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41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按说,如此简单的道理,应该是人人都能想得到,不过也有死脑筋、一根弦的。比如宁远大战前,有一个太常寺少卿叫曹思诚,就上了一个折子,也没啥新意,就是拿“宁远、觉华互为犄角”来炒了碗剩饭,曰:
  “……又觉华岛之师,原以接应岸兵,今奴去三岔河渐远,刍粮必不能外之而飞渡,宜遣偏师以断其后,或焚其辎重。”
  这一番说辞完全沿袭了孙老师的套路,而曹大人上疏后或许还有几分沾沾自喜,以为是露了脸了,可天启帝一看,便直摇头,马上批复,曰:

  “三方虽当协济,但河冰正坚,海师难渡,缓急机宜,尤当酌量。”
  在批复里天启帝所说的“河冰正坚,海师难渡”就是在提醒那位曹大人,大冬天的,水面可是要结冰的,您老让水师怎么“渡”啊?于是曹大人便碰了一鼻子灰。
  从曹大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就连远在京城的天启帝都能明白“河冰正坚,海师难渡”的道理,但作为前线指挥官的袁参政,竟然还妄图以觉华岛上水师策应宁远,这不瞎折腾吗?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觉华岛在冬季不安全的问题,早就被袁县令的老上级辽东经略王在晋提出过。王经略曾以“天寒冰结,奴骑可驱,兵船难渡”。
  王经略注意到这个隐患,并且加以防范的时间是天启二年,当时袁大人还就在前屯安置难民,所以袁县令应该是知道觉华冬季不安全的。但为什么袁参政对王经略的告诫、提示,以及当年稳妥的处置、谨慎的态度,全当是没看见一样呢?其本原因在于,袁参政搞了个别出心裁方案。
  袁大人认为,冬天海面上结个冰,没啥可怕的,这冰面只要凿破了,不就得了吗?冰面一破,你后金的步骑过来,全都得掉进冰窟窿里,所以只要将觉华岛周边的冰都凿开了,那岛上自然就安全了。
  正因为袁县令有这样的念头,所以他就别出心裁地反其道而行之,人家王经略是将觉华岛上的难民都撤到前屯去,而袁县令却倒行逆施地将龙宫寺的好米转运觉华岛,同时还不让岛上的数万军民撤离。

  ---------------------------
  【详见《老天有眼负负得正》】
  日期:2012-05-29 08:47:18
  连载63:丢粮弃岛成“英雄”(一)
  袁参政的别出心裁和倒行逆施所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以下是记载袁大人运粮到觉华,以及觉华岛被焚掠的两处史料,非常有讽刺意味:
  1、袁县令自认为:“近岛海岸,冰俱凿开,达贼不能过海。”

  2、但实际情况是:“而冰坚可渡,遂率众攻觉华。兵将俱死以殉”
  以上第一段史料中,报告觉华岛在凿冰,是袁县令于二十五日,自宁远送出的战报,而觉华被陷是二十六日,期间袁大人不可能和岛上诸将联络(因为没有电话),所以事先若无凿冰的预案,那袁县令在二十五日的报告里,就不可能提到:“讫近岛海岸,冰俱凿开,达贼不能过海”,也更不会在战前将龙宫寺的粮食转移上岛,所以觉华岛之所以失事,跟袁大人事先的错误部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觉华岛的失事,责任应当在袁英雄本人,是他的部署出了问题才酿成了惨剧。

  不过,在袁参政下令“凿冰为壕”之时,他本人完全没有意识到有问题,甚至还有些沾沾自喜,自认为这个创意还不错,所以他特意在报告中点出来,妄图以此邀功,而天启看后也确实很高兴,还在特谕中专门提了到此事,并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此时,袁大人和天启显然都还不知道觉华失事,兵民俱亡,粮米尽焚;所以,袁县令才敢言:“冰俱凿开,达贼不能过海”;而天启则也表示认同,曰:“遍凿近岸坚冰,潜消过河之患”。
  可是,“凿冰为壕”这个法子的特点是,想想或许是对的,但做起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能把二十里海面都封冻起来的天气,那可不是一般的寒冷,估计得有零下几十度吧,就算您老临时在冰面上能凿出个窟窿来,可过没一会儿,天气就又给您冻上了,再凿开,再冻上,冻上了再凿,凿开了再冻……这一边凿、一边冻的情况,会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折腾;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为了保持这个十几里的冰壕隔离带,觉华岛上的数万军民得全员出动齐动手,日夜凿冰,周而复始,这谁受得了啊?

  这么折腾的后果是,等你累趴下了,凿不动了,人家再扑杀过来之时,不仅没有了冰壕,而且连仅有的体力都失去了,于是能去抵挡的士卒都没有几个了,最终导致了后金军一上岛就立马形成砍瓜切菜的局面。
  总结来说,袁大人搞出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比临阵之后,敌人都快要到跟前了,才现挖壕沟还蹩脚,因为壕沟挖下去,不会自己又填起来,但冰壕却会因为海面再次封冻而消失,所以这“凿冰为壕”其实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你怎么费劲,那也是无用功。
  仅仅是无用功就已经够倒霉了,然而袁参政这个蹩脚的别出心裁,还另有一个致命的弊端,那就是过分消耗了觉华岛上军民的体力!这一消耗,直接没收了觉华岛军民的战斗力。
  整个觉华岛上,军民数以万计,如果大家死地求生、拼死一战,就算是“杀敌八百自损三千”的,那也能换不少后金军的人头,可是觉华军民经过“日夜凿冰”的折腾,体力遭受了极大的消耗,其中许多人甚至冻掉了手指成了残废,连拿个锄头、木棒之类的家伙都不能够,所以等到后金军冲杀过来之时,岛上所发生的,基本上是一场屠杀而非一次战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整个觉化岛之战中,明方的伤亡是极为惨重的。

  那明朝方面究竟在觉华岛上伤亡了多少人呢?关于觉华岛上的伤亡情况,明朝方面有三个记录。首先是辽东经略高第的奏报。高经略说,后金军打了两天,就不攻城了,以为是退了,结果第三天,觉华岛“黄雾弥天”,袁县令才知道,岛上出事了,先前计划的“凿冰为壕”,以为就能阻隔后金军,可是遭遇了“新雪频飞,冻口复合”,于是前功尽弃,后金军随即掩杀上岛,当时明军“阵脚遂乱”,而后金军上岛以后是“逢人立碎”,结果导致了明朝方面兵将有七八千人、商民有七八千人,全部殉难,死状惨不忍睹“无一不颠越靡烂者”。

  高大人的报告中,显示的阵亡数字具体是“可怜七八千之将卒,七八千之商民”,照这样算来,觉华岛上的死难者应该有一万五千以上;而几个月后,蓟辽总督王之臣又汇报过一次,王大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经典,既没说谎,又不说全,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觉华岛上的遇难人数,较之高经略所报生生的少了一半!
  王总督的报告里说,觉华损兵将确实超过了七千,但却不提“商民男妇”的死难人数,只是将“商民男妇”悄悄加在“七千有余”后面(觉华岛兵之丧者七千有余,商民男妇杀戮最惨),给人的感觉是军民的伤亡一共就只有七千多一样。所以,王总督的报告,较之高经略报的数(一万五千)足足少了一半。
  应该说王总督此举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报告具体的阵亡人数,一般来说都是越往少了报越好,毕竟捅了篓子是不光彩的事情,能遮掩遮掩也没有什么不好。以上这些道理并不复杂,不过既然王总督都知道少报一点儿算一点儿,那高经略的呈报又实不实在呢?所以,现在我们只能说,既然高大人都能报出“一万五”的死伤人数,那实际的遇难人数,则只会比这个多,而决不会比这个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