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众生相》
第45节

作者: 涤影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八十一、藏着掖着
  工作中总有人藏着掖着,怕自己的工作成果被人抢了,怕自己的功劳让人共享了,怕自己的某些想法被人彻底知晓了,等等。怎么说呢,这样的人很多,换个角度看也无可厚非,因为某种程度而言,他只是想让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更稳固,能显示自己是多么缺一不可的职场角色,更进一步而言,可以增加自己职业生涯提升的筹码,至少在领导面前可以为自己加分,甚至在与老板谈判的时候都更多一些底气。善于藏着掖着的人,多半是戒备心理超级强烈的人,不管男女,不可否认,这类人总是存在的,而且有一部分还存在得相当风声水气乐此不彼。

  只是,与这样的人配合的工作搭档,多少会生出些郁闷来。原本合作而成的报告,他单独交给领导了,邀功在先;原本需要共享的一些信息,他总是有诸如电脑出问题、记事本找不到了等等的理由导致信息丢失等问题出现,最终使得你能共享的一部分信息消失了,而他能共享到的信息照享不误;原本需要敞开交流以求思想火花碰撞出新的灵感的,却因为这种防御而有了隔阂,无法顺畅交流探讨,不一而足。如果不是傻子,不消多少长时间,对方对你的防备总是或多或少可以感觉到的,不管你是敏感的个性还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对于防着你的人,你是断然做不到任何事情都敞开胸襟的,人都是需要自我保护的动物,不是麽?这种戒备,如果用在夫妻身上,可以套用一个成语叫貌合神离,或者同床异梦,当然,这是这种防御隔阂的升级版本呵呵;出现在朋友之间,那叫话不投机;出现在合作工作伙伴上,那就是人若防我我必防人了。

  这类人虽然让同伴不爽,但大部分在职场里还是生存得相当如鱼得水的。因为,在领导地方,他善于表现善于抢功善于把握机会,多数时候会给领导留下此人工作能力不错的好印象,今后如出现什么升职的机会,他也一定会积极争取第一时间把握的;而与他合作的工作同伴,虽然心知肚明其为人及工作风格,总不至于到处散播,最多也只是小范围地议论一下,他为人出世的老道甚至让大部分没有直接配合过的同事认为,此人工作积极,热情大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同事。你心理不服也好,郁闷也罢,总之,他就是好好地生活在职场中,用事实再次告诉你,老实人要吃亏!同时,再次印证我n久以前写的一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日期:2008-01-20 19:45:55
  八十二、领导在与不在应该一个样麽?
  上面这句话,放在小学时代,是我们经常被灌输的另外一个版本——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当时的我深信不疑并积极实施,当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学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当然,偶很长时间内一直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遵守纪律,成绩突出。不过多年后的今天,讨论这个的时候,我总是要开始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高分低能的失败例子太多,不要说诺大的中国,单是我熟识的人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可惜了。岔题了,这个话,放在职场,就改说成是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

  职场的人是否做到如此才是一个好职员?我的回答是:错!
  领导不在时,你勤奋工作忙碌加班,在领导回来之前,把本月该完成的任务提前完成了,等领导一回来,ok我的工作完成了,接下来是空闲的时间了,你以为领导看到你后半个月的清闲,能想到你前半个月他不在的那段时间的艰辛付出,而乐意看到你的无所事事?领导不在时,你该偷懒偷懒该干自己的事情干自己的事情,领导一回来,你忙碌无比兢兢业业,你以为领导看到你忙碌的身影会想像到你之前的悠然自得?人总是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胜过其他,古人都说过事实胜于雄辩,他亲眼所见还不是事实?那你就是对领导观察能力的极大否定?人非圣贤,领导也是凡人一个,甚而智商不如你我,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相信自己亲眼所见,那是铁的事实啊!当然,如果你所在的部门360度评价体系十分完善且员工互评的比分相当重要的话,又另当别论。可惜的是,更多的时候,上级的评定更容易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做到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是不明知的。

  说白了,表面功夫该做一下还是要做的!如果你的上级希望看到员工日理万机,繁忙程度超过负荷,那么必然的,在他下班之前你就走人是不明智的一个选择;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个喜欢下属多动脑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那么在部门的讨论会上你一言不发默默无闻,显然是不够聪明的,那样会显得别人都在为共同的问题而着急而你悠然自得事不关己啊;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个喜欢听取汇报的人,你总是默默自己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好了,不让他知道进展显然是有点失策的,你得经常汇报请示,不一定事情要有结果,甚至你向他汇报目前出现的困难、问题,甚至去求救都胜过无声无息,那样他才有身为领导的感觉;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个只看重结果不看重过程的人,那么你在事情结果圆满之前,时不时的请示无疑是一种让他恼火的打扰,他可能会用一句“我只要结果,不看过程”就把你打发回来了,当然,在结果功德圆满的时候,你可以稍微向他描述一下过程的艰辛。一样饭养百样人,性格各样,风格各异。

  别做一根筋的老实人,否则,十分的付出可能只有六七分的回报,所谓的事倍功半;能聪明变通的,可能就是做六七分事情获得百分百的回报,所谓的事半功倍。这确实有点不教人学好的意思,不过如果你看过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就会明白我说的话其实他老人家早就出书了。正如前面一位跟帖的朋友说的,每位身在职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整理成文罢了,我不过是有闲情逸致将他弄在一个个的小标题下,给自己一个总结,也不辜负大家对我填坑的期望罢了,呵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