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的继母多次在他的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有一次,继母生病,想吃新鲜鲤鱼,正好天寒地冻,王祥解开衣服,俯卧在冰上,用这种方法捕到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痊愈。
孝道的王祥后来做到太尉。
(承受得了一个人重量的冰层,能用胸口那点热量化开吗?再说啦,冰还没全化开,王祥难道不会掉下去吗?忽悠人也要认真点,符合常识才行啊。)
这种“因果报应”的故事,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在这些故事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儒家最根本的法则:克己复礼。
我们看到舜、郭巨、王祥把“克己”做到极致,即把自己打到底线,儒教认为,这样就是“复礼”。为了鼓励人们积极“尽孝”,故事的最终,都让他们获得巨大的名利回报。
问题是:如果以这种竞底方式尽孝,却最后没有回报,如王祥的继母依然讨厌他至死,那么这样的竞底还是否要进行和鼓励呢?
这就是一个竞底和竞优的区别:竞优讲求的是原则,竞底讲求的是结果;竞优重视的是人性本身,竞底关注是必须有显利。二战期间,纳粹商人辛德勒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尽力挽救犹太人的生命,最终自己的工厂破产,自己也因为是纳粹党员,在战后被迫逃亡。在逃亡前,他只获得了被救犹太人自发用自己的金牙打造的戒指。在这件事中辛德勒所展现的竞优精神,远比儒教虚伪的“仁”,要崇高、真实得多。
看了《孝经》的那么多竞底故事,很多人会认为中国的竞底者,一定很重视父母了,真的吗?
当然不是,这又是个虚伪的圈套!
宣扬孝道在中国,决不是为了奉养父母那么简单。如果父母真的那么重要,那他们至少应该有“人权”吧?父母有人权,而孩子是未来的父母,自然也应该有人权。以此类推,中国的人人都应该有人权。
这种推理很荒唐吗?当然不,实际上美国人就是这样思考的。在美国,殴打小孩是绝对禁止的。如果打的是男孩,丨警丨察对打孩子的父母说“他今后可能是美国总统,你竟敢打未来的美国总统?”如果打的是女孩,丨警丨察则会说“美国到现在还没有女总统,她今后可能是第一位女总统,你竟敢……”
但是,如果中国人人都有了人权,那传统社会就不可能是竞底社会了。
所以,侍奉好父母,并不是儒家孝道的终极目标。
那么儒教为何要提倡孝道,当然是为了竞底的需要,下面我们来把这条脉络理清楚。
孔丘在《孝经•开宗明义》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孝经》列举的孝心,则包括“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因此,“孝”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只有一切事情都做得合乎规范,才是“孝”,才能使父母在精神上获得满足,而不是刺激他们生气、郁闷。
而能做好这种孝,就能做好一个标准的被竞底者,“不好犯上”,可以“事君”了。反过来,还有个说法“事君不忠非孝也”,也说明推崇“孝”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做好皇帝陛下的被竞底者。
因为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最起码要求,首选是“不在外面惹事生非”,而他们自己由于在竞底社会中,受到长时间高强度的竞底,早已在精神上被打到底线,他们不再有改革社会的热情,积极创新的动力,他们只要求安安稳稳地:活着就好!
儒家很聪明地发现了这一资源,从而大肆宣扬孝道,把父母的胆小怕事恭敬为上,变成一种巨大的精神绳索,将年轻一代牢牢地束缚起来,使他们从小就开始学着做一个优秀的被竞底者。
如果有实在不听话的子女,不愿意做好一个被竞底者,那么儒家还有一条严酷的伦理等在后面: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样,那些自我意识强,有铮铮铁骨的汉子,从小就一步步被洗脑,被淘汰。
等中国人成年,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又开始对孩子进行洗脑,淘汰其中有铮铮铁骨的人。
这样几百代起来,中国人的竞底基因就一代代增强,竞优基因就被彻底淘汰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西方近代的民主社会强调分散决策,认为这样可以降低风险。而儒教强调孝道,其实是一种分散竞底,即把皇帝对民众的竞底,由家庭中的父母进行,这样同样可以降低风险。中国人的这种“分散”,比西方人又早了一千多年,可以聪明又用错了地方。
日期:2009-1-12 20:39:31
八、儒教如何利用“等级”对中国人竞底
中国历来是一个等级社会,所以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中国人在一起,就可以分出不同的等级。
等级社会是竞底最重要特征之一。各种等级的建立形成了完善的一环紧扣一环的竞底链:等级高的自然是竞底者,对低等级的下属可以理直气壮地竞底;而等级低的被竞底者除了接受被竞底的地位外,唯有不断地加强对自己竞底,渴望通过“吃得苦中苦”之后,能够成为“人上人”。
在所有划分等级的标准中,最权威的是按官阶划分,因此在中国像“金本位”一样,也有“官本位”。
在中国人的日常活动中,高等级的竞底者亮出自己的官阶来对他人进行竞底司空见惯:2008年,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在餐馆猥亵女童未遂,被人指责后,林嘉祥立刻本能地使用自己的等级向对方竞底:“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我掐了小孩的脖子又怎么样,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封建等级社会的遗迹,在当代中国随处可见:
清华大学的校长们,由于没有什么学术影响,因此在名片上,一定要自豪地注明“副部级”(不说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的校长会注明官级吗?);
在一些有地位的和尚名片上,也得标明“处级”;
有些人出去说自己工作的国企,忘不了申明相关的级别“县团级”;
有些老干部在退休前,虽然不是“付军级”,但却打破脑袋,也要为自己争取一个“享受付军级待遇”;
连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也要行贿自己的同学,去谋求班干部的职位!其父母也鼎力支持这类活动,以发展小学生的“领导能力”,好今后成为一名竞底者。
…….
中国等级社会源自儒教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说,皇帝是大臣的竞底者,父母是儿女的竞底者,丈夫是妻子的竞底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竞底链:在这条竞底链中,下层被竞底者生活的是否快乐、幸福、丰裕那绝对不是值得重视的事。因为论语说“不患广,而患不安”,也就是说老百姓活在底线状态不要紧,要紧的是老百姓不安心生活在底线状态,那样有可能对等级社会造成威胁,就无法使竞底者长治久安,维持稳定的竞底局面。
为了塑造等级社会,孔丘进一步提出要“正名”,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孔丘的儒教如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厚爱,因为他所吹捧的等级社会使竞底成本最小化,让中国人在娘胎里就进入了竞底链,或者成为继承皇位的未来最高竞底者,或者成为等而下之的被竞底者。
但等级社会带来了机会的不平等,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这也造成了中华文明落后于西方文明的严酷事实。只有清除了竞底文化,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格面前人人平等”。
九、儒教如何利用“面子”对中国人竞底
孔丘不愧是优秀的教育家,他劝竞底者对不同的被竞底者,采取不同的竞底模式。对于那些注重动机、重视形式、讲究面子的被竞底者,孔丘说“君子喻于义”,而对那些注重效果、强调内容、喜欢享乐的被竞底者,孔丘者告诫竞底者“小人喻于利”,但不管是喻于义还是喻于利,都是为了竞底的需要。
后来的竞底者已学会对孔丘的话灵活运用,因此,常常对被竞底者义利并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儒家文化不是靠制度来约束人,它通过礼仪建立了一套耻感文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