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26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关羽一愣,什么公文?说实话,关羽是在几股力量的催逼之下,非常冲动地踏上了千里走单骑的旅途的,根本没有考虑过向曹操讨要通行公文的问题。只好答道:“因为我出来太仓促了,没有向丞相讨取啊。”
  孔秀说:“如果没有公文,我可不能放你通行啊。这样吧,将军你且在这里住下,待我差人禀告丞相后,才能放行。”
  心理学家暗暗佩服曹操,因为他为难关羽,给关羽的旅程增加艰难险阻的如意算盘马上就要实现了。

  关羽心中一凉,暗自着急:“我怎么能在这里停留。夜长梦多,要是曹丞相反悔了,我可就走不了了。”连忙说:“等你去禀告丞相,就会耽误我的行程啊。”意思是你通融通融吧,放我过关就行了。
  关羽素不求人,这样说已经等于在求人了。
  但孔秀的态度却强硬了起来。你是丞相的红人,如果你有丞相的通行公文,那我拿你也没办法。现在你什么也没有,那可就被怪我公事公办了。
  所谓公事公办,就是职场中最经常用来缓解内心妒忌、进行打击报复的手段。
  孔秀板起脸说:“那我也没办法,一天不禀告,你就得住一天,一年不禀告,你就得住一年。”
  关羽忍气吞声了许久,终于憋不住发火了,一张红脸涨得更红,怒道:“你怎么敢如此侮辱我呢?”
  孔秀轻描淡写地道:“这就是规矩,不得不如此啊。现在正是乱世,龙争虎斗,如果没有通行公文,你就是说破天也没用!”

  关羽大怒:“这么说,你今天是不容我过关了?!”
  孔秀哈哈一笑道:“你要过去,也行。但必须留下车仗老小当人质。”
  关羽勃然大怒,提起青龙刀准备砍杀孔秀。注意,此时关羽并未真正进入战斗状态,更别说进入唤起状态了。所以,孔秀可以从容逃回关中,紧闭关门。
  心理学家不由为关羽叹了口气,因为孔秀这一退,实质是进,顿时让关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关羽既无法前进,又无路可退。正是曹丞相预料中的理想状况。
  按照曹丞相的想法,守关之人没有看到通行公文,当然是不敢轻易放人过去的。但守关之人慑于关羽的威名,也不敢轻易和关羽为敌。最大的可能就是闭关紧守,双方僵持在原地。这对守关者并无妨碍,只要关羽没过关,就不算是玩忽职守。但对关羽来说,可就惨了,僵持久了,就只能风餐露宿,温饱难继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时,关羽就该知道曹丞相的好处了。等将关羽的意志消磨得差不多了,再令人送上通关文书。那时候,这一纸公文的分量恐怕要胜过汉寿亭侯的金印了。

  但是,最出人意料、最不可思议的情况发生了!顿时令曹丞相的大好计划就此落空,化为乌有。
  孔秀退回关中后,竟然不是闭关紧守,而是鸣鼓聚军,披挂整齐,然后大开关门,出来挑斗关羽!
  孔秀全副武装,手提长枪,对关羽大喝一声道:“你敢过关吗?”
  关羽不怒反笑,用嘴巴谈判不是他的强项,用大刀谈判才是他的强项。关羽吩咐车仗退后,纵马提刀,不发一言,直奔孔秀。
  刀光闪处,孔秀尸横马下,血溅长空。
  很多人以为,关羽再度被“唤起”,所以像处理华雄、颜良一样报销了孔秀。但其实不然,以孔秀之能,根本不足以让关羽“唤起”。孔秀最多只能算是二流的大将,其武功和关羽根本不在一个等级,关羽根本无须唤起,就足以轻松解决孔秀。
  事实上,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是关羽为什么能够一个回合就斩杀孔秀,而是孔秀为什么会如此“勇敢”(在旁观者看来则是相当的不自量力),竟然敢直接向关羽发起挑战?

  有人说,孔秀根本就是个脑残。也有人说,孔秀为“冲动是魔鬼”这句名言增加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但心理学家却不这么认为。
  孔秀的毛病在于盲目乐观,而盲目乐观并不仅仅是孔秀的个人专利,在我们绝大多数人身上都存在着这种盲目乐观的倾向。
  这种盲目乐观就是自我服务偏见。具体地说,当我们在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偏见: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更好。和总体水平相比,我们觉得自己的道德更加高尚,相貌更加出众,身体更加健康,能力更加强大,对事物的评价更加客观,在绩效中的贡献更加重要。
  戴夫•巴里曾经指出,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强。
  多数司机,甚至大部分曾因车祸而住院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能比一般的司机更加熟练、安全。
  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自己的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平均水平。
  多数美国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将比保险公司预测的死亡年龄多活十年左右。

  在美国的一个全国性大调查中,91%的妻子认为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食品采购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统一这一点。
  加拿大已婚的年轻人通常认为,他们在清理房间和照料孩子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要比配偶多得多。
  ……
  一言以蔽之,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尽管连傻瓜也知道,绝对不可能出现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的情况。
  当人沉浸在这种对自我的美好感觉中的时候,傻事就成为不可避免了。

  你关羽当然厉害,颜良、文丑死在你刀下不假,但我孔秀可不是颜良,也不是文丑。颜良、文丑之所以死在你刀下,那不过是因为他们浪得虚名,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就算他们不是浪得虚名,你关羽恐怕也只是因为运气好,才一刀杀了他们吧?
  既然如此,我怕你何来?孔秀怀着必胜之信念,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失败,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斩。所以说,孔秀并非脑残,更非冲动,只有“自我服务偏见”才是孔秀“勇敢”站出来挑战关羽的真实原因。
  ××××××××××××××××××××××××××××××
  心理学家感悟: 人往往不是生活在现实中,而是生活在高于平均水平的良好感觉中。这句话不仅仅是五关六将的墓志铭。
  心理关羽28
  关羽斩了孔秀,孔秀手下军士四散奔走。关羽大喝道:“军士休走!我杀孔秀,情非得已,和你们无关。”众军士均战战兢兢拜伏于地。
  关羽道:“你们听好了!曹丞相都是亲自饯行,送我上路,孔秀不知好歹,故意阻拦,想要杀害我。我迫于无奈,只好杀他。这一番话语,请你们派人速往许都,报知曹丞相。”
  关羽虽然走得光明正大,但将曹操手下守关大将诛杀,却难免心中有愧,所以才会有这一番说话。

  关羽当下立即催请车仗上前过关,往洛阳进发。从这一刻起,关羽才明白前路艰险,但已经无路可退,只能提振精神,奋勇向前。
  早有军士飞奔报知洛阳守将韩福。
  韩福紧急召集诸将商议。牙将孟坦说:“关羽既然没有丞相的通行文书,我们只能认定他是私自出行。如果不加以阻挡,必有罪责。”孟坦的话当然是对的,因为曹丞相也是这样想的。
  韩福说:“关公勇猛无敌,连颜良文丑这样的猛将都被他斩杀。我们不能力敌,只有用计擒他啊。”
  看起来,韩福似乎比孔秀清醒得多,他至少知道凭借自己和手下诸将,真刀实枪和关羽干,肯定是没有胜算的。但其实不然。韩福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是活在高于平均水平的美好幻觉之中。

  既然知道关羽勇猛无敌,不可力敌,那就闭门守关好了。洛阳曾为故都,城雄势险。关羽随身只带了二十来个随从,大部分只能服侍照料两位夫人,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只要韩福对关羽置之不理,将关羽僵在原地,就是大功一件。何必搞什么用计擒他呢?
  韩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以及他手下的诸将都认为,自己的智商绝对高于常人,用计是可以胜过关羽的。正是在这种乐观情绪的导引下,韩福等人开始谋划起计策来。
  孟坦说:“我们先用鹿角拦定关口,等关羽到来时,小将引兵和他交锋,韩太守您就站在高处用暗箭射他,如果关羽中箭落马,就让埋伏在两侧的军士将他擒拿,押送许都,丞相必有重赏。”
  孟坦的这段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的自我服务偏见。
  第一,“等关羽到来时,小将引兵和他交锋”。孟坦显然以为,自己是可以和关羽斗上几个回合的,足可以给韩福暗箭瞄准射击留下充足的时间。

  第二,“韩太守您就站在高处用暗箭射他”。孟坦不但对自己有信心,对韩太守的箭术也很有信心,认为韩太守必然暗射中的。
  第三,“如果关羽中箭落马,就让埋伏在两侧的军士将他擒拿”。这句话里的“如果”可以去掉,或者改为“必然”二字才更复合孟坦的真实想法。因为他只“如果”了一种“射中”并且“落马”的情况,并没有考虑其他的“如果”。显然,对孟坦来说,这是不用考虑的。孟坦还对自己的军士极具信心,认为军士必然可以擒住中箭落马的关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