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回归》
第19节

作者: 雲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7-05 15:13:00
  **诚意正心**
  格物致知是一个反复研究、验证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和诚意正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就像下面的图示。
  如上图所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符合基本规律。
  格物是雷风相薄,从庞杂混乱的困顿状态中理出头绪,分出八卦,而分出八卦的关键是太极点的确定,而太极点的选择是个很主观的行为、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格物而生成的八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那该怎么办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致知是水火不相射,根据基本规律去验证格物的结果,发现自己格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找出自己对阴阳判断的错误,去伪存真,明辨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阴阳判断的错误是如何产生的,当然是心态不正造成的,那么就需要进入下一步诚意。
  诚意是山泽通气,意者志也,确立志向,兑——太阳就是目标,而确定的这个目标真的是太阳吗?还不一定。我们继续看正心。
  正心是天地定位,也就是以天地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心性、品行,天地也就是阴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透彻阴阳之理。那具体怎么做呢?四句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我们来分别看一下这四句话。
  与天地合其德,天——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像天一样自强不息,刚健向上,百折不挠,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地——厚德载物,也就是说像地一样宽厚慈悲,随顺忍让,育成万物而不居其功,承载众生而甘居其下。刚健向上和甘居下位,这两个是不是矛盾的?不矛盾。天是阳、是思想,天德是对思想层面的要求,地是阴、是行为,地德是对行为层面的要求。那么又会有一个问题,对思想和行为的要求是不是相反的?不是的,是一致的,老子所谓地法天,行为的厚德必须是以思想的自强不息和刚健向上为基础的,否则一无是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言行意一,也就是说,思想、言谈、行为是一致的。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智者闻道,心生珍重,身体力行。愚者闻道,喜道之章,视如装饰,或作谈资,或作追名逐利的工具。智愚之别,判若天渊。

  与日月合其明,君子之行,如日月经天,有得如日月之明,有失如日月之食,世人尽皆睹,终无一事不欲人知,惕励改过如日月之盈,天下共其辉。
  与四时合其序,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长、收、藏,与四时合其序有两层意思,在这里是第一层意思,也就是说,行事要善始善终,不要贪图捷径,就像四季的轮替,有条不紊,就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尽心劳作,以待其时。
  与鬼神合其吉凶,鬼、阴类也,神、阳类也,通常先贤会用具象的事物来指代抽象的概念,比如天圆地方,天圆并不是说天是圆的,而是说天周流不止,如环无端。地方也不是说地是方的,而是说地随顺怠惰,如方之难移。鬼神就是指阴阳,阴阳是由视角决定的,也就是由太极点的选择决定的,吉凶就是一对阴阳,所以要正确的审视吉凶问题,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因为自身吉凶的影响而进退失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能真正做到这四点,那就是德合于天地,所谓天人合一了。
  从格物到正心,然后再回到格物,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不断改正错误,完善自身,直至德合于天地,那么再观世间万象,则能明察秋毫,见往知来。
  孟子所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诚哉斯言,先贤不我欺也。
  日期:2013-07-08 11:39:00
  **人以群分**

  从之前的分析可知“正心”就是以天地之德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心性,那这个“心”是哪个“心”呢?是清净妙净明心吗?不是。清净妙净明心是众生本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如不动,此心不必正,也无法正,因为他无正无不正。正与不正是妄想,本心离一切妄想,所以无正无不正。
  “正心”所正之心,是能见之性,也就是六识妄心。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两个人眼中的世界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每个人对太极和太极点定位的不同造成的,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继续深入一下,太极和太极点为何会不同?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六识妄心的不同。六识妄心和众生本心的关系,就如同捏目所见的第二月和月亮本身的关系,他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月亮的影子,更不是月亮的复制品,他只是个错觉。妄心是错觉,而错觉是无一定的,所以有无量差别,而妄心虽然有无量差别,但却都遵循一个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阴阳关系,做个最简单的比喻,比如天气太热就希望凉,而太冷又希望热,一切众生皆是如此,无一例外,而易经所揭示的就是这个众生妄想的规律。

  妄心虽不是月亮本身,但却拥有月亮的特点,也就是不可思议的创造力,我们所处的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因娑婆众生妄想所建立,纤毫毕致,精妙绝伦,无一丝破绽可寻。
  因为妄心的无量差别,而世界又是由妄心所建立,所以每个众生的世界都不相同, 我们把每个众生的世界作为太极,那么太极与太极之间是怎么联系的呢?是的,我们前面讲过,由共同点来联系。
  我们最难了解的人是自己,但是我们很容易了解别人,如果我们想了解自己,那么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和所交往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人就清楚了。这就是我一再强调改变自己内心就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原因。如果我们纠正了自己某种不好的心态,那么与有这种心态的人就不再有建立联系的通道,那么自然就会因此免于烦恼和伤害。如果我们确立了某种良好的心态,那么与有这种心态的人就有了建立联系的通道,那么自然就会因此而身心安详、平安喜乐。反过来也是一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命运只是我们内心的影像,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