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58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孟珂说过“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在中国的世俗生活中,这种耻感就是面子。对中国人来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面子实在太重要了,有很多人因为丢了面子而自行了断,“饿死不吃嗟来之食,渴死不饮盗泉之水”说的都是个面子。面子可大可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面子的得失。
  儒家的这套竞底文化可比法家要先进得多,因为法家的制度总有疏漏,而太过严厉的制度容易成为被竞底者抨击、反抗的理由,但儒家的面子文化虽然无处不在,但却无影无形,让被竞底者无从说起,成为一个隐性的软枷锁,竞底者将它牢牢地套在被竞底者的头脑里,从而尽情享用竞底带给他们的最大益处。
  如何进行竞底呢?法家主张严厉的制度,因此,法家色彩很重的秦朝动不动就用“诛九族”的严刑峻法,因此很快滑到底线;而儒家在这方面则比法家进化了一个版本,它们发明了耻感文化,这种耻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是面子。
  中国人为何如此重视面子?这是竞底
  者刻意通过儒家文化诱导、培养出来的。有了面子的作用,“响鼓就不用重锤”,鼓常常被重锤,就容易被敲破;人常常被重锤,就容易到达底线。

  儒教建立了以面子为核心的耻感操作系统,因此竞底者不用总是拿底线来威胁被竞底者,使竞底能在更平和的氛围中长期稳定地进行下去。中华文明能够维系数千年而不倒,这应该归功于儒家文化的教化功能。
  案例: 2008中国流行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和“文丨革丨”情结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中外企业立刻开始自发或响应政府号召,为救灾捐款捐物。
  竞底文化如影随形,马上开始起作用。舆论对初始捐款不够吸引眼球的企业,展开了严厉的口诛笔伐,并通过短信、网络出台了一个“国际铁公鸡排行榜”,使上榜企业受到巨大的压力。
  这个榜单就是以耻感文化为基础的典型竞底。这回,广大网民很难得地成了竞底者,他们通过榜单对外企的面子进行竞底,以迫使他们提供更多的捐款,并迅速将这种竞底,从网络世界扩展到实体世界。

  名列榜单的企业之一,肯德基在四川地区的许多分店被围攻,以致无法开业。
  后来的事实表明,在一个竞底社会,这种竞底的方法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但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文丨革丨”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文丨革丨”情结,只要情势合适,这种情结就会结出邪恶之果。
  “文丨革丨”是什么?就是一场全民大竞底。
  只要我们身处竞底社会,“文丨革丨”的幽灵就在我们的天空徘徊,驱之不去。 要彻底去除“文丨革丨”的梦魇,唯有清除掉竞底的DNA,进入竞优社会。


日期:2009-01-14 10:09:31

    十、儒教为何鼓吹“中庸”?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叫“执中”或“中庸”。
  所谓“中”,是指凡事应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这个度就是“不及”。远古的时候,尧把帝位传给舜,舜传给禹,都只交待了一句话,就是“允执其中”,并认为如此这般,就可“天禄永终”。
  可见,这个“中”是多么重要!那么,这个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中”,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竞底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底线。中是底线吗?当然不是,但中这个概念和底线密切相关。
  举个例子说,如果百姓承担的税赋,在30%时是底线,那么“中”可能就是25%,它是离底线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低于25%的税赋,就是“不及”,而高于25%,不到30%则叫“过”。

  “不及”的时候,竞底者收的税赋比“中”时少,所以不是竞底者希望的最优状态;而“过”的时候,竞底者虽然收的税多,但却太靠近底线,风险太大,同样不是最优状态。
  孔丘对此有过特别说明,叫“过犹不及”,也就是说,“过”了还不如“不及”,只有在“中”的状态,是一种最佳。
  任正非常常玩“拧毛巾哲学”,有时不小心“毛巾”拧得太紧,使得不少年轻人横死,遭到社会的侧目和议论。他这种状态,就是“过犹不及”。也许,在竞底技术上,任正非还有很多必须改进的地方,比如怎样“执中”。
  孔丘不愧身受中国数百代竞底者的敬仰,他显然深深明了中国是一个竞底社会,而要让社会运行在最佳状态,那么必然要“执中”。
  “执中”的时候,虽然竞底者获得的短期利益不如过或者底线状态,但这却是一种相对平稳的安定时期,能够保证竞底者最长时期地获得最大收益。

  而对被竞底者来说,竞底者“执中”时,他们的生存状况离底线还稍有一点空间,他们可以借助这点空间安居乐业。
  如果从博弈论来看,“执中”是竞底者与被竞底者达到最佳平衡的状态。
  如果从广义的帕累托最优来说,执中也可以算是一种帕累托最优。
  与“中”诞生的是“和”。
  “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礼记•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论语》则说“礼之用,和为贵”。

  为什么执中能导致和的局面呢?因为执中保证竞底者在长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益,如果他们足够明智,他们是会满足的;而广大的被竞底者,则由于离开底线,能够有一点竞底空间安居乐业,他们也是满足的。如果一个竞底社会中,竞底者和被竞底者都满足了,自然就和了。
  显然,孔丘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白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因为他追求的是长期稳定和谐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基于竞底者的执中能力。
  一个竞底社会,执中能力就是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
  孔丘为了竞底社会的正常运作可谓用心良苦。但他实在无法解决竞底社会单项性的矛盾及竞底者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本能地倾向于将被竞底者打到底线,所谓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就是这个意思。
  尽管中国社会追求“中庸,和为贵”的状态,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真正能找到多少年“和”的岁月呢?即使是康乾盛世,也充满了文字狱和思想禁锢,离真正的和还有万里之遥,更不必说其他默默无闻的朝代或者兵荒马乱的乱世了。

  案例:竞底高手唐太宗的“执中”能力
  我们说到执中是竞底社会的一种核心能力,而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有道明君,算得上是竞底圣手。因此,考察一下他的这种核心能力,也许对人有点启发、借鉴作用。
  《贞观政要》上记载,唐太宗说为君之道,这等于他对外宣布:“我要执中,不能过。”
  那么唐太宗是如何执中的呢?
  首先,他要求自己“兼听则明,以人为镜”。
  为什么兼听有利于执中呢?因为兼听大家的意见而制定出来的中的标准,就相对客观,更接近于真实的中。举个假想的例子:唐太宗想收33%的税赋,但魏征等人警告说,刚刚灭亡的隋朝才收31%的税赋就玩完了,因此最多只能收21%的税赋。但唐太宗反驳道,收21%的税赋,大家喝西北风啊,朝廷都没法开支了,大家一番尊俎折冲,最终就定下按25.5%收取税赋,接近了理想中的“中”。

  其次,唐太宗时刻惦记着执中的难度,经常提醒自己和大家:守成比草创更难。
  为此,他以古为镜,提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用刚刚灭亡的隋朝,来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打到底线。
  为了给左右大臣说明自己的执中理念,唐太宗曾经郑重其事地讲过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宰相叫公仪休,他很爱吃鱼,但从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这样他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就不用担心有一天蹲大牢吃不上鱼,而可以长久地吃到鱼。
  但要长期做到良好的执中绝非易事。因此中国五千年历史,也只出了一个唐太宗,而且特别幽默的是,这个唐太宗还是少数民族,也许是受到儒家思想毒害太深,才能有这种兼听的广阔胸襟;同时,他又亲身经历了隋朝的灭亡,看到前面一个家伙滑过底线,掉下悬崖摔死,他自然会本能地远离底线。
  如果李世民不是唐朝初年的皇帝,而是开国后几代的皇帝,没有亲眼看过隋朝的灭亡,恐怕他的执中能力也决不会那么高。

日期:2009-01-15 16:53:09

  十一、什么是“国学”?“国学”的悖论
  中国既然是一个竞底社会,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的竞底手段,粗略地分为两类:黄老之术和儒教。黄老之术崇尚无为而治,是一种低强度的竞底手段;而儒教强调进取,则是高竞底强度的竞底手段。
  而中国的历史,就是竞底者将这两种竞底方式,交替运用的历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