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30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3-13 21:57:35
  土地、民生、财政、军队等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鸦片问题等新的矛盾又迅速激化升级,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嘉庆皇帝很清楚,靠寻常手段已经无法挽救病重的帝国了,非得痛下决心改革不可。
  改革有过成功的先例。他的祖父雍正皇帝就全面革新了吏治,大刀阔斧清查亏空、积欠,推行养廉银、耗羡归公和摊丁入亩,深刻变革了帝国统治秩序和经济格局,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冷酷刻薄的声名。
  改革有更多失败的成例。爱读史书、号称“上下三千年,治迹目了然”的嘉庆皇帝,非常清楚有史以来成功的改革屈指可数,而像王莽改制、隋炀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失败的例子却车载斗量。
  改革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改变利益集团总体格局、重建官僚集团构架、重新分配社会资源,难免会严重激化矛盾,导致社会动荡、摩擦,甚至分裂、战争。改革需要极大的勇气、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能够用军队和政权的力量压住利益集团的呐喊反扑,并且拿出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支持者、缓和改革所激化的矛盾,重新构建自己的簇拥阶层。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改革非但不会成功,还很大可能出现社稷倾覆的严重后果。所以,历史上绝大部分改革都发生在王朝末期,是在不改就亡国的当口,拿死马当活马医的最后一搏。

  在嘉庆皇帝心中,改革是一把伤人伤己的“大杀器”。尽管大清帝国“纲纪弛废、臣僚冗劣、人心不附、兵力已衰”,但不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他都不愿意启用改革,生恐一刀下去病没治好,帝国先呜呼哀哉了。当然,他还有更为现实的担忧:整肃吏治都搞得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强度更大、涉及面更广的改革能够推行下去吗?
  就在嘉庆皇帝犹犹豫豫、患得患失之时,远在地球的另一端正在发生沧桑巨变: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从法律上击碎了西欧封建领主制度,巩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使得欧洲诸国普遍进行了军事改革,常备军战力不断增强,开始由封建雇佣军制向近代军队转变;英国大步推进“工业革命”,着力用机器代替手工业,世界第一台蒸汽机车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研制成功;也就在同一时期,英国控制了大半个印度,积极谋划向缅甸、西藏和阿富汗进军…

  从历史视角看,天理教事件无疑是大清帝国改革的最佳契机:皇帝年富力强,行政经验丰富,掌握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国际形势有利,西欧诸国改革刚刚开始、自顾不暇,没有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国内环境相对平稳,满清亲贵、官僚都被“癸酉宫变”所深深震惊,对自上而下的变革有着心理预期;民间舆论、底层百姓和知识分子都期盼变革,改革有着天然的思想基础和民众基础。可见,其条件之卓越、时机之恰当,相较内忧外患交织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不啻天壤之别。

  然而,当形势允许从容展开改革时,统治者总以为还有更多时间可供反复考虑、筹谋、酝酿;直到危机真正来临,才恍然大悟要立即推进变革,但最好的时机已经错失了。就这样,在嘉庆皇帝的犹豫徘徊中,西方势力入侵前的这场体制内变革,最后竟不了了之。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皇帝撒手人寰,他把改革的希望和重病的帝国交给了后人—在“癸酉宫变”中表现得智勇双全的爱新觉罗·旻宁、未来的道光皇帝。
  20年后,鸦片战争打响,道光皇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又过了20年,英法联军的军靴雄赳赳气昂昂踏入北京紫禁城,“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再次上演。

  大清帝国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第一节 癸酉宫变—衰退的大清帝国(完)
  日期:2018-03-14 11:28:51
  第二节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简介)

  1862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死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享年31岁。
  在咸丰统治初期,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积累的矛盾问题总爆发,他同时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西方殖民者武力登陆中国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错综复杂而又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咸丰的继承者们顾此失彼,光是理清头绪都用了许久,当机立断的决策更有许多值得诟病之处。站在后人和旁观者的角度细细梳理,可以看到19世纪中后期的大清帝国面临四大战略挑战,分别是中外关系的重构、传统威胁的偏移、民族斗争的延续、以及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逆转。
  日期:2018-03-14 19:58:49
  二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死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终年31岁。
  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咸丰皇帝拥有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高规格待遇,无论饮食卫生还是医疗保障,都是全国最顶尖的私人定制服务,所谓的太医院、御膳房,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伺候好皇上大人。但是,咸丰皇帝依旧早早挂掉了,有的野史记录甚至说他在避暑山庄时“用醇酒美人以自戕”,有意识地选择自我毁灭,因为残酷现实让他实在撑不下去了。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但就算是西楚霸王,也终有穷途末路的时候。
  一些史学家在研究清代十二帝时,对咸丰皇帝评价不低,认为他的行政能力在各位皇帝中处于中上水准,内政改革的决心意志远超祖父嘉庆皇帝和父亲道光皇帝,反腐的力度甚至盖过了以铁腕治国著称的雍正皇帝。
  但他又很不幸,接手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

  在咸丰统治初期,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积累下来的各类矛盾痼疾总爆发,他同时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西方殖民者武力登陆中国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为大清帝国的领袖和舵手,咸丰皇帝鼓起勇气,率领这个政治腐败、军队腐朽、民生凋敝、财政困难的帝国一次又一次挣扎反抗,却终究无力回天,只能如同蛛网中的苍蝇般越陷越深,一步步走向无法回避的末路。
  日期:2018-03-14 20:01:33
  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咸丰皇帝刚刚即位,太平天国就在金田发动起事。
  随后,太平军围桂林、攻全州、入湖南、克武汉,再顺长江而下连取九江、安庆,占领南京定都称制。
  太平军所过之处,大清帝国的八旗、绿营土崩瓦解,长江中下游最富庶的省份秩序失控,赋税、漕粮断绝,直接斩断了大清帝国一支臂膀。1853年以后,白莲教叛乱的残余人员联合地方豪强势力,在安徽、山东一带发起了捻军运动,席卷8个省、参与者逾30万人,最高峰时拥有骑兵2万多人,战斗力甚至压过了剽悍善战的蒙古铁骑。

  正当咸丰皇帝被国内起义弄得焦头烂额之际,西方列强乱中取利,纷纷向清政府提出修订《南京条约》的要求,被咸丰所坚拒。于是,英法两国决心用坚船利炮来强行修约。1858年1月5日,英法联军攻克广州城,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琛;1860年7月,联军集结军舰157艘、士兵2.5万余人,预谋进攻北京;8月24日,联军攻占天津;9月21日,3万余清军与1万多联军决战于通州八里桥,清军惨败。9月22日,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的隆隆炮声中,自北京西直门外的圆明园仓皇出逃。

  此时的咸丰皇帝,失去了首都北京,丢弃了城内的百万汉人和数十万旗人,政治威信降到了冰点;中枢行政机构一度处于瘫痪,出现了权力的“真空期”,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和威慑力;在长期的战争中,国家财政早已枯竭,皇帝随身带不走几个铜板,金银等硬通货严重缺乏,驱逐外敌和镇平内乱的庞大军费开支无从筹措。
  日期:2018-03-14 20:11:43
  此时的大清帝国,就像一个摇摇欲坠的破屋子,只要狠踢一脚就会让它塌下来。
  有能力踢出这一脚的,是盘踞在北京—天津一线的英法联军。此时,清帝国在北方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基本丧失了再战的勇气。联军完全有能力把咸丰皇帝赶到长城以北,并扶植起傀儡政权。而一个被外来“蛮夷”打得只能躺倒装死的帝国,褪去了“天朝上国”的光环,对下属臣民的号召力和约束力还能剩下几分?
  咸丰皇帝绝望地发现,帝国的存亡与否,居然系于蛮夷的一念之间。面对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毫无办法,唯有委派恭亲王奕䜣留在北京与联军谈判,以尽人事、听天命。自己则躲在承德避暑山庄,整天沉溺于酒色和京剧之中,靠自我麻丨醉丨来逃避残酷的现实。
  即便后来奕䜣力挽狂澜,成功与英法俄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使得联军撤出了北京城,流亡的皇帝也迟迟不愿返回首都,去直面饱受蹂躏的紫禁城和历经兵火灾劫的臣民,更不想看到留在北京等候晋见他的战胜者—外国公使们。
  1861年8月20日下午13时45分至18点55分,咸丰皇帝一边咳着血,一边用了5个多小时,陆陆续续看了《蓬山增寿》、《琴挑》、《借饷》、《查关》、《白水滩》、《凤凰山》等戏曲。第二天,这位资深票友还想看戏,但身体已经扛不住了。
  又过了一天,咸丰皇帝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