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43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次,当时阉党里在兵部混过的那可是大有人在。因为崇祯查办阉党之时,有两位辽东的老熟人赫然上榜,他们分别是王之臣和阎鸣泰。其中阎鸣泰一人就修了七座魏忠贤的生祠,可谓铁杆分子。而孙阁老下课,高经略接任之时,阎大人官拜兵部侍郎,他老人家不仅当时就在兵部,而且更在辽东混过;另外,王之臣当时是“蓟辽总督”,是除“辽东经略”以外能管辖辽东镇的另一个总督级别的要员。

  有了阎鸣泰和王之臣这两位阉党分子,怎么能说阉党在军界无人呢?
  再说,阎大人那个“兵部侍郎”正是“备经略之选”的,而孙老师一下课就正好需要人去辽东挑大樑,那阉党不正好可以派他去吗?何来兵部里混过的阉党里也只有高第一人之说?而王之臣的“蓟辽总督”与“辽东经略”本来就是平级的职务,并且都是负责辽东军务的要职,只不过“蓟辽总督”主要负责是对付蒙古,而“辽东经略”则专职对付后金。孙老师呢是两个都管,而他老人家走了之后,若是将王之臣调任到“辽东经略”的岗位上那也完全顺理成章,且至少人头比较熟(后来还真调了)。所以,说阉党之中,由于担当过军职的人才太少,无奈之下才挑高第去接孙老师的班这个说法是完全不成立的。

  那朝廷当时为何派高第来辽东接替孙阁老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用常人的眼光都能看出来。由于孙老师的地位比较特殊,既是帝师,又是阁老,地位甚高,要撤换他老人家,派个虾兵蟹将去,那不寒碜人吗?所以,非得找个地位相当的去才说得过去,而高第当时正在殿前任兵部尚书,这个级别跟孙老师当时去辽东之前是差不多的,于是这才有了由高第去辽东替换孙大人的安排。

  最后,说高经略一到辽东就瞎胡闹,决定要放弃关外四百里,完全是无稽之谈了,关于这个问题前文已有专述。当时,高大人的将令很明确,就是 “冬季遇大敌则归并宁远”,所以高经略的意思是坚守宁远,因此说人家高经略要放弃关外全部地盘,纯粹是胡说八道。
  综上所述,所谓高大人带头逃跑实属讹传,而那个“阉党身份”更是无稽之谈,而且还颇有些滑稽,因为若高第真是个阉党,那宁远战后的赏罚就比较混乱和搞笑了。
  日期:2012-05-31 00:38:16
  连载66:高经略成了冤大头(二)
  通过先前的分析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宁远大捷”其实是掩败为功,而实际上则是损失惨重,且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不过,宁远战后的赏罚却很有些蹊跷,有先见之明的高第下了课,而执迷不悟、抗命不尊、责任深重的袁县令却反倒获得了升迁。

  若高大人本身还是阉党,那这样的结果就未免太离谱了吧……阉党怎么可能让自己人(高第)为袁县令背上“失粮弃岛”的黑锅?全党干瞪眼让自己人(高第)下课,而升了袁大人的官儿(除非老魏脑子进水了)?当然,也有大能对此作了一番解释:
  当年明月:“总之,捷报传来,全国欢腾,唯一不欢腾的人,就是高第。这位兄弟实在太不争气,所以连阉党都不保他,被干净利落地革职赶回家。”
  明月大能的意思是,高经略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实在太差劲了,最终连阉党都嫌弃他,所以直接将他革职赶回家了。
  当年明月的这个解释非常勉强,因为既然打了“胜仗”,且全国都一片欢腾了,那高大人应该飞黄腾达才是(人家下令“归并宁远”,而宁远又“守”住了),可阉党为何偏偏要拿自己人开刀,办了高大人而成全袁英雄呢?这胳膊肘怎么往外使啊?
  其实,宁远之战中,明朝的那些损失,都是因为袁县令不听高大人招呼所致的,可为何阉党不索性查办了袁大人,反而要将高经略这个“自己人”革职了呢?其中的奥妙又何在呢?

  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笔者便去查阅了实录,想看看阉党到底用的什么名目办的高经略,但结果却发现人家高大人并非是被革职的,而是他老人家自己不想干了。
  具体来说,高大人的离职完全是自己不断申请给争取来的,关于这一点只要查阅了《明熹宗实录》中两条归档记录就再清楚不过了:
  “经略高第再疏引疾。得旨,卿任封疆重寄,何得具疏引陈,还当振起精神,严修战守之策。”
  “经略辽东高第再疏乞休,诏许给驿以归。”
  这两处资料显示,高经略是自己不想干了,所以提出离职,而天启没能挽留住,最终允了他的辞呈。因此,高经略的离职并非是什么革职,在澄清了这个事实之后,当年明月的说法自然就不成立了。
  而在高大人请辞的同月,资深阉党分子阎鸣泰便动身来到了辽东,并成为了“蓟辽总督”,而原来的“蓟辽总督”王之臣则接替了高第成为了“辽东经略”。
  阎、王二人都是阉党分子,他们的到来表明了阉党全面掌控了辽东,这跟此前我们的分析是一致的,阉党中确有精通辽东军务之人,而且就是阎鸣泰和王之臣。在阎、王二位阉党分子把持辽东之后,说高经略是阉党派来了就显得太牵强了。若真是如此,那老魏何必再派阎鸣泰来,这不多此一举吗?所以,高经略应该不是阉党分子,若深究起来,恐怕袁英雄的嫌疑还大一些。

  试想,袁大人不执行预案,抗命不撤锦、右,瞎折腾导致了觉华失事,丢光了宁远以东所有屯粮,这些责任加在一起,老魏要收拾他这个孙老师的死党兼“东林分子”,那不易如反掌吗?当然,关于袁英雄是不是阉党的问题,后面有专述,这里就不多说了,只要大家知道高第不是阉党,袁县令“丢粮弃岛”也能成“英雄”就行了。
  ---------------------------
  【金庸著《碧血剑(下)袁崇焕评传》 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688页】
  【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中华书局 2006年8月北京第1版 171页】
  【阎崇年著《袁崇焕传》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北京第1版 56页】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305页】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312页】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版 2页】
  日期:2012-05-31 00:39:19
  连载67:阎鸣泰的莫逆之交
  上文提到,这位刚到任的“蓟辽总督”阎大人是辽东的老人;早在广宁大败之前,他就在辽东干过兵备;王在晋被会推为辽东经略以后,阎大人又被人推荐到去了辽东,那时候他是监军的身份。后来孙阁老撵走了王经略,阎大人还发达过一段时期,当上了辽东巡抚。可是,阎巡抚没当多久,因为孙大人看不上他,所以很快就让他打包袱走人了。

  不过,阎大人虽然暂时离开了辽东,但是他的靠山却很硬,所以就算暂时被撵出了辽东,可官阶后来反倒还往上窜了,到兵部去当上了侍郎,并协理京营。
  宁远大战结束之后,阎大人终于又找到机会蹦回了辽东。这次他混到的职位算得上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高的——“蓟辽总督”。而阎大人之所以能混到这个位阶,却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久在辽东的资历,能保他一路走到总督级别的靠山不是别人,正是那位鼎鼎大名的九千岁魏公公。
  阎鸣泰心术本来就不正,在担任辽东巡抚期间,就有过分的表现。他乘孙阁老初来乍到,且不懂业务之际,搞了一次戏份十足的点兵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