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故事》
第20节

作者: 易老板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老朱脸上的怒气一下子缓过来,变得有些高兴,老刘的心里也好受了很多。
  这时已经有人进了牛棚,社员们开始聚集。
  生产队的习惯有时候也不好改变。人们常常会在队里集中前,早起一刻钟或者半小时,跑到距离牛棚不远的河沟里照看一下自己的菜园子。听到敲钟还要再停留几分钟或者更长时间。
  今天照样也是这样。生产队的菜园子还是老支书老梁,也就是书堂的姐夫党支书那个年代分配给每家每户的。尽管分到每家每户,但是全部土地的性质没有改变,还是集体土地。任何人没有特权多占用集体一分土地。
  可别小看这几分菜园子,在那个年代可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勤快的人起上一个大早,跑到自己的菜园子摆布小白菜。立秋刚过,二伏天种的小白菜长出了三四个菜叶,开始打蔫,原来都激灵灵地钻出干巴巴的地皮之后,这时候必须及时浇灌了。

  小白菜拱出地面露出的土缝,知道这些白菜已经有些干旱了。及时浇园,既可以及时补充水分,又利于阳光照射快速生长。
  有的社员就利用早起几十分钟时间,来打理一下自留地里刚插下不久的小葱。这是等长成大葱之后,和大白菜一样,为过冬做储备用的。这样就免不了要在菜园子里多待上几分钟。
  这些人也都还比较知趣,一般都不会很晚才回到牛棚,等待安排一天的活计,这样才可以做到两不误。
  五队里的菜园子都在村东、村北的河沟南岸和北岸,家家都有,人均一分地左右。
  这里是河沟,南岸和北岸都是高底错落的小块菜地,像是梯田又没有梯田那样规则,说是荒地又都可以浇灌。
  在菜地边缘随便一个地方,只要你挖出一个一仗多深相对规则的圆土坑,有的地方根本不需要一仗深,就可以挖出一眼水井来。然后用砖石砌好井口,这样就可以满足周边菜畦浇水的需要了。
  水井上半部分用石头垒砌起来,在井台上再架上两块交叉的大石头或木柱支撑辘轳,后面再固定一块石头,通过石眼把辘轳固定下来,这样辘轳头缠上绳子系上水桶,就可以给菜地浇水了。
  有了水,菜地里再加上一些土肥和粪尿,青菜就可以满足一家人的副食需要了。
  也有例外的情况。这就是在河沟两岸地势相对比较高的地块,打一眼水井就不那么容易了。一般需要两三个劳力,用三四天时间才可以打出水来。水井一般需要一二十米深,有的地方更深一些。

  当然,这里的菜地浇一次水相当费劲了。河边的水井浇菜地,可以直接用扁担一头挂上水桶或用稍长一些绳子系上水桶就可以打水上来。
  更多的人则是安装单把辘轳头提水浇菜地,这样相对于扁担和绳子来说更简便更快捷一些,也更节省一些力气,水流效果也更好,效率更高一些。
  只是每次安装起来费一些麻烦,它需要把辘轳头从家里扛到菜地,浇完之后再拆卸下来扛到家里,自家没有辘轳头的还要费一番周折去借用,遇上通情达理的还好说,要是遇上疙瘩糊涂之人,明明辘轳头在他家闲着,可他硬说出了故障不能用了,把你搪塞过去,你是有苦难言啊。
  好在目前已经过了立秋,正是浇白菜大葱的好时候。因为刚刚过了伏天,水位开始向上涨。这时候菜地里正需要浸润,干脆来一次大水漫灌。
  菜地高,必然水位就高,水井就会更深一些。所以,河两岸菜地地势相对高的地块,打井用水就费事多了。
  于是智慧的人们发明了双桶辘轳头。因为水井较深,辘轳头直径太小,往上浇一桶水,需要把井绳缠绕几十圈甚至上百圈,这得需要多长的辘轳头啊!再说了,绕那么多圈,人又累,效率又低,等第二桶水绕上来,第一桶水还没有流到菜畦里,就早已经渗进水龙沟道里,这哪里能浇菜地啊!
  有人说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现实哪里有需要,民间高手就出现在哪里。发明创造就跟到哪里。

  有人把单把辘轳头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更新改造,这就是老百姓的智慧,这就是老百姓的土发明土创造。
  是的,遇上地势高的菜园子,就出现了难题。
  这难题其实并不是很难解决,劳动出智慧,劳动中可以进行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民间高手有的是,他们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他们不一定有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不一定能说出什么科学道理,但是,他们在劳动中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劳动技能,再大的困难一旦摆在他们面前,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在完成深井开挖、加固、井体周围砖石砌筑之后,就开始了针对辘轳头的新的研究、改造和攻关。
  首先把辘轳头直径扩大两倍——根据水井深度的需要,还可以更多一些。
  这样的话,一桶水从井底提上来,原来需要把井绳绕五六十圈的,改造之后只用一二十圈就提上来了。时间、速度和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另外由于浇水的社员体力、技术、速度和耐力各不相同,带来的效率也不同,也就是水量大小不同,这样以来,时间、速度和效率也就各不相同。当然,在干旱季节,水井里的水很难满足浇菜地需要。
  其次是变单桶辘轳为双桶辘轳。

  可以再增加一只水桶——单桶辘轳一次只能往上提一桶水,而双桶辘轳可以在左右方向分别挂上两只水桶,辘轳向左转动同时把左边的水桶送到井底,把右边水桶从井底提上水井,辘轳向右转动同时把右边的水桶送到井底,把左边水桶从井底提上水井,循环往复,水量大增。
  这样效率是提高了,水量是增加了,可是问题又来了,这样的浇水方式一个人是力所不及的,还需要另外增加一个人。这就是老百姓朴素的能量守恒定律——省力不省功,省功不省力。
  除了水井,菜畦里也有矛盾斗争。
  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发生小摩擦,经过调解一般没有大问题;第二种是激烈冲突,这就很难说了。

  主要原因有三:
  一个是轮流不公。天热的时候,一口水井供给七八家菜地,根本轮换不过来,都想提前把自家菜地浇上;有谁能忍受眼看着自家地皮裂缝打蔫发黄的菜苗被干旱致死啊!一家老小全都指望着这菜地里的副食呢!
  第二个原因是扩展地边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行为应该叫做侵占。因为菜地本身就高低不平,经过历年雨水冲刷侵蚀等,往往会出现水土流失或塌方的情况,一旦塌方,高处的菜地必然会减少面积,肯定觉得自己是吃亏的,这时候和邻居的矛盾就会发生,就会找各种借口闹纠纷,严重的还会发生冲突。
  当然,塌方的情况各有不同,比方说下边这家人老实本分,平时很注意修补和保护地边,一看到土埝裂缝溜土,人家就会主动培土整理,尽量避免塌方,没有塌方就没有矛盾与纠纷。这样以来,菜地得到有效保护,菜地主人也会十分感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