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25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王同学久在军旅,自然深知这些逃避责任的套路,所以他非常义愤。他指出这次行动并不是什么“巡河”,而是一场进攻!另外,耀州又不是后金的重镇,即便是打下来也不能算有什么功劳,何况你孙老师还败得如此之惨,已经够丢人了,再搞这种欺罔,性质就更恶劣了,实在让人不能忍。
  至此,柳河之败的全过程已经呈现出来。其中,前锋因何被全歼,后队如何大溃散,孙大人、马总兵的责任怎样认定,兵败后辽东镇又是怎么遮掩等等情节全都清晰明了,此刻我们再回头去看看,之前阎会长提到的孙老师“自辩”的说辞,立刻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别扭了:
  “九月,发生马世龙柳河之败……言官交章劾奏,抨劾马世龙,并及孙承宗,参劾章疏,达数十道。圣旨严厉切责,令其戴罪图功。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进行自辩,并请罢官。魏忠贤拟由阉党高第代辽东经略……十月,孙承宗不安其位而去,告老还乡。”
  阎会长的大意是,在马大帅柳河失利之后,言官才群起弹劾,并波及到孙老师,于是孙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自辩不成便撂挑子了,好像是孙老师被冤枉了一样。不过,在知道了柳河之败的前因后果以后,这种说辞就不攻自破了,因为孙、马二人兵败后遭非议那是理所当然的,而孙老师若还要生气并自辩,那他老人家的脸皮,恐怕要比八里铺重城还厚了。

  另外,阎会长只强调马大帅兵败之后丢了官帽,好像他是因为兵败才授人以柄似的,却闭口不提之前弹劾马总兵的人就很多。阎会长这样说,其实是在无形中掩盖了马大帅因遭了无数弹劾之后,无奈之下,才急于求成,而最终招致惨败的心路历程。因此,阎会长的说辞,实质上起到了避重就轻,袒护孙阁老和马总兵的作用。
  实际上,孙阁老出兵惨败很不光彩,而马总兵马总兵遭人弹劾的原因就更丢人了,因为有人指控他贪污军饷!这个罪名一旦成立,那马大帅就从能力问题,转化为人品操守的问题了,这样的转变就相当严重了。不过,虽然大家弹劾的是马大帅,但责任却不是他一个人的,上至孙老师,下至袁县令,都有干系。
  ---------------------------
  【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中华书局 2006年8月北京第1版 171页】
  日期:2012-04-23 18:14:20

  连载36:马大帅为何遭弹劾
  因为有了柳河之败,所以可能有人会以为,马世龙遭弹劾就是因为这场败仗,但其实不然。早在八月柳河之败以前,弹劾马大帅的呼声就已经很高了,甚至可以说,就是因为弹劾他的呼声太高,马大帅才不惜代价的去折腾耀州,从而促成了柳河之败。
  那怎样高的呼声才能把马大人逼上梁山呢?据不完全统计,在柳河失事之前的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五个月间,实录上所记载的,针对马大帅以及辽东镇的奏章,竟有32份之多!
  这么多份奏章,若是一两个人发的,那纯属个人恩怨,但弹劾马大帅的,却是各个衙门的都有。因为参劾者众多,所以一时间形成了人人喊打的壮观局面,而马总兵此刻也就自然成了只过街老鼠。
  那马大人为什么会遭人如此的诟病呢?其根本原因是,他针对廷臣们,发出了挑衅,此举实属勇气可嘉,要知道,马大人如今开罪的那一干仁兄(廷臣),平日里在皇帝面前,那可都是敢呲牙咧嘴的,所以马总兵的挑衅一发,当即就成了全民公敌。而引发这个挑衅事件源头,是一份由督饷御史王祚昌上的奏章,时间是天启五年四月。

  王御史的本职工作是专门对军饷进行稽核,他在那篇奏章里提出,辽东领饷的士兵业已达到了14万人,而马则有7万匹之多,你辽东一镇,有那么多人马吗?王御史认为,其中必有猫腻,什么倒毙不报的,逃亡不补的,虚籍冒领的,恐怕是应有尽有。不过,王大人还是比较厚道的,给出的整改意见,还算不离谱,仅仅要求辽东镇自己“清一二万虚冒之兵马”。

  相对于14万人、7万匹马,共计21万总数目而言,其实就算是清汰掉2万兵马,那也占不到的10%,而这个数字在当时,距离辽东镇实际的虚冒,差得还相当远,所以王御史的要求并不算过分,无非是我打个招呼,您给点面子,大家例行公事而已。
  后来,孙老师亲自来数,其“自查”所得出的底数是辽东镇的士卒只有11万,而驴子、骡子、牛、马全都算到一起也才5万多,总计整整差了3万士卒、2万多牲畜,一共是5万,这跟王御史要求的“清一二万虚冒之兵马”相比,足足翻了好几倍(当然,若是别人来查或许更多)。
  如此看来,人家王御史还是很客气的,已经是既留了余地,也给足了面子。可是马大帅就太不上道了,他回书一封跟朝廷说,你们要查,那就派个有本事的来啊!当然,马总兵的行文还是很低调、很内敛的,不过此举的气焰却过于嚣张了一些。众人看到马大帅如此的做派,再一想,你马世龙已经得了大便宜,却连乖都不卖一个,居然还要耍大牌,你这不是反了吗?真是岂有此理!所以,在廷臣们看来,马大人不仅有贪墨之嫌,而且实属典型的目中无人、肆无忌惮。

  不过,马总兵能如此的有恃无恐,那也是有玄机的,因为辽东镇自从孙阁老来了以后,就实行了一套新颖的点兵法,颇得督、抚、道、镇的欢心,而如果依照这个点兵法来稽查,那自然可以顺利的过关,所以马大帅并不怕有人来查。
  ---------------------------
  日期:2012-04-23 18:21:21
  连载37:神出鬼没的点兵法(一)
  这个点兵法第一次施行是在天启二年十二月,此时王在晋刚卸任离职,而孙阁老已走马上任,点兵是由阎鸣泰、袁崇焕、万有孚三人具体负责。
  点兵之前,关上士卒共有7万多人,后来经过查点,士卒是69452人,马11743匹,清汰的弱卒有10461人,不堪用的战马484匹,另外觉华岛有水师1276人,以及祖天寿手下辽兵875人。
  为了极力说明点兵的工作是扎实可靠的,阎巡抚一再的声称,他在辽东也算是老人了(曾为辽东兵备),营伍里的江湖门道他是一清二楚,因此对于那帮老油条是知根知底,而那些所谓“左支右吾,神出鬼没”(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更是了如指掌,且深恶痛绝。阎大人此番说辞的言下之意,自然是想表明这次点兵绝不是豆腐渣工程。

  阎鸣泰的话说得很满,办事也显得很尽力。点兵之时,阎大人让士卒在城郊列队,然后照册一一清点,搞得有模有样的。而在清点过程中,阎巡抚还大开了杀戒,接连处决了五个下级军官(一个哨官、两个百总、两个队长),而其他敢呲牙咧嘴的士卒,也一并惩治了不少。
  另外,山海关关上的营盘,阎巡抚是挨个跑了个遍,历经十几天熬更守夜、披星戴月的马拉松式排查,人数是点出来了,可阎大人却给折腾病了。
  应该说,阎巡抚这一番张罗动静确实不小,而成绩也似乎斐然,在孙老师这种外行眼里,那一定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形象。可是在内行看来,他阎巡抚简直就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典型,王同学看到阎大人的这番表演之后,气得差点摔了杯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