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42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5-10 19:55:51

  心理关羽43
  曹操得知夏侯惇的败讯,极为震惊。此前徐庶击败曹仁,攻占樊城时,双方力量对比并不太悬殊,属于情有可原。但这次夏侯惇之败,却毫无道理。
  曹操打听明白,徐庶虽然已经归顺,但刘备帐中又新来一个诸葛军师。正是此人神奇用兵,击败了夏侯惇。曹操决定,立即对刘备下手,以防坐大,当下亲自出征,起兵五十万,兵分五队,直逼新野。
  其间刘表病死,幼子刘琮继位,长子刘琦避祸远走江夏。曹操大军来袭,刘琮束手,将荆襄九郡拱手献于曹操。
  新野乃弹丸之地,诸葛亮即使有通天之能,也无法保全,但为了确保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威信不致迅速丧失,诸葛亮还是使出火烧新野、决水白河之计,妙用“火”、“水”两种资源,弥补兵力不足,再次以少胜多,将曹兵第一队曹仁杀得大败。
  刘备也因此获得短暂的喘息时间。但刘备不肯放弃“仁义”的标签约束,不忍独自逃生,带了新野百姓,撤向樊城。然樊城亦不可守,只得又带了新野樊城两城数十万百姓,撤向江夏。一路上挈妇将雏,行动缓慢,转眼间就被曹操骑兵赶上,伤亡惨重,血流成河,哀声遍野。
  这一次负责保护刘备家小的任务落到了赵云头上。
  心理学家知道,这是一项极有难度的任务。此前张飞承担过这一任务,刘备家小为吕布所擒;关羽承担过这一任务,二嫂为曹操所擒。而赵云此次的任务还因为增加了继承人阿斗更显沉重。所以,尽管心理学家知道赵云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但也并不看好赵云能完成他的任务。
  刘备全军在长坂坡被曹兵铁骑冲散。赵云来回冲杀,既寻不见刘备,也丢失了刘备家小。
  赵云心想:“主人家眷二十余口,至亲三口:甘糜二主母、小主人阿斗,都分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决一死战,报答平日知遇之恩!”
  在如此惨烈的境况下,赵云有这种想法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赵云拨转马头,不再逃窜,直往曹兵人多处杀去。正行之间,看见一人侧卧草间,近前一看,竟是简雍。赵云急问:“看见主母了吗?”
  简雍说:“我和你在同一处被曹兵驱散,我看见二位主母弃了车仗,抱着阿斗,走路而逃,我被曹兵刺伤,落在此处,实在不知主母去向。”
  赵云斩杀曹兵,抢了一马,叫简雍自行逃回,说:“我就是上天入地,也要救回主母。如果寻不见,就死在沙场了。”直奔长坂坡杀去。
  忽听路边一人大叫“赵将军”数声,赵云过来一看,原是刘备帐下小兵。赵云便问主母消息,小兵说:“刚才夫人披头散发,光着脚丫,跟着一伙百姓往南面去了。”
  小兵的这句话,如同漫长的暗夜露出了一丝曙光。赵云顾不得救济小兵,拍马直往南赶去。
  只见一伙百姓,男女混杂,结伴而走。赵云大叫:“可曾看见甘夫人?”甘夫人恰在其中,听见赵云叫声,急忙答应,放生大哭。
  赵云滚鞍下马,插枪在地,连连请罪。甘夫人虽在,但糜夫人和阿斗却不知去向。此时,正好一彪曹兵押解糜竺经过。赵云挺枪上马,刺杀曹将,夺了二马,让甘夫人和糜竺骑着,赵云护送回走,送至长坂桥处。张飞正在此断后把守。
  赵云与张飞简短述过缘由。张飞道:“子龙,我的另一位嫂子和侄子阿斗还是要着落在你身上!”
  赵云大叫一声:“救主去也!”拨马再冲长坂坡。一路上来回冲杀,但逢百姓,便问糜夫人消息,如是不知冲杀了多少回。
  忽有一个百姓,指向而说:“夫人抱着孩儿,左腿中了一枪,走不动路,只在前面墙缺内坐着。”
  赵云大喜,急忙来寻。只见一户人家,被火烧坏矮墙。糜夫人抱着三岁阿斗,坐地痛哭。
  赵云慌忙下马入见。糜夫人一见赵云,立即不哭了,说:“妾身得见将军,这孩子就有命了。望赵将军可怜他父亲飘零半世,只有这点骨肉。将军一定要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赵云道:“夫人受难,是我的罪过。请夫人上马,赵云步行护送,必当死战,以保平安。”
  糜夫人说:“不能这样,将军如果舍弃此马,这个孩子也就没命了。我已经身负重伤,死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请将军速报此子,不要管我了。”
  赵云哪里肯听,只是请夫人赶快上马。糜夫人不听,将阿斗放于路上,自投枯井而死。
  这个饱经忧患的女人,自跟了刘备,从未享受过一日平安快乐。尽管刘备一直没有把她当回事,但在生死关头,她还是放弃了自己一线生的希望,把机会留给了刘备的继承人,为刘备做出了最后的一点贡献。
  这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值得钦佩。
  赵云无奈,唯恐曹兵毁尸,推倒土墙,掩上枯井,然后解开胸前勒绦,放下护心镜,将阿斗放入,又再扎牢,随即上马,一路拼杀,四方寻路,冲破重围,前后枪刺剑砍,共斩杀曹营大将五十多人,终于将阿斗平安救回刘备身边。
  赵云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也凭借此役名扬天下,获得了“子龙一身是胆”的高度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让赵云具备了如此充足的心理能量,在长坂坡杀进杀出,毫无惧色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责任的明确与激发的问题。我们往往感叹这世界上真正有责任感,能够不畏艰险勇敢承担的人少之又少,但却不知道,问题并不仅仅出在他人身上。
  在我们的群体生活中,存在着一种“社会懈怠”的现象。
  在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如果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无法被单独评价衡量的话,就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每个人都寄希望于别人的更多付出,而自己只需装装样子,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拉坦·威廉姆斯和哈金斯等人研究发现,6个人一起尽全力叫喊或鼓掌所发出的喧闹声还没有一个人单独所发出的喧闹声的3倍响。
  这就是社会懈怠。也就是说,当某一件事人人有责,等于是说人人无责。
  在赵云这件事情上,责任始终是明确的,保护主母和小主人平安就是赵云的责任,没有任何可以推卸的他人。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
  这样的责任分工,在一般的情况下是适用的。但在长坂坡这样的特殊情况下,还是不够的。
  赵云并不怕死。在那样艰险绝难的境况下,赵云做出赴死的决定要比求活容易得多。曹军铁蹄肆虐,赵云无法完成保护任务,并不是无能的表现,按照他最初的想法,对救回主母和小主人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他已经为自己以战死沙场,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做好了思想准备了。赵云若死,也不会有人对他做出任何负面的评价。但是,他要想找到并救回已经被冲散的主母和小主人,难度可就大多了。

  那么,是什么激发赵云放弃赴死,必要求生以救回主母和小主人呢?
  是他一路上所受到的明确指引!从路边的小兵,到守桥的张飞,都一再明确地向他发出了救回主母和阿斗的信号!尤其是糜夫人自行投井赴死前所交托的一番话,更是明确无误地指示赵云已经要将阿斗活着送回刘备身边!
  绝对不要小看了这些有着明确指向的示意!一个人只有被推到绝对无可退让的悬崖边上才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出责任感和斗志!
  心理学权威罗伯特·西奥迪尼教授曾经遇到过一次严重的车祸。西奥迪尼脑后流血,摇摇晃晃想要站起来。另一位司机则趴在方向盘上,不省人事。很多车从旁边慢慢开过去,司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我们,却没有人主动停下来提供帮助。西奥迪尼立即发出了明确的指令。他首先指着一辆车的司机喊道:“叫丨警丨察!”,又对另外两辆车的司机说:“把车开过来,我们需要帮助。”这些司机在得到明确的指示后,尽管从法律上来说,他们并没有提供帮助的义务,但他们立即行动,没有丝毫延误,从而为事故的处理抢回了足够的时间。(记住,这也是你遭遇紧急状况时的保命的第一法宝!)

  当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是不确定的时候,任何一个人都做不到竭尽全力。在紧急状况下,只有多次明确责任主体,重复责任内容,才可能激发出责任者的潜能,以充足的心理能量去迎接最不可思议的挑战!
  赵云的这一次救主成功,当然也有幸运的成分。如果不是曹操怜惜其才,想要收归己用,吩咐手下只准活捉,不准施放冷箭,十个赵云恐怕也早已死在长坂坡了。
  但尽管如此,赵云的这一番作为,也是惊天动地的。如果没有责任感的高度激发,是绝对不可能达成这一壮举的。
  ××××××××××××××××××××××××××

  心理学家感悟:“责任”若无“明确”伴行,必将一事无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