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远》
第7节

作者: 君莫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建阳号称有龙窑三口,百姓世代以烧窑养家,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倒是声名在外,崔含章一家作为外来人能学的烧窑人祖传手艺实属不易,说起来还是祖父的功劳,娶了当地手艺人的女儿,也就是崔含章的祖母,才能使得他们一家在溪口千烟洲,真正扎下根来。
  说来奇怪,崔含章的祖母死活不让孙子学烧窑,烧窑没出息,惟有读书高。
  老人家这见识想法,在当地烧窑人里算是头一个。

  名字都是专门跑到建阳府城里花了两百文钱请先生给起得,先生只有一句话:“含章可贞”分男女。
  两百钱说起来,真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烧窑人生活辛苦,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七八两银子,两百钱可以够他们家一个月的开支用度了。
  生产那晚,老太太虔诚祈祷,儿媳能给崔家生了个带把的,可见这隔代亲,历朝历代皆如此,亲到没边了。
  崔含章这身上的虎皮花斑袄,说起来也是颇有渊源,祖母当年嫁妆就两件,一个是烧窑手艺,一个就是这虎皮袄。
  虎皮袄是祖母的心头爱,临行前非要亲手为他穿在身上才放心。
  这虎皮袄穿着怎么看都像是山大王,柔顺光滑,色彩斑斓。一直以来,崔含章都觉得穿在身上怪怪的,云深围炉之夜,含章这花斑虎皮袄算是出了名,不知哪位急智嘴快,花斑虎崔含章之名不胫而走,与皑皑白雪夜色相衬,宛若精绸良缎一般、其光也灼灼、其色也灿灿。这一嘴臊的含章脸红到耳根,连连作揖求诸位仁兄放过。
  云深围炉,神秀机藏。
  主持站在华严祖师殿前,远远的看着这群学子们诗词相和,不知不觉身上积了一层厚雪,有飞鸟停于肩头而不觉。
  书上说,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谁曾想这么大一场雪,虎皮花斑袄可是立功了,崔含章清晨一早就忙着赶路,浑身暖洋洋的,腹背如火窑开炉,热气蒸腾。
  心里想着再加快点脚程,可不敢误了时辰,三年一度的大考,对于每一个神光朝学子而言,都是无比珍惜的机会,凭此一跃鲤化龙,从此天家门生贵不可言。前面过五关,斩六将,这临门一脚至关重要。
  历经百年战乱,神光太祖武人出身,自嘲大老粗,却喜与文人雅士为伍。

  南征北战,身边总是少不得几个文人清客,师爷幕僚更是多不胜数。
  定都太康后,尤其善待前朝文人,曾亲自登门,邀请绝食三日不拜新朝的文坛领袖首开科举,更是不论出身,寒门士族机会均等,太祖气魄光耀千古。
  历经多年,文人士子多如牛毛,锦绣文章灿若星河,一时间宇内四海称颂。
  百年以降,神光朝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功名在身不拜官。

  崔含章赶到晋安府江南贡院时,着实被惊了一大跳。
  只见偌大的火堆烧出来几丈高的火焰,烘的贡院上下热气腾腾,据说这是许府台为了今天的大考临时找人烧起来的。天气严寒怠慢不得学子们,坦言讲,这鬼天气如果不升火烤起来,恐怕监考官们也要被冻坏了。
  江南贡院位于福寿街尽头,神秀峰山脚下东南方向,山形秀丽,贡院后山与神秀峰南坡连成一片,文脉与山根相通,算得上是科考福地,引得天下名士流连忘返。
  此时,贡院门前汇聚了各路考生,纵观本次大考,整个神光朝一十五个州府,共两个地区分设考场,层层筛选下来仍然有三千一百二十一名考生,单单汇聚在晋安府参加此次科举考试的不少于一千多人。
  乌压压的一群人挤着入场,含章站人群里显得很另类,毕竟没有哪个书生穿着像山大王的,经过这火堆一烤崔含章开始浑身冒汗,索性就脱掉虎皮袄挂在胳膊上,因为着急赶路的缘故,身子暖,脸色红润唇红齿白配上青布长衫有那么点读书人的风流。

  崔含章环顾一周发现,各色人等参差不齐,自己算是年纪偏小的,好些个老哥看起来略显沧桑,读书不易,科考殊为不易,寒门贵子这种说法就是照不进现实的梦想罢了。
  从小看到烧窑人的辛苦,祖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成千上万个小含章就跟你太公拉的泥胚子一个样,都要经过烈火煅烧,烧坏了的泥胚是不成器,熬下来的都是好瓷器,运气好的更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天下共赏。”
  乡间老妇唠唠叨叨,却是颠簸不破的世间真理。
  神光朝承平日久,读书科考才是正道,正道沧桑,这条路两边都是祖母口中坏掉的泥胚,到头来回乡偶书鬓毛催。
  眼前的这位老哥胡子拉碴,清矍骨瘦,套上虎皮袄,活脱脱的山寨二当家,狗头师爷的角色跑不了啊。
  “兄台哪里人?”师爷老哥主动套近乎,稍显浑浊的眼神中透着精明劲,

  含章赶紧上前拱手:“小弟崔含章,建阳府人士,老哥怎么称呼?”
  “老哥我虚长你几岁,姓冯,表字若敏,单名钰,庆元府人,多年苦读,今岁志在登科!”
  冯钰潇洒挥开纸扇,摇头晃脑,看的人眼晕。
  “祝冯兄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崔含章不敢怠慢,同年好友都是人生路上的宝贵资源,忙抱拳恭贺。
  说起来幸运儿只是少数,绝大部分学子十年寒窗苦读,一路考下来,两鬓斑白老大归,然物是人非,心理戚戚然
  两人虽然年纪相差颇大,但也聊得投机,崔含章生性纳言,故而以听为主。
  闲聊间,等着前面的人过关进闸,冯钰口才极好,见识广博,聊起北地河间,南岭暹罗都是如数家珍。说到精彩处,口沫横飞,尤其是对前阵子两淮学子齐聚的文脉法会,言语之间推崇备至,诗词斗法间纵论天下大势。
  一番精彩绝伦的描述,引得崔含章心神向往,他自然清楚两淮才子倍出,文脉法会经有心人多年运作,俨然如大考预演,各地学子莫不以有幸参与而为荣。
  但见这贡院两边,依次排开几十个威武壮汉,身着搂漆紫花甲,青紵丝团花窄袖衲袄,红绡裹肚,绿麂皮挑线海兽战裙,脚下四缝着腿黑靴,单手执斧钺,一手举火把,腰悬雁翎刀,背挎三眼神铳,箭插雕翎,眼神凶狠中透露着凛冽,端的人如猛虎,马赛飞龙。入门两侧各有排军把守,个个身长七尺,腰阔三停。
  往院内看去,中心区域还分散站着几个头戴金色凤翅盔,身穿青绿锦绣服,腰悬绣春刀,看神情又与外门军汉不同,远观英姿飒爽,等闲之人近不得身,其眼神肃穆中透露着狠厉,观其神色警惕中环顾全局,内院尽在掌控。
  再往里面是贡院大堂,天地尊亲师,最中央供奉至圣先师,文礼二圣左右胁侍,案桌上香烛齐备,下面坐着许府台等一众监考官员。

  至东方微晓,全部学子过关入闸,乌压压的人群聚集在大院广场上,由许府台入内请出主考官三人,率领众人齐拜圣人。
  许府台形容巍峨,身躯高大,嗓音浑厚:“本官丑话先说在前面,诸位当珍惜前途,已然过关入闸若是有谁敢怀挟了文字、抄本及其他不该带的东西入场,一经查出,立即送兵马司究问,枷号一月后,发回原籍充役,撤销举人功名。今后永不得再参加科考,亦不得有任何提拔!还有诸位负责搜检怀挟的官吏及军士,亦应严格负责,搜检分两次重复进行,若后搜发现问题,则惩罚前者,若是在府衙发现问题,前后两者均要惩罚。军士调往北境戍边,官员罚俸一年,留存入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