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赵高为了专权,又屡次使用竞底战术,最终还是将李斯逼上了刑场。
因此,在竞底组织里,人们要时刻防止可能的对手,察觉到自己的底线,否则很容易被对方作为竞底目标,从而陷入被动的局面。中国人教育孩子说“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同”,就是此意。
当竞底到了底线,秦王朝的生存空间就难以存在了。
而底线在何时何处被击穿,不过是个偶然性的问题——900个贫民在两个将尉的押送下,到渔阳(北京附近)戍守,才走到安徽的大泽乡,就因为大雨耽误了行程,按法律必须斩首(秦朝的统治者也太自信了,既然这900人随时可能因误期,而成为必死之士,那么就不应该只派两名将尉押送)。陈胜、吴广对900人的煽动,体现了所有在竞底战略中,被赶到底线人们的心理:反正免不了一死,不如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陈胜、吴广的起义,犹如给蓄满水的大坝穿了一个小洞,早已不堪秦朝竞底的民众纷纷响应。但陈胜并非竞底高手,他在快速称王后,没有时间修炼自己的竞底功夫,就不肯对自己实行竞底战略,不仅心里希望别人象对待一个大王那样对待他,而且在行动上表现无遗。
有一个典型的故事,说陈胜故乡的朋友,知道他做了王,特地赶来投奔,并聊起“苟富贵、无相忘”的往事,陈胜嫌这些穿开裆裤时的朋友丢了自己的脸,就毫不掩饰地把朋友斩首。这些做法导致众叛亲离,只不过半年时间,陈胜就遭到败亡。
成功来得太快,也不一定是好事。后世中国人总认为“少年得志”是人生三在不幸之一,与“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并列,就是因为太快的成功,不能让人养成竞底功夫,守不住成功的果实。
中国是个竞底社会,不是竞底高手,注定只能是过渡人物,难以“镇得住”历史舞台。陈胜的死就说明了这一点。不过他点燃的火种,引出了两位竞底高手——项羽、刘邦。
项羽勇猛刚烈,极善于打硬仗,他在对秦战争中,主动迎击秦军主力,采用破釜沉舟的竞底战略,将自己的军队至于生死存亡的底线,使他们个个奋勇,最终击败秦军主力。
而刘邦则趁着项羽拖住秦军主力,一路轻舟快帆,眨眼就攻入咸阳。在进咸阳前,刘邦不过是个贪财好色的粗鄙之人,本打算留在咸阳好好享受一番,他的下属对他的规劝,极富对内竞底的色彩:
“这些美女财宝,都是导致秦国灭亡的奢靡之物,你既然想干一番事业,怎么还能贪恋这些呢?”
于是刘邦拼命忍住自己强烈的享受欲望,对秦宫的美女财宝丝毫不动,等待项羽前来接收。
但刘邦的竞底战略,却被项羽的谋士范增识破。范增是个老谋深算的智者,知道刘邦此时刻意把自己的贪欲打到底线,是因为贪图更大的东西——天下。因此范增急催项羽对刘邦竞底,即完全消灭刘邦集团。
两大竞底高手相会于鸿门宴。刘邦早已透彻研究项羽的性格,他全力对自己竞底,在项羽面前采取完全臣服的奴才姿态,主动把自己打到项羽的怜悯心底线,甚至超过项羽的底线,从而不仅惊险地逃过一劫,还赢得了项羽的好感。
范增在鸿门宴后暴跳如雷:“混蛋!怎么就教不会呢?我们都会成刘邦的俘虏!”
他教项羽的,正是竞底战略,把刘邦打到底线:砍下刘邦的头!但项羽只是一介武夫,悟性太差,心虽然黑,但常常黑得不是地方。最终范增还是被刘邦离间成功,气得弃项羽而去,从这一点看,范增的智谋很高,到底算不上竞底高手。
而从鸿门宴上的表现来看,刘邦的竞底水平,确实比项羽远远高出几个段位。
在随后的楚汉相争中,项羽的对外竞底能力和刘邦的对内竞底能力,都充分得到了发挥。
彭城一役,项羽以三万铁骑击溃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并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刘邦在乘车逃命时,遇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女儿,就用车子载着他们一起走,但项羽军随后赶来,刘邦为了逃得更快,毫不犹豫地将两个孩子推下车去。马夫夏侯婴看不过去,下车把孩子又拉上来,刘邦又推下去,这样反复了多次,最终才由夏侯婴保护着孩子脱离了险境。
楚汉两军在荥阳对峙时,项羽的粮草供应不上,就把刘邦的父亲摆在杀猪的案板上,派人抬到阵前,大叫“刘邦还不投降,就把你父亲宰了煮成肉羹”——项羽找到的是一条很厉害的底线,如刘邦不顾父子感情,父亲因自己的不投降而被杀,他至少也要背上“不孝”的骂名,这对刘邦争夺天下,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打击。
但刘邦不愧是竞底高手,他马上在二军对垒的阵前,找到项羽的另一条底线:
“我跟你曾经结为兄弟,我父亲也就是你父亲,你要是把我们的父亲杀死,煮成肉羹,请分一碗给我尝尝。”
这番说辞让项羽处于两难的境地,他面对刘邦的底线,无可奈何,只好放弃了这个竞底战术。
两人在不断地竞底中,力量此消彼长。最终刘邦排定十面埋伏,将项羽团团围住,此时的项羽一点也拿不出刘邦在彭城战败后的气魄,没有抓紧机会,奋力对内竞底,而是和自己的虞姬凄凄惨惨地告别了一个晚上,最终在乌江边上又越不过自己的心理底线,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顶羽百战百胜,一战而亡;刘邦百战百败,一战而定天下,显示出刘邦的成功不是由于善战,而是他既不在失败时“娘娘腔”地依依惜别,也不在胜利时对敌人玩“妇人之仁”,非常善于在弱势时以对内竞底积蓄实力,在关键时刻果断地一举将对手打到底线。
日期:2008-12-15 20:18:44
比较项羽和刘邦这两个竞底高手,除了他们对底线的承受能力相差甚大外,他们的竞底战略目标,也决定了自己的成败。对刘邦来说,自从进了咸阳,他的战略目标就是争夺天下:为了天下,他可以抛弃儿女,让父亲冒被杀的危险;为了天下,他可以疏远声色犬马,可以向项羽卑躬屈膝。
而项羽的战略目标呢,表面上也是争夺天下,但从深层分析,他只是为了个人的快感:他在巨鹿俘虏秦军20万,为了给叔父项梁报仇,将他们全部坑杀,使自己后来向咸阳进军的路程,遇到了强烈的抵抗;在鸿门宴上,他被刘邦的示弱搞得飘然自得,轻易放过了这个日后的强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项羽在称霸后,没有以天下最险要的关中,为自己的领地,却急于回家乡彭城称王,因为“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不回自己的老家去炫耀自己的成功,那成功的快感将打多少折扣啊!就是这样一个用竞底战略追求快感的人,最后在乌江边被刘邦打得只剩28名骑兵,他还忘不了用拚死冲锋,向自己的部下炫耀一下自己最后的武威,从中获得可怜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快感。
所以我们可以说,项羽的竞底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的失败关键是竞底战略的目标失误。
谈到刘邦的竞底能力,有一件事值得特别提一下:
刘邦称帝后,封赏大臣20多人,就舍不得再行封赏。其余的功臣则在日夜争功,一时定不下来。众多将领担忧自己能否得到封赏,常聚在一起发牢骚,刘邦对此非常担忧。他的谋士张良问他:
“陛下,平时最憎恶的是谁?”
“我与雍齿是熟人,他曾多次反叛我,也多次侮辱我,我一直想杀掉他,但就是没抓到什么把柄。”
张良马上建议道:“那你就得马上给雍齿封侯。”
刘邦不愧擅长对内竞底,他毫不顾及自己心里的感受,隆重举行庆典为雍齿封侯。
那些将领一见此事,顿时非常安心:皇上那么讨厌雍齿,都能给他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两大竞底高手博弈的结果,是中国社会被打到生存底线:刘邦接过家族企业董事长位置时,找不到四匹纯色的马拉车,而文臣武将只能用牛车。第二年,史书记载“关中大饥,人相食”、“人相食,死者过半”。
“人相食”,这是个极其恐怖的字眼,却常常在中国历史上看到。“人相食”,就是中国社会走到底线的标志。这个标志就像股市的谷底一般,在社会刚进入“人相食”时,标志着改朝换代的大动荡马上就要爆发;而在剧烈的震荡之后,“人相食”则意味着大动荡的能量已经释放殆尽,百姓渴望过上安稳的日子,改朝换代的争斗行将结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