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60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6-01 20:40:03

  心理关羽61
  关羽率领大军,直奔襄阳而来。
  曹仁正在襄阳城中,闻报大惊,他素知关羽威名,准备坚守不出。但因部下强烈主战,这才与关羽对敌。关羽军气势如虹,击溃曹仁所部。曹仁弃城而逃,死守樊城。
  关羽初战告捷,得了襄阳,自然心花怒放,心想自己镇守荆州十余年未动刀兵,一出手只一合就斩了曹仁手下骁将夏侯存,真是威风不减当年。
  随行司马王甫见关羽心情不错,就想借机给他提个建议。如今关老爷威信极盛,下属的意见已经很难听进去了。
  王甫说:“君侯今日一鼓而下襄阳,可喜可贺。不过东吴吕蒙接替鲁肃继任都督,一直屯兵陆口,常怀吞并荆州之心,倘若他趁我军出兵襄樊,后方空虚,偷袭荆州,那该怎么办呢?”
  王甫的这一招是对付高傲上司的妙招。你看他,先是选准了上司心情愉悦之时。这个时候,上司的容忍度会比较大,就算说错了话,也不会随便训人。一开口内,又先适当吹捧一下领导的丰功伟绩,让上司觉得你不是来挑刺的。随后,明明自己心里有建议,却不先说,只是将形势一分析,一步步诱导上司自己做判断,拿主意。
  关羽手扶长髯,自矜点头道:“这个我心里有数了。这样吧,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协调办理。你去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选地势高处设置烽火台。每个烽火台派五十名军兵把守。如果吴兵渡江袭击荆州,夜里就放明火,白天就举狼烟,以此通报联络。我一得知讯息,立即亲自赶往,痛击鼠辈!”

  王甫心想,你这里相距甚远,等你赶回,恐怕就来不及了。但又不敢点破,只好再旁敲侧击继续诱导:“现在糜芳傅士仁二将据守江陵公丨安丨两处,恐怕不能竭尽心力,荆州还需要一个人,负责总体调配统督。”
  王甫的本意是要推荐一个比较不错的人才担当此重任。按照一般的逻辑,关羽这时候应该问问谁是适合的人选。王甫就可以顺水推舟,不露痕迹地推荐人才了。
  不料关羽根本不按他的逻辑,说:“我早已安排潘俊来统督调配了。你还担心什么?”
  王甫正是担心潘俊难当此任,这才来说项的。他见诱导不成,又确实担心荆州安危,只好直截了当地说:“潘俊此人,平生多嫉而好利,恐怕难抵利诱。不如用军前都督粮科料官赵累替代他,以确保万无一失。”
  王甫前面说得挺好,但最后这段话显然就错了。对于关羽这样心高气傲的领导,你能替他安排人事吗?你能指责他此前所安排的人事有错吗?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关羽更加坚持他原本的意见。
  果然,关羽面色一沉,说:“潘俊这个人,我向来是了解他的。要不然,也不会用他。既然已经决定了,何必再更换人选呢?你说的赵累,当然也不错,不过他现在掌管粮科,也是个重要差使。你就不要多说了,好好地去把烽火台筑好了就行了。”

  王甫无奈,只好怏怏而去。
  实际上,无论是潘俊还是赵累,一旦东吴来攻,恐怕都不能当此重任。因为这二人的才具确实还不能独镇一方。但目前关羽手下也就这么点人才了,矮子里面拔将军,也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问题还在成都总部的部署上。关羽一攻,就顾及不了防,一防,就没有力量攻。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要出更大的问题。
  再说曹仁退守樊城,又被关羽杀败,只好星夜差人急报曹操。
  曹操当即命令大将于禁前去救援。于禁得知要去对付关羽,心里有些不豫,但哪里能够推辞?只好说:“大王,我要求一将,充当先锋,一同前去。”

  于禁是想找个猛将同去,也好壮壮胆。曹操一听,这个要求合理,就问左右:“谁敢作先锋?“
  阶下一人暴喝道:“小将愿效犬马之劳!此去生擒关羽,献于麾下。”
  曹操一看,此人正是庞德,勇猛过人,原系马超部属,曹操攻占汉中后归于帐下。曹操大喜,于是加封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征西都先锋,令二人克日出征。
  提起关羽,曹操真是爱恨交加,心情复杂。但他深知关羽之威,唯恐于禁也难抵敌,当下又将新练精锐七军尽数交给于禁,以期破关。
  七军领头将校董衡来见于禁,一听说是庞德当先锋,不由大惊失色,急道:“将军此去樊城,是想胜,还是想败?”
  于禁纳闷,世上哪有出征图败的将军呢?当然是要争胜了。董衡说:“那将军就不该用庞德为先锋啊。你想,庞德原是马超手下的大将,不得已才投降了魏王。现今他的故主马超正在刘备手下效力,位居五虎上将。而且,庞德的亲兄长庞柔,如今也在西川为官。你让他当先锋,不是等于泼油救火吗?”
  于禁听了,吓出一身冷汗,连夜去见曹操,陈说因果。

  曹操一听,也是大惊,当即命人将庞德换来,吩咐取回他的先锋之印。
  庞德大惊,说:“我正当为大王效力,不擒关羽誓不复返。大王为什么不用我了呢?”
  曹操说:“你在我部下,已经数年。我诚心对你,并无怀疑。但这次去讨伐关羽,我听说你的故主马超现在西川重用,你的兄长庞柔也在那里。我对你并不怀疑,但是其他人众口纷纭,就不好办了。所以不能用你啊。”
  庞德听了,摘去帽子,以首就地,连连磕头,血流满面,泣告说:“我自汉中投降大王,每感厚恩,只恨不能肝脑涂地,回报大王。大王为什么要见疑于我呢?我当年在家的时候,和兄嫂同丨居丨,嫂子不贤,被我一刀杀了。兄长庞柔恨我入骨,哪里还有兄弟之情?故主马超,不过是个有勇无谋之徒,不能礼贤下士。所以我才会投奔大王。我誓死为大王效力,请大王明察。”

  曹操听了,连忙亲手将庞德扶起,善言安抚,说:“我一直知道你的忠义,前面所说,不过是为了堵他人之嘴罢了。你不用多心,这一去,好生建功立业。我绝对不会有负于你!”
  人人都说曹操多疑,但他确实是个有胆魄之人,以庞德这样的成分出身,换成其他上司,就是任由他说破了天,恐怕也不敢交付重任。但曹操察人至深,知道庞德确实忠义,而他这一番怀柔抚慰,则更能激发起忠贞报效之情!
  曹操的做法,虽然略显狡猾,将怀疑庞德忠心的责任推卸到其他下属身上,但他随后对庞德的安抚,却也是一种非常了得的激将法。
  激将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能力的激将,另一种是针对态度的激将。
  针对能力的激将,故意轻视下属的能力,以激发其斗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会伤害下属的自尊,很容易恶变成激僵。诸葛亮就非常喜欢运用这种激将法,也确实激励张飞、黄忠等人立了大功。但却搞僵了自己和关羽的关系。
  而针对态度的激将,则并不轻视下属的能力,而是故意怀疑下属的热忱、忠诚等,然后再加以信任,如此反复,反倒能激发下属用各种方式(甚至是庞德这种抬棺而战的极端方式)来表忠心、献热忱。这是对“他人评价”的最高明运用。下属被激发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激情,必能处于高强度的“唤起状态”,将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能力的怀疑,可能挫伤态度。对态度的怀疑却能激发能力。真正高明的激将法应该是第二种。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激励。 当然,曹操并非一开始就用“假怀疑”来激将庞德,他前段听了于禁汇报,是真怀疑,但后来他随机应变,对庞德的抚慰,也是真怀柔。

  对于想要主动使用第二种激将法的人来说,也要知道一个前提。那就是,假戏必要真做,才能收到效果。如果一开始对下属的态度怀疑,太过虚假,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曹操恰好是真戏真做,效果自然非同凡响。
  果然,庞德深受感动,回到家里,立即命人做好一口棺材。然后请诸位亲朋好友赴宴,把棺材放在正堂,当众举杯宣誓说:“我受魏王深恩,必当以死为报。我此去襄樊,挑战关羽。这口棺材,不是给他准备,就是给我自己准备的。绝无空棺而还的道理!”众人皆垂泪相送。
  这是一个公之于众的响当当的承诺。心理学家看到这一幕,心里顿生凄凉之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曹操闻之,却是深深感动,赞赏不已。
  ××××××××××××××××××××××××××

  心理学家感悟:怀疑之后再加怀柔,这才是激将的最高境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