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回归》
第7节

作者: 雲途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当然不光这个故事,梦每个人都做过),梦中我们依然能见,但这时我们并没有用眼睛。所以能见的并不是眼睛。
  可能又有人说:“既然非因所因,那么世界上是不是也没有因果?”佛陀的意思是“非因所因”,是世界产生的原因,也就就说,世界是由因果而生,世界上怎么可能没有因果,不仅有,而且因果是世界上最基本的规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无极是什么,无极就是一种糊涂的状态,谁糊涂呢?众生能见之性的糊涂。
  日期:2013-05-22 10:15:00

  **附《枕中记》原文:**
  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摄帽弛带隐(凭倚)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
  久之,卢生顾其衣装敝亵,乃长叹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谐,困如是也!”翁曰:“观子形体,无苦无恙,谈谐方适,而叹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适之谓?”翁曰:“此不谓适,而何谓适?”答曰:“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吾尝志于学,富于游艺,自惟当年青紫可拾。今已适壮,犹勤畎(读音quǎn,田间小沟)亩,非困而何?”言讫,而目昏思寐。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

  其枕青甆,而窍其两端,生俛首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由是衣装服驭,日益鲜盛。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卞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是岁,神武皇帝方事戎狄,恢宏土宇,会吐蕃悉抹逻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沙,而节度使王君毚(读音chán)新被杀,河湟震动。帝思将帅之才,遂除生御史中丞、河西节度使。大破戎虏,斩首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遮要害,边人立石于居延山以颂之。归朝册勋,恩礼极盛,转吏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时望清重,群情翕(读音xì,统一,协调)习(习习,和煦的样子)。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中之,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征为常侍,未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肖中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执大政十余年,嘉谟(读音mó,策略,谋略)密令,一日三接,献替启沃,号为贤相。同列害之,复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制下狱。府吏引从至其门而急收之。生惶骇不测,谓妻子曰:“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引刃自刎。其妻救之,获免。其罹者皆死,独生为中官保之,减罪死,投驩州。数年,帝知冤,复追为中书令,封燕国公,恩旨殊异。生子:曰俭、曰传、曰位,曰倜、曰倚,皆有才器。俭进士登第,为考功员,传为侍御史,位为太常丞,倜为万年尉,倚最贤,年二十八,为左襄,其姻媾皆天下望族。有孙十余人。

  两窜荒徼(读音jiào,边缘,即边塞),再登台铉(读音xuàn,句鼎的器具。台铉,犹指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为台鼎),出入中外,徊翔台阁(尚书台称台阁,泛指宰相等高官),五十余年,崇盛赫奕。性颇奢荡,甚好佚乐,后庭声色,皆第一绮丽,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不可胜数。
  后年渐衰迈,屡乞骸骨,不许。病,中人候问,相踵于道,名医上药,无不至焉。将殁(读音mò,死),上疏曰:“臣本山东诸生,以田圃为娱。偶逢圣运,得列官叙。过蒙殊奖,特秩鸿私,出拥节旌,入升台辅,周旋内外,锦历岁时。有忝天恩,无裨圣化。负乘贻寇,履薄增忧,日惧一日,不知老至。今年逾八十,位极三事,钟漏并歇,筋骸俱耄(读音mào,老),弥留沈顿,待时益尽,顾无成效,上答休明,空负深恩,永辞圣代。无任感恋之至。谨奉表陈谢。”诏曰:“卿以俊德,作朕元辅,出拥藩翰,入赞雍熙。升平二纪,实卿所赖,比婴疾疹(读音zhèn,病),日谓痊平。岂斯沈痼,良用悯恻。今令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就第候省,其勉加针石,为予自爱,犹冀无妄,期于有瘳。”是夕,薨。

  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读音jǔe,急迫的样子)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生怃然良久,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
  日期:2013-05-24 14:26:00
  **阴阳之初**

  既然无极是众生能见之性的糊涂,那么是怎么个糊涂过程呢?我们还是去请教佛陀,因为除了佛陀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佛陀是这样回答的: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
  在继续分析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也就是“能见之性”和“妙明真精妙心”,我们来看看佛陀是怎么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的。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
  什么是第二月呢?月亮只有一个,但是用手捏住眼睛,再去看月亮,那么能看到两个,而这第二个月亮,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月亮的影子,他是眼睛被捏而产生的错觉。而“能见之性”和“妙明真精妙心”的关系就如同捏目所成的第二个月亮和月亮本身的关系一样,只是一个错觉。那什么是“妙明真精妙心”,这是众生之本心,“妙明”是说他具无量光明,此光明并不会因为遮蔽而失去,所以是“妙明”,“真”是“真实不妄”,“精”是“纯净而无法污染”,如此之妙,所以是“妙明真精妙心”。

  佛陀教诲我们,你的身体和所谓的心(也就是能见之性),都是本心中所现之物。而你们是怎么遗失了光明的本心的呢?因为“认悟中迷”,也就是说,你觉得你明白了,其实当你这么认为,你就糊涂了。这听起来很难理解,那么我们做个比喻吧,比如晴空万里,什么都没有,一个人瞪着眼睛看天,一眨不眨,时间久了眼前是金星乱冒、繁花似锦,他于是开始研究这些幻像以及幻像之间的关系,并且明白了其中的变化规律,他是明白了还是糊涂了呢?当然是糊涂了。所以第一对阴阳是“迷”和“悟”。糊涂之后,本心的空明就被遮敝了,变成了明暗夹杂阴晦暗淡的样子,暗与暗相结合就形成了色,色和妄想互相作用,色导致妄想分别,妄想分别产生了更多的色,于是继续妄想出来一个色相是自己的身体,色相之内,因各种因缘相聚集的部分互相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断向外探寻各种因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在这种庞杂混乱的状态下,一旦认为那个能见之性是自己的本心,那么就一定会误认为“心”就在这个色身之内。而不知道色身和外界的一切山河大地等等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的影像而已。就如同有百千大海而弃之不顾,而认为水面上的一个小水泡就是全部,所有海水也就这么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