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41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8-31 12:25:16
                              
             第四章 大唐的早晨
    
  七政治家的慷慨与高手的低调
  大业十三年六月十八日,突厥大臣康鞘利奉始毕可汗之命来到了太原。
  除了带来可汗的慰问信外,他还带来了一千匹战马。
  太原官兵顿时兴奋得两眼放光。
  不过他们很快就兴奋不起来了。
  因为这些马不是白送的。
  它们是康鞘利专程拉来卖的。
  这情形跟我们今天的国际事务有些类似,世界上每一个战火纷飞的热点地区通常都有一些政治大国在台前幕后积极活动,表面上它们都宣称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时不时还会敦促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给战争中的难民发放点粮食什么的,可它们热心掺乎的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扩大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谋求各种政治利益;二,暗中兜售军火,牟取经济利益。
  因为政治大国通常也是武器大国,所以每一个热点地区都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军火市场。
  现在康鞘利就是来兜售“军火”的。在冷兵器时代,突厥的战马无疑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F-22 战斗机”。
  看着这些身形彪悍的“战斗机”,李渊的双眼也不能不放光。
  但是这批货的价格实在高昂,要全部买下需要一笔巨款。
  这笔钱李渊当然有,要全部买下不是问题。
  可李渊不干。
  因为以后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李渊不想让自己的钱都变成突厥人的利润。
  他想了一个办法——“赊欠”。
  这在我们今天就叫分期付款、信贷消费。李渊只挑了其中最健硕的五百匹,把钱付了,然后对康鞘利作出一副囊中羞涩之状。他手下的官兵见状,以为唐公缺军费,纷纷要求自掏腰包把剩下的五百匹马也买下来。李渊笑着冲他们摆摆手,私下说:“胡人的马很多,而且贪得无厌,我们买完一批,他们还会拉来一批,你们买得完吗?我之所以只要一半,一方面是向他们表明手头紧,再一个是不让他们觉得我们的需求很迫切。你们放心好了,那五百匹我也要,只不过不付现钱,而是用‘赊欠’的办法,不用你们花钱。”
  官兵们恍然大悟。
  营业额只完成了50%,康鞘利犯难了。难道还要把这剩下的五百匹马千里迢迢地拉回去不成?!那不仅麻烦死,而且回去也让人笑话啊!康鞘利犹豫了好几天,最后只好让李渊用首付50%、余皆赊欠的办法把一千匹马全都留了下来。
  李渊心中暗笑。
  说是先付一半、余皆赊欠,其实还不跟打五折差不多?!
  这真是一笔好买卖!
  这一年六月底,李渊的麾下已经兵强马壮,随时可以举兵南下了。
  可在南下之前,李渊必须确保大后方的安全,也就是防止突厥人和刘武周乘虚进攻太原。为此,李渊特意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表面上的目的是请求突厥给予军事上的支持,实际上是观察突厥人的态度和动向,同时防范和牵制刘武周。刘文静行前,李渊特意叮嘱他说:“胡骑进入中国,对百姓是一大祸患。我之所以要向突厥借兵,用意就是防止刘武周为患边境。所以你要记住,与突厥联兵只是虚张声势而已,只要几百人就足够了,多了没用。”
  刘文静心领神会——与突厥联合只是为了稳住他们,而不是真要倚重他们!
  为了达到稳住突厥人的目的,刘文静抵达突厥王庭后,就给始毕可汗开出了非常有利的合作条件,他说:“一旦贵军协助我军进入长安,民众土地归唐公,金银玉帛归突厥。”
  始毕可汗大喜。
  这也是一笔好买卖啊!只要给李渊区区几百人就能换取长安的大量财富,突厥人何乐而不为呢?!
  始毕可汗当即遣使告诉李渊——这交易成了!我的兵已经上路了!
  很显然,李渊和刘文静是在“慷他人之慨”。因为长安的财富并不属于李渊,而是属于杨广。
  但是这并不妨碍李渊把它当成一张空头支票开出去。
  能不能兑现不知道,反正先开了再说。
  后顾之忧都已解除,李渊终于可以全力南下了。
  大业十三年七月初四,李渊任命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这个小儿子,让他镇守后方根据地。初五,李渊在晋阳誓师,发布了声讨隋炀帝杨广的檄文,同时传檄四方郡县。李渊在檄文中痛斥杨广,说他“饰非好佞,拒谏信谗”、“巡幸无度,穷兵极武”,才落入“亲离众叛”的境地,并且导致“十分天下,九为盗贼”的可怕局面。最后李渊宣布,自己身为“典骁卫之禁兵、守封唐之大宇”的社稷重臣,目睹“四海波振而冰泮,五岳尘飞而土崩”的危亡之局,不得不“举勤王之师”,“废昏立明”,拥立杨广的孙子、时年十三岁的代王杨侑为帝,然后“放后主(杨广)于江都,复先帝(杨坚)之鸿绩”!(《大唐创业起居注》)
  同日,李渊亲率三万精兵从晋阳出发,正式踏上了开创帝业的征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