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当时已经发现,深圳人,别的本事没有,“模仿”却是“天下一绝”。这一句话我可能要得罪“一网”的人,但我当时确实是这么看的。其实我至今还是这么看。更将范围扩大到了“国人”。
题外话:我先对这一点做一个说明。
刻意的去模仿,如果用现在的话说,是“假冒、伪劣”。
在当时的深圳,比现在更猖狂。别的不说。我用事实来证明一下,如果87、88、89三年内到过当时“人民桥”的朋友,你一定还记得,北起“桂园路”、南到现在的“金威大厦”,“臭水沟”的两边是清一色的小电器店。
如果说要用“成行成市”来褒奖这种生意模式,我无话可说。
但是:居我观察,很多人参入到“成行成市”的市场中,肯定是看到了别人有钱赚,他能做、我也能做。他赚100。我只要赚60就行。这类人占90%以上。
后来我用这一观测、分析手段。引用到餐饮业、发廊、服装店、电视机厂、92、93年的房地产以及96年之后的股票中。我分析得出的结果准确率达90%以上。
我没有别的高招,我只是从人性的惰性、贪婪、红眼病等等十多个参数中寻答案。
在此我顺手回复一下朋友。我“倒下去”虽与股票有关。但根本不是在94、95年。在94、95年亏了的股民。只能说他们根本就不懂“股票”二字的含意。
如果我对我自己说,我自己的“倒下去”。是我该死、寻死、找死。那么到了94、95年仍在股市中“亏钱”的股民。是不明不白的死、自己等死。说一句“尖酸”的话。是“蠢死”的。更“刻溥”一点的说,“猪八戒”是怎么死的,94、95年的股民就是同样的死法。
我愿为我在上面“这一段疯话、狂语、嚣张的言词、胡说八道”。承受随时随地砸过来的砖头、臭鸡蛋、口水、鼻涕、以及任何物体。只有一点要求。别骂我的祖宗。
但我坚信,所有“砸我的人”,在看到我分析94、95年股票形势之后。一定会后悔。并且会承认砸我是不对的。
回到主题基于最上面观点,我开始寻找“机会”。
机会来源于对市场“嗅觉”,要有“嗅源”,就得接近市场。
每天一早我看完报纸,做好剪报。我就去逛街。
我将东门周边的几条街,做了逛街前的“逛向”准备。3天下来,我的脑海中基本上能记下东门各条路上有特色的店家销售产品情况。
经过精选。我开始一家店、一家店的去“学”。最后发现,跟本不可能“学以致用”。因为这与模仿“同工”。
糊糊涂涂的“逛”了10多天,没有一点收获。
我开始想一个问题,满街的人都在出售商品,面对顾客。他、她们一定赚了钱。
他、她们赚顾客的钱,就一定有钱。顾客的群体、需求、爱好、兴趣不同,很不好定位。要动手就得开店,开店就成了模仿。这与我的初衷“相忤”。没有必要。
“匹马单枪”打天下,我自量。我不可能有本事过得了“五关”。更别说斩回来“六将”。
我可不可以想出办法来。去赚这类“赚了钱”人的钱?他、她们掏顾客的腰包。我就掏他、她们的腰包。他、她们的腰包肯定比顾客的腰包要“厚实”。
这类人同样也是一个客户群体,同样有需求。只要“商品”是他、她们的必需品,将会更好赚。这种“生意”的“生命力”也强。
只是类人很不好打交道。要想让他、她们开开心心的“送钱”来。我就得对“七寸”处下手。否则只有“被反咬”的下场。
明知“对手”比自己强,要么不出手,“不出手、不伤手”!一旦出手就要将自己“武装”得比对手更强。最低限度也要预防“被反咬一口”。
“春风”“助”我上青天(3)
有了思路,我开始着手寻找“七寸”。我将“客户”的需求,做了一个十分详尽的分析。一条一条的列在笔记本上。为了更详细、更有针对性。我开始有计划的与“客户”接触。从他们的谈话中寻找“七寸”位置。
几天下来,“客户”反馈的信息仍旧十分零乱,无法理出一个头绪。
我开始反向思维。将自己定位成这一群“客户”。坐在“立新路”、“一横街”、“女人街”的街边。根据收集来信息中的“共”点。一个一个的反问自己。要是我是“客户”。我最想得到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想尽快解决的是什么?这些什么?我一连5天问了自己30多个。
根据反问,我删除认为不重要部分。
“共点”很快就得出来了。这一群客户。最希望、也最难、又最想的是。1、营业执照。2、低工商税收。3、低价货源。4、低廉的店租。5、更大的营业场地。6、其它地段的店铺。还有一部份“共点”,但都不足以成为“七寸”。
从第1—5都不是我的能力可达到的。虽然有“长”的关系。可都不在一条“线”上。有在一条“线”上的。又不在一个地方。都无法帮上我。
我开始在第6点上下功夫。我开始转了上步、福田、水贝、笋岗。发现都不行。因为我知道。想从这类“客户”腰包中“掏”金。必须迎合这类“客户”的心理。
这样“瞎转”了十多天,我也没有“转”出一点眉目。我开始就近“踩点”。我告诫自己,以30天为期。如果再不行。坚决放弃这“计划”。
我开始为“难看”的服装做前期工作。先从销路开始。看看能不能寻到销路。不然“难看”“偷师”出来。我的“外援”工作还没有开始。
时间差不多到了我设下的最后期限,就在我不断告诉自己准备放弃时。机会来了。深圳市“迎宾馆”对面。一栋新大楼的第一、二层开始有人装修。
我是看到装修工人动工,就瞄上了它的动向。基本上每天3次到工地“视察”。因为装修开始,我还无法判断它装修出来的具体用场。
几天后,“烟与汽水”让我认识了装修队的“工头”。从工头“嘴里”,我知道一、二楼是要装修成一个有400多间“店铺”的服装城。同时知道物业的所属单位。
一餐饭让我得到了一个让我“乐歪”嘴的信息。物业所属单位,担心店铺装修好之后出租不出去,与“工头”签了一份协议。
协议内含:“工头”在承包装修工程同时,在物业所属单位付出的“装修工程款”内,扣除了35间店铺2年的租金。35间店铺分别是,一层20间。二层15间。不指定位置。租金按平方米计算。每间店面14平米(含公共部份)。一层每平方米租金70元/月。二层每平方米租金30元/月。租期2年。物业所属单位同意给每间店铺再装期3个月。
“工头”为了接到这单装修工程,将自己能否赚钱的命运,与物业所属单位捆到了一起。也就是说。要么你不做工程,要么你租出去店铺。你租不出去大家一起亏。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虬”。蹦不了我也跑不了你。
我当时为物业所属单位的高招叫绝。在当时,很少有单位采用现在称之为带资“发包工程”方式。
我不知工程总价多少。可我很快就算出来“工头”让物业单位“抵押”了多少。(20X14X70X12X2)+(15X14X30X12X2)=60多万
而这60多万,一定是这一项装修工程中“工头”可得到的“利润”。至于是不是都属于“工头”,那是他们的事。
“高手一伸手,就知有没有”。“工头”是一个人精。物业所属单位有一位高手。而高手与人精之间肯定还“有一手”。
我佩服高手。死磨硬泡着要“工头”带我去结识这家公司的老总。其实我是玩了一招“欲擒故纵”。
心里十分明白,萍水相缝的“工头”能告诉我这种商业秘密。就一定是对我“有所期望”。而这种“期望”正是我想要。因为“工头”的眼睛泄露了他内心的一切。只要我满足他的“期望”,别说是见一下老总,就是见他老爸他也会同意。
我更清楚,谁先入主题谁被动。后者永远可以讨价还价。所以我不开口,又不能不开口,就只有逼对方先开口了。
所以我用“欲擒故纵”之计,狠狠的“将”了“工头”一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