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故事》
第12节

作者: 易老板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二蛋用抱歉的声音对老朱说:“对不起了队长,你别着急昂,听我慢慢跟您说”转身对后面的两辆车司机说:“你们先把车赶到牛棚里吧,让老刘赶紧先给马饮水”。
  老朱一听,这里有问题,急忙问:“你快说”
  “友钟出事了,半拉眼让我们卸了车赶紧往回赶,把消息告诉您。”老朱听到闺女出事了,心里更着急。“怎么回事赶紧说”
  “第二趟车到药材公司附近时,秋生的马车撞了行人,友钟和山小从车上掉下来,都受了伤,送医院了”二蛋接着说。
  “严重不严重?住院了?”老朱急切地问道,心里一阵难受。
  “住院了,半拉眼留在医院照看着他们,我们想办法找人帮忙,又到火车站卸了车,就赶紧往回赶。这不,天已经黑下来了”。

  这可怎么是好,老朱心里想。嘴上却说:“你们赶紧到队里卸车吃饭吧,我知道了”。
  “奥,对了,今天我们碰上药材公司赵经理了,他可帮我们大忙了,我们谁也没有带多少钱,是赵经理先垫付了住院费,还帮我们送石头”二蛋补充着说道。说完,应了老朱的下话,就拉开车闸,扬起鞭子在空中一个清响,马车从老朱身边驶过。
  老朱等马车驶过,心中泛起低估,到底先往哪里去呢?
  老朱赶紧和两个学生又一次返回家里,他怕这两个学生父母担心孩子,就劝说让他们尽快回家,并让他们尽快把路上的情况告知小梁和拉皂的父母。等催促他们回家后,他决定和老婆丽芝研究一番,看如何安排。
  丽芝已经把厨房的凌乱拾掇的差不多了,正准备去孩子他姑姑家接两个最小的闺女。
  二闺女和三闺女都在本村上小学,每次遇上下雨天,都会被距离学校很近的大姑姑朱淑景接到家里。现在雨差不多要停了,天色也黑了,必须马上把孩子们接回家里。
  她转身正要出门,迎面碰上又返回来的老朱和两个学生。丽芝怔了怔问道:“你不是已经走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老朱低着头,声音悲凉地回答:“唉,咱友钟送石头受伤住院了。”他唉声叹气地接着说:“我回来就是给你说这些,你看咱怎么办?先去找友康还是先去看闺女?”
  丽芝摸了摸脑袋,理了理刘海,头上立刻掉下来一根柴火,是刚才拾掇屋子时带上去的。她看了看老朱:“我打算去孩子姑姑家接俩闺女,要不这样吧,我去告诉她姑姑,让她姑父和我带友健去看闺女,顺便也给咱孩子再看看病,你找俩侄子去找友康吧,分开吧,赶紧行动”。
  老朱听得有道理,说道:“好,你注意安全!”。然后转身找两个侄子去了。
  “你也要小心!”老婆丽芝发出关心的声音!

  朱家老房子坐北朝南,“日”字型结构,是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的深宅大院,均为土木结构。
  这套院落位于上丘村东台北街中间偏西的位置。
  老房子究竟是何时建造已经不得而知了,居老朱说,至少也有一百多年了。
  这一条东西大街上,居住着十七八户人家,每一家门前的墙根处,几乎都摆放着比较方正的大石块,这就是人们一日餐三的饭桌,有三四家还喂养着不同毛色的看门狗,在大街上晃来晃去,寻觅食物。
  尽管每家南墙外面靠近街道的地方都是猪圈,散发着恶心的臭味,但是,人们习以为常,已经忽略不计了,一边吃着香甜的粗茶淡饭,一边大嗓门地高谈阔论,东拉西扯。
  有时候也会凑合在一起,分享着某一个家庭厨师做出的稀罕菜食,或各色美味。
  吃完之后,嘻嘻哈哈,买着四方步去生产队里报到上工。
  朱家后面是最后一条街道,因为这条街北临深沟,又不宽敞,所以,这条街就居住了三户人家。
  最东边人家的屋子里还有暗道,抗日那个年代挖成的通道,可以临时藏身,也可以通往北边河沟或者向其它方向逃生。
  老房子所有墙体都是由土坯、石块和表砖组成的。石头垒砌根基,土坯垒墙,外墙加一层表砖,勾上白色灰缝,内墙用和好的麦秸泥抹平。
  屋顶搭上大梁、檩条和椽子,大梁两端由木柱或石柱架起,再在上面铺上一层杆草、秫秸或者苇席、苇箔,然后在房顶上面盖上足够厚的沙灰浆,由二三十人分成三四排,站在摊好的砂灰浆上,用打房子木板打至结实,装上房檐和流水瓦口,土木房子都是这样搭建起来的。
  门窗都是由木匠做成的木质方格窗户。门上加上门栓和搭吊,窗户贴上窗花纸。
  从外面看上去最为威武的要属朱家的两扇木制街口大门了。
  门栓雕有形象逼真的铁龙,门楼下面悬挂着木质四方形,底座上安装一盏煤油灯的灯笼。
  四方空间由红黄绿蓝,各色彩纸粘贴而成,彩纸上贴着各种花鸟,吉祥用语或五花八门的成语谜语,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显得更活波典雅,五彩斑斓。
  后来又发明了转灯,改造后的灯笼,各色图案在空中旋转,像是空中楼阁,又像是海市蜃楼,吸引不少看客驻足观赏。
  漆黑大门上贴着两个手持利剑的武将门神尉迟恭和秦叔宝,两边是青石刻成的一对石狮,分别把守在大门两则,显得尊严而肃穆。
  朱友康喂养的一只体态丰盈的大黄狗,也经常把守在门前,更增添了几份威严。
  前院临街,南屋是朱友康奶奶的居室,因为这里临街,大人们警戒性很高,都会选择可以随时听到外界动静的地方居住。
  南屋除了东边留出一大间做临街大门以外,西边还有四间,街门西墙隔壁一间是奶奶卧室,往南边开有一扇窗户;卧室西边是三间房,一间做饭,两间是碾棚,家里人和乡亲们都在这里碾米磨面。
  闲余时,这里还是村里最热闹的聚集地,一群男女老幼都会在这里东拉西扯,场面十分热闹。
  这里也是朱友康奶奶行善的地方,一到晚上就会有信仰宗教的人们前来求神拜佛,打问吉凶。
  紧挨着碾棚往北是和西屋相通的两间磨房。这里是人们磨豆腐、做炒面的好地方。小时候这里就是孩子们享受的天堂。
  那年代生活条件跟不上,在这里可以吃上平时家里没有的食物。
  比如,把山药面蒸成窝窝头,然后再放到碾子上碾压成山药面饼子,这饼子就着大葱韭菜非常好吃,或者拿回家蘸上醋蒜,味道更加鲜美。

  沿着磨房往北隔壁就是老朱家的厨房,尽管在当时距离碾棚和磨房很近,牲口垃圾的味道十分呛人,但是,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后来还把厨房留出一小间作为孩子们居住的地方。
  厨房一间,在上边的檩条下绑着一个绳子,绳子下面挂着一个只有大人才可以够得着的芭蕉篮子,篮子里面放着蒸好的干粮。其实也就是山药萝卜或玉米面高粱面窝窝头,有时家人忘记盖上笼布,结果把干粮吹晒的比石头还硬。
  只要远远听到买油的“当——当——当——”锣声响起,小孩们便会兴奋不已地往家里跑,够不着盛干粮的篮子,就千方百计找凳子椅子,站上去拿出干粮,一溜烟地向发出锣声的地方跑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