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故事》
第44节

作者: 易老板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原来二大伯家的友福、友兵、姐姐友钟都和奶奶睡一个通铺。再大一点,他们三个先后都搬走了。现在换成了大伯家妹妹友金、友珍和友康弟兄俩开始和奶奶一起作伴睡觉。
  大大伯家的堂兄家住五队牛棚对面,距离这里稍远一些,大闺女小兰、二闺女小琴曾经在这里和奶奶一起睡了一段时间。现在两个小弟弟还小,没有领过来睡觉。
  家里住不下的时候,稍大一点的孩子,都会自行去和同一年龄段的人家结伴儿而住。
  小西屋南边是磨坊,北边是厨房。说是一间房,其实面积连半间也没有。这是书堂有意给孩子们安排的,小伙子大了,总不能老是跟在父母炕上吧。
  朱友康吃了一口红烧肉,看了一眼窝窝头,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这时他想到的是,必须走出农村,必须混个出息。他把父亲给他备好的小书桌擦了一遍,又在炕上用报纸贴了围子,然后把剩下的一张报纸铺在小书桌上,把新华字典、语文数学课本摆在书桌一角,然后又把语文课本抽出来,展在书桌上读了起来。
  他已经忘记胳膊关节的疼痛。

  朱友康整整在小西屋里待了一个下午,甚至点起了煤油灯都没有出来。
  父亲从县城里运送石头回来他都没有听见。他把初一数学看了三章,做了三十多道题,对于难题都一一做了标记。语文书他重点看了几篇散文,然后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他自己拟定的《我的奇葩愿望》,原文如下:
  “我是瓜菜代之后那个年代出生的男孩,自小就喜欢到山坡上挖泉眼,总希望我们这里到处都是泉眼,能浇很多很多庄家,那样我们就会填饱肚子,不会挨饿了。地里收成好了,攒了钱,我还希望能吃上红烧肉罐头,拥有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海鸥牌收音机和太行手表。这就是我的奇葩愿望。
  我们这里的地质特征是丘陵地区,绝大部分庄家是“望天收”。
  没有水库,即便村东救命河有个小水库,也是常年干涸,浇不了几亩庄家。也没有深井,记得村干部曾经围绕着村子四周,找专家勘察过地形,可是就是没能钻出一眼水井来。

  在我七八岁上小学开始,经常在雨后到村小校附近的山坡上挖泉眼。
  因为是雨后,上面土层里的雨水比较丰富,几个孩子一起挖,用石块挖,或者用树枝挖,不一会就会挖出一个又一个噗噗向外流水的清泉来。
  我们看到这些水噗噗地流出,心里总是充满了幻想。也许经常这样流水,我们就会吃上大西瓜和红烧肉。
  我的第一想象就是,希望我们村每一块庄稼地里都能冒出这清清凉凉的泉水来,那样我们村里就实现了耕地水利化。那样我们就不会饿肚子,那样我们就会成为被人瞧得起的农家子弟了。那时起,我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村里每一块地里都能冒出泉水来,保证我们有吃有喝,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我的家庭告诉我,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在我们这里,过年是个复杂的情结。一方面都盼望着过年时的喜庆,和来之不易的很多好吃的食物,以及比平时要好一些的新衣服。
  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也是甘苦同在,愁喜掺半。
  我记得,去年从腊月二十开始,我家和别人家一样,碾糕米,蒸馍馍——七八成玉米面,两三成白面或者山药面。泡黄豆做豆腐,豆腐渣舍不得喂猪,也都蒸成窝窝头。
  过了年,正月初三就开始吃豆腐渣窝窝头,赖年头,大年初一就吃上窝窝头了。那窝窝头又硬又涩又扎嗓子,难吃难咽的。
  为了让这些食物好吃些,母亲就往面里放适当糖精,这样可以让我们孩子们多吃一些。母亲一直忙到腊月二十八九,也不见有好脸色。
  因为年景赖,小麦几乎绝收,除了生产队丢下来年的种子外,每人分了三斤小麦,除去平时来了亲朋好友和下乡干部吃一些以外,几乎所剩无几,连除夕夜和春节早饭都吃不上一样的白面饺子,只好在除夕夜吃山药面掺米面的饺子,春节早饭放了鞭炮后,吃上一顿白面饺子。
  更不好的是,收成不好,年底除去口粮,还打了饥荒——那年欠队里128元。吃猪肉也大大缩了水,往年都能吃上猪前膀和后坐的肉,今年只好吃猪头肉了。
  蓬州县的人多数都喂养母猪产仔,靠卖小猪来补充经济,养家糊口,年底杀猪的少,所以猪肉也贵。邻县大都养肥猪补充经济,养家糊口,所以到了年底,杀猪的特多,肉也比其它地方便宜一些,好肉八九毛一斤或一块钱上下一斤,尤其是猪头、猪下水,六七毛钱一斤,一只猪头十斤左右,花七八块钱就解决了过年吃肉的问题。
  父亲不怕路远,骑自行车到30多里地的邻县买来了一只猪头。
  回家后,母亲用烧红的火镩,把猪脸猪拱嘴等皱纹最深最多地方的猪毛烧烫干净,然后打卸成块,下锅炖煮。这算是年货中最好吃的食物了。
  每当煮熟之后,母亲都会把孩子们叫过来,每人割上一块,嚼在嘴里,那肉香的味道一下子从嘴里香到全身。那种肉的味道,好像一直香到现在,每当一提起,嘴里就会立即生出那满口喷香的味道来。

  可是,今天吃上了红烧肉罐头,那味道更是另一番风味。
  那年代,动物下水没多少人吃,也不值钱,很多都喂了狗猫之类的动物。
  去年家里很少有人穿上新衣服,排行最小的两个妹妹友梅和友莲,只能穿上用姐姐的旧衣服改做的“新衣服”,姐姐也就只能穿上母亲旧衣服改做的“新衣服”。
  我和弟弟没有新衣服穿,也是用旧被面做的。父母亲只好穿上那些老旧破损劳作一年,甚至几年的破旧衣服,显得寒酸而苍老。刚刚四十出头的人看上去像五六十的老头老太太。
  但是这些衣服尽管破旧,可都是干干净净的。
  母亲总是变着法让我们吃好,吃饱。
  生产队那年代食物油少得可怜,短缺的时候,我娘就把自家菜园边上种植的大麻子摘下来,去掉麻皮,每次炒菜时把锅烧热,把大麻子放到锅里,用铲子一下一下地挤压大麻子,这时麻子油就出来了,然后放菜再炒,这样炒出来的菜特别香,看着一家人大口大口地吃着,我娘笑得合不拢嘴。
  尤其好吃的是晚饭。
  一天从生产队干活儿下来,已经是很累了,但是我娘还会用心做更好吃的给我们。
  杂面汤是母亲最拿手的好饭。
  每次在锅里放些用豆类做成的杂面面条,加些南瓜块、葱花、蒜瓣、然后再在锅里烹上一些山韭菜花,那扑鼻而来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而后又飘溢到院子里、大街里。每次吃上这样的饭,也就不觉得窝窝头难吃了。
  为了吃饭,母亲还有别出心栽的办法。
  每年等到九月,也就是秋后,我家自留树的柿子熟红了的时候,母亲便会带着孩子们,带上巴沟和布袋按时到树下打摘柿子。柿子是个宝,遇上吃饭没有菜的时候,它就派上了很好的用场:一家人端上一碗热汤,拿着窝窝头,在每个窝窝头里放上一个软软的甜甜的柿子,这就算是炒菜了,一家人吃起来也挺爽心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