个中华大地,但是敏感的人们,似乎都已经感觉到了,有一个乱世逐渐要来临了,人们心中有一个猛兽即将要从周礼的牢笼中走出来,它将带来战争、鲜血、践踏一切礼法、尊严,最终将整个世界燃烧。
  孔子在用一生的时光,去维护加固周礼的煌煌大厦,希望将周礼的辉煌继续延续下去,将人们心中那头猛兽继续关在周礼的笼子之中,可以说,诸子百家都在用自己不同的智慧去寻找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办法。
  有独善其身明哲保身之道,有严刑峻法宰割天下之道,也有仗剑而起杀身成仁之道……
  各家有各家的道路,各家有各家的取舍,各家有各家的风光……
  而孔子选择的道就是用自己一生的智慧来加固周礼。
  在孔子看来,即便及时最差的制度,也比没有制度要强。更何况,传承了数百年的周礼,早已深入人心,还有什么比在周礼制度上,对他进行完善更合适的呢?有了孔子的完善,这个社会将会持续完美的运行下去。孔子选择的是在周礼的基础上,对周礼制度进行加固,而加固周礼的办法,在他看来就是“仁爱”或者说“仁”,这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日期:2021-11-30 22:56:18
  在孔子看来,现在的社会已经病了,而且病得不可救药,如果找不到医治的方法,人们就会受到更大的痛苦。
  孔子认为社会的病因就是:“礼乐崩坏”。简单来说,就是自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分封的诸侯纷纷争霸,之前被视为理想境界的,以德治国的的君主统治全面结束。周礼治理国家、教化人心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国家的治理缺少准绳,人心的教化缺少依据,导致诸侯相互攻伐,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而孔子开出的药方只有一个字,那就是仁。
  按照论语的说法,什么是仁呢?仁者人也,又曰:克己复礼为仁。简单地说,就是“爱人”(《论语?颜渊》)。这也是孔子对自己的弟子樊迟的回答。
  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认为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药方,但是这个药方当时却并不管用,但是后世人却有人认为是管用的,直到田舍郎写下这本书的时刻,仍然有人认为孔子当初给出的药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用来医治现在社会的疾病。
  总结而来,在儒家看来,礼坏乐崩决不是礼乐制度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性出了问题,是人心出了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坚持仁爱。
  孔子认为,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是善良的,所以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就必然是真实的,而这种真实也就是道德的真是、情感的真是和心理的真是。孔子认为,一个人亲爱自己的家人,是最真实的,其心理动机和情感体验也是真实的。这是人性的真实,也是最高的真实。没有这个真实,连人都不是,还说什么其他?
  仁爱之心既然植根于亲情,那么,事情也就变得简单好办了。所以,孔子的逻辑有这么三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