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老人26年吐血亲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核基地生活!》
第28节

作者: 美丽的黄岛我的家
收藏本书TXT下载
  据说,在17号工地,每天要打很多“炮”。那里是塞外,风沙极大,一天下来,无论是王淦昌、陈能宽,还是一般大学生、技术员,都是蓬头垢面、灰头土脸的,像野人一般。
  原子丨弹丨的结构,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所谓“枪式”,另一种就是“內爆式”,內爆式的结构比较先进,但是,实现起来难度较大。
  按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丨弹丨,就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先进不先进可以暂不考虑,但是,陈能宽接到任务后,毅然选择了內爆式。他认为,我们中国人要嘛不搞,要搞就高起点。否则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

  应该说,他这样的抉择是冒着风险的。
  他来九院之前,是金属物理学家,在美国学的、干的都是金属学,对金属的晶体排列,错位了,缺陷了,那是行家里手,可对于核物理,对于丨炸丨药,他可以说是门外汉了。据说,当二机部的副部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他谈话,要他到九院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不是让我搞原子丨弹丨?
  “是啊!”对于高级专家,就用不着转弯抹角了。
  “你们搞错了,我是学金属的,不适合干这个。”
  “没有错,我们就需要你这样的人。”钱三强说。


日期:2009-11-13 18:16:50

  九院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两个研究室,一室是理论研究室,主任是邓稼先,二室是实验研究室,主任是陈能宽。
  內爆式的难度在于,核材料呈球形,丨炸丨药分布在球形的周围,很多丨雷丨管要同步起爆,丨炸丨药表面也要同步起爆,形成的爆轰波必须是准确的球形,同步压缩核材料,最后同步聚焦到球心上。这“四个同步”的总误差不能超过百万分之一秒,应该是非常精密的。
  难度还在于,理论上无法计算,只能靠试验的方法解决,所以,工作量非常大。
  当然,最终,陈能宽成功了。
  我在九院还有一个姓余的朋友,在北京工作期间曾担任过陈能宽的秘书。这个人个子不高,待人亲切,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地,有时不仔细听,还真听不大清楚。

  此人很喜欢看书,嗜书如命,自己也有许多藏书。为了防止书籍受潮,过些日子,他就会把它们搬到楼下的院子里,一本本的摆开,晾晒一番,自己则坐在一旁看守。
  五颜六色的书摆了一大片,蔚为大观,常常吸引路人前来参观,这时候是他最紧张的时刻了。
  “只许看,不许动!”
  他细声细语惯了,即使生气,大喊起来,也就像一般人的日常对话,所以没有多少人理踩他,只管拿着书乱翻。
  他见状不妙,只好赶紧“收摊”,还得一本本地的索要,不多会就累得满头大汗了。

  他给我讲了不少陈能宽的事,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轰”字。

日期:2009-11-13 19:38:16

  据他说,第一次给陈能宽写材料,就挨了一顿训,理由呢,就因为爆轰的“轰”,写了个繁体字,三个“车”。
  “写材料一定要使用规范的汉字,已经简化的,再用繁体,就是错字了。”陈能宽严肃地说。
  “先生,不能算错,现在简体和繁体都可以用。”余有些不服。
  “那是暂时的,有些人一下子改不过来。”
  “对啊,我就一下子改不过来。”

  陈能宽严肃地说:“小余啊,我就不懂了,为什么你要做保守分子?为什么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简化字可以提高写字速度,是好事啊,为什么不抓紧掌握?”
  一连串的为什么,让余难以应答。
  小李岗长参加过596(中国第一颗原子丨弹丨的代号)热试验,他给我讲过一件事。
  试验前夕,丨炸丨药部件运到了新疆核试验场的地下装配间,实验部和二生部的技术人员立即逐个进行检查,检查完就走了。为了慎重,陈能宽又亲自检查了一遍,结果在其中一个部件的丨炸丨药表面上,发现了一道划痕。
  划痕很轻很浅,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陈立即把大家叫回来,大家一看,都暗自羞愧。

  陈立即召集有关人员,对这条划痕进行测量,又找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专家论证后认为,这条划痕太小,不足以影响爆轰波的波形和传播,陈才松了一口气。
  转眼间,我们的“宿舍讲座”已经进行到第六周了,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实实在在为自己充了一把电,一些郁积在内心的烦恼也似乎烟消云散了。
  正在这时,我见到了久违的林——这是我们长城谈话后的第一次见面。

日期:2009-11-14 09:46:42

  四十五“敖包相会”
  提到林,就不得不说218室二组的两个特殊人物。
  一个是组长,姓陆,女的,30多岁,北京人,调来九院之前是在北京石化工作,化工工程师。
  她的身体看起来很虚弱,脸色总是苍白的,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很有些弱不禁风的意思。据说,她刚来的时候好一些,脸上多少有些红色,随着在高原时间的积累,红色很快就消失了。
  最令人惊讶的是,她的饭量是特别的小。中午开饭的时候,她到食堂去得很晚,但出来的最早,有时候,到食堂去看了看,一口饭也没有吃,就走了。
  “陆工,吃完了?”有人问她。

  “不吃了。”
  “为什么?人不吃饭可不行啊!”
  “今天没有我的饭。”
  所谓没有她的饭,实际上就是没有适合她口味的饭,她吃不下去。
  可就是这样,她一直还在上班,虽然虚弱,却没有倒下。不但没有倒下,她的小组承担的科研任务一直完成得很好。
  难道她有什么特异功能?非也。她的秘密就是,每天必须要吃几个大苹果。

  二分厂的小卖部,水果类的商品只有一种——烟台苹果。这是一种名牌产品,有红星、国光、香蕉等几个不同的品种,包装也不错,每个苹果都有软纸包裹着,个头一般大,颜色很好看,闻一闻,香气扑鼻。外面的纸箱上印着外文,显然是供出口用的。
  有一次,她惊慌失措地对同事说:“糟了,我的饭没有了。”
  “你不是有苹果吃吗?”
  “唉,就是苹果没有了。”

日期:2009-11-14 09:47:50

  二分厂领导也知道她的这个“嗜好”,苹果对她来说,就是命根子,所以特地嘱咐小卖部负责人,每次来了苹果,必须给陆工留足,有剩余的才可以卖给别人。对此决定,多数人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背后议论,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弦”拉得很紧的工宣队队员:
  “太娇气了吧,纯粹是资产阶级大小姐作风!”
  “吃不下,是不累,叫她每天搬砖头,和水泥,看能不能吃得下!”
  “领导这样做,不是鼓励特殊化吗?”
  二组还有一个特殊的人,就是董博士了。

  董是苏联列宁格勒(即现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一所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在苏联期间,跟随着一位名叫基洛夫的教授做新丨炸丨药合成的研究。基洛夫和苏联军方有密切的联系,研究的课题保密性很强。
  董虽然是中国人,按规定不能接触机密,但他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帮了基洛夫很大的忙,可说是得力助手,基洛夫决定留下他,但有一个条件,不许做记录,不许带走任何资料。
  董是个有心人,每天回到宿舍,第一件事就是回忆今天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老师讲了什么,尽可能详细的记下来。日久天长,回国的时候,已经记满十几本了。
  为了防止苏联保密局的检查,他每记满一本,就设法送到大使馆去。

日期:2009-11-14 09:49:45

  回国后,他被分到了九院二室,在陈能宽的领导下从事“产品”的丨炸丨药研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