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5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关羽也逃不过这个规律,口气缓和了许多,说:“那么,你是来助我突围的?”
  张辽摇了摇头,说:“那倒也不是。”
  关羽有些懊恼了:“不是来打仗的,不是来说降的,也不是来助我突围的,那你到底是来干什么的?”要不是张辽前面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羽就要翻脸了。
  心理学家有点为关羽着急了,这个红面孔,怎么说话的,你不用问张辽是不是来帮你突围的,你应该直接说,既然你还记得当年我救过你一命,那么现在你马上帮我突围,另外,我大哥刘备的妻小也拜托你照顾,不能有任何闪失。
  关羽如果这样说的话,等于把互惠原理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里,但他没有,他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张辽感觉,拿嘴和关羽过招,比拿刀容易多了。经过几个回合的嘴仗,张辽放松了很多,嘴巴也油滑了许多。
  张辽说:“老兄,现在你们的刘老大不知去向,张老三也不知生死,曹丞相已经攻下了下邳,也没伤着老百姓。他还命令士兵保护好刘老大的家眷,不许任何人惊动她们。我是特地来告诉你这些消息的。”
  关羽听明白了:“你这么说,不还是来劝我投降的?我现在虽然身处绝地,但丝毫没把生死放在心上。你赶快回去,我马上下山迎战!”
  到这个时候,张辽已经完全占据主动权了,哈哈大笑,说:“老兄,你这么说可要惹天下人笑话了!”
  关羽冷笑一声:“我为忠义而死,怎么可能被天下人耻笑呢?”你小子,哪怕你口吐莲花,要我投降曹操,也是痴心妄想。
  张辽说:“你今天如果战死了,就犯了三大罪状!”

  关羽哼了一声:“你倒是说来听听,我犯了哪三大罪状?”
  张辽心想:“就怕你不问青红皂白,孤注一掷。只要你来问,就不愁你不投降。”张辽说:“当初,你和刘备结拜兄弟,说好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现在,刘备在乱军中不知去向。但我敢肯定,他还没有死。他要是死了,肯定会被发现。因为他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体征明显异于常人。刘备既然没死,你今天先死了,就违背了当初的誓约。这是你的第一大罪状。”

  关羽沉默不语。
  张辽知道自己赢定了,继续往下说:“刘备把两位夫人交给你保护,你今天要是逞匹夫之勇战死了,两位夫人无人照料,你就辜负了刘老大的重托。这是你的第二大罪状。”
  “第三,你老兄仪表堂堂,文武双全,一身的好本领,应该辅助刘备,匡扶汉室,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如果今天随随便便就死了,等到刘备复出,需要你帮助,你却只能在地下长叹。这难道不是你的第三大罪状吗?!”
  心理学家不由得对张辽刮目相看了。这家伙,不但懂互惠原理,还懂得灵活运用“承诺――一致原理”哪。你看他三句话,句句不离刘备和桃园结义的承诺。绕来绕去,就变成了如果关羽不投降,就是违背了当初和刘备张飞一起许下的承诺,就成了不忠不义之人。只有投降,才是保持承诺和一致的唯一途径。
  关羽的命门就是刘备,关羽的底线就是忠义。关羽想要一死了之,就是为了不辜负刘备,就是为了做个忠义之士。这本来是毫无疑义的。可是,张辽运用了“承诺――一致”的精髓。从表面看来,关羽最初选择的做法是符合承诺和一致原理的。但张辽透过了表面,深及内核,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彻底断了关羽的死路。现在关羽已经不能死了,死了就辜负了刘备,死了就成了不忠不义之徒。

  关羽左思右想,总觉得不太对劲,可张辽的话,严丝合缝,找不到反驳的空隙。关羽只好说:“既然如此,那你说该怎么办?”
  一个人发出了这样的提问,就等于把自己命运的选择权交给了别人。关羽的一只脚已经迈入了曹营的大门。
  心理学家忍不住表扬了一下张辽。刚表扬完,突然想起自己刚刚还讥笑过张辽不自量力去做劝降关羽的无用功。心理学家脸上红了一下,不过毕竟是心理学家嘛,擅长调控自己的心理,很快就恢复正常了。
  心理学家回过神来,心想:“张文远,你别高兴得太早。关羽还是有可能不投降的。别忘了,关羽是个很要面子的人。尽管你说得天花乱坠,可投降曹操毕竟是不光彩的栽面事儿。关羽真的能接受吗?”
  从“关羽是不可能投降的”到“关羽是有可能不投降的”,心理学家的判断已经退了很大一步了。看来,即便是心理学家,要从心理来判断一个人的行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张辽还真是不简单,他是太了解关羽了。你绝对不能让关羽觉得自己是走投无路才投降曹操的,你得让他觉得投降并不是绝路,而是通往新生的必由之路。张辽说:“老兄你看,四面全是曹操的兵,不投降就是死路一条。不如先投降了曹操,可以随时打听刘备的消息。一旦有了他的消息,就可以去投奔他。这样做,还有三大好处呢。第一是不用违背和刘备桃园结义的誓言。第二,可以保护两位嫂子平安,不辜负刘备对你的重托。第三,可以留得有用之身,将来再为刘备效力。你看怎么样啊?”

  三大好处还是句句不离“刘备”,刘备就好比是张辽手中的一根杠杆,轻轻松松就可以把关羽这块顽石撬起。张辽这样的做法,是从承诺出发的,又回到了承诺本身。也就是说,并不是张辽说服了关羽,而是关羽自己说服了自己。张辽是用关羽的承诺来约束关羽的行动,让关羽觉得自己并没有背弃承诺,而是保持了一致。
  不过,关羽也不是吃素的人。张辽随口一句“你可以随时打听刘备的消息。一旦有了他的消息,就可以去投奔他”只不过是巧舌如簧,一旦你上了贼船,要想下船可就由不得你了。关羽听在耳里,想:“这倒是个没办法的办法。”内心虽然已经同意投降,但又一转念,如果这样轻易被张辽说服,岂不是太没有面子了,沉思片刻,心中有了数,开口道:“要我投降,须得依我三件事。否则,我宁愿身负三大罪状,死战到底!”

  到底关羽说出了哪三件事,张辽能不能依他,且看下节分解。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心理学家感悟:说服的最佳途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心理关羽06
  生活是正着来活,却要倒着去理解。如果你能够倒着理解历史,那么你正着的生活一定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作者题记
  张辽想,只要你能投降,丞相面上有光,我也是大功一件。别说是三件事,就是三十件事也依你。

  “说来听听。”
  “第一,我曾经与刘皇叔盟誓,共扶汉室,我今天之投降汉献帝,不投降曹操;第二,把刘皇叔的俸禄足额发放给我的两位嫂嫂,以供养赡,其他所有闲杂人等,都不许到门上打扰;第三,我只要一知道刘皇叔的去向,不管千里万里,我立即就要辞别,去寻皇叔。这三个条件,缺一个我也不会投降。你赶快回去报告,给我个准信。”
  心理学家暗地里为关羽叫了声好。这三个条件一说出来,说明关羽已经为解决自己的“认知失调”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认知失调”是当两种重要的信念态度或者看法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感受到的一种极端的心理不适感。但是,人类不能长时间忍受这种不协调,他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态度来缓和这种不适感。
  早已说过,关羽投降曹操,不管用什么理由、借口,都是和原来的信念相违背的。如果关羽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态度,是很难面对的。

  关羽提出的第一条,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说什么降汉不降曹。刘关张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从来没有背叛国汉朝和汉帝,一直归依于汉室。既然从来没有和汉室处于敌对的状态,何谈什么投降汉帝呢?从逻辑上来说,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但确是关羽目前急需的。他需要为自己投降曹操的事实糊上一层符合道义的面具。只有这样,当面对别人质问的时候,他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从未投降过曹操,我只是投降了汉帝。

  心理学家想,我们不要笑话关羽,人类都需要自我欺骗。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发现,人们大部分行为是受大脑最直觉和最小意识的感知来指导的。在人们相互接近的过程中,充满了阴谋和欺骗,不仅仅是对其他人,也对我们自己。
  自我欺骗是用想像的方式解决生命中的难题的心理捷径。当人们处于外部威胁或者对自己的形象感到怀疑的时候,都会这么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