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12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当这种灾变促就的局面持续到1644年附近时,历史便上演了“甲申之变”,因此灾变与甲申之间有无直接关系,那是一目了然。
  图3
  上图研究的是小冰河期十年际的温度变化走势,左边的图表红线为1650年。

  图表中所描述的整个温度变化走势,时间跨度是1000年,而从走势图上可以看出,1650年之前,温度都是骤然下降的,因此对农业影响极大,这样的骤然变化,是否跟1644年的“甲申之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不用太多解释了。
  图4
  以上是一副更为直观的图表,它的内容是小冰河期内关中地区的灾害相关性研究,就是关中地区遭灾跟小冰河期到底有无关系,其中不难看出1611年-1640年灾害次数达到了峰值……或许有人会问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关中为何地?那可是李自成进攻北京前的大本营!
  在从图表上观摩了“小冰河期”带来的后果之后,我们再从成因上介绍一下“小冰河期”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
  “小冰河期”所引发的主要是气温骤然下降,续而导致气温连年异常变化,总体变化区间约为2摄氏度,可别小看了这两度左右的温差,它能带来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例如,空气中的水分子明显减少,之后便是海水蒸发量的下降,极地的冰川增加,并形成类似冰河前进的现象,“冰河期”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那么水分子减少,蒸发量下降,冰川增加的直接后果究竟是什么呢?虽然听起来很一般,但后果却是很严重的,而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那影响就更大了。核心的问题不多,只有一个,那就是降水减少!

  因为降水的减少,所以必将导致干旱,而干旱以及气温连年异常变化均会致使粮食作物歉收,若粮食作物长期歉收的话,那势必会引发饥荒,饥荒肆虐之下,动荡就再所难免了……这些就是小冰河期所带来的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在“小冰河期”的长期延续下(长达70年),明王朝便得上了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干旱、饥荒、流寇、内乱等等,而此时身处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也活不下去了,于是频频入寇抢掠,典型就是蒙古、后金两家,尤其是后金。当时,整个女真社会的壮丁还不到六万,又忠顺了那么多年,若是勉强能熬得过去的,想必也不至于非要挑战人口过亿的泱泱大国。

  然而,这人口过亿也并非什么时候都是优势,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口规模也是一样。若在丰年,人口是资源,人多力量大,人口过亿自然可称泱泱大国;可如果是在灾变之年,饥荒是滋生一切祸端的温床,人口就不再是资源了,反倒成了负担,人口越多越是遭殃,之前的“泱泱大国”此时便立刻沦为了“殃殃大国”,大明王朝就是个活生生的写照。

  随着灾变的持续,以及多种并发症的进一步恶化,明王朝的财政逐渐开始出现了问题。此时,明朝的财政负担日趋沉重,因为对于干旱、饥荒要赈济,对于流寇、内乱要镇压,对于边患、入寇要抵御,对于后金这种叛乱则要剿灭,可是作为一个税收重心还在农业的大帝国,明王朝的财政收入却在灾变中锐减。如此一来,明朝便随即陷入了一个腹背受敌的局面,一边是日益增多的财政开销,一边又是严重锐减的财政收入,这样持续下去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财政枯竭。

  财政若是日趋枯竭,那开始的表象就是开不出军饷、发不出赈济,但由此引发的却是更为严重的饥荒、流贼、内乱、入寇……如此的周而复始之下,大明王朝便走进了一个凶险程度堪称万劫不复的死弯!
  而如果想要逃离这样一个凶险的死弯,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少运动,多调养,千万别去瞎折腾,静待灾变过去。可惜当时也没有人能知道这一切,其实就算是知道了也没有用,因为谁也无法得知灾变究竟还要肆虐多少年,这种技术放到现在都尚且没有,就何况当时了。
  此时,明朝就好比一个庞然大物因为有病(财政匮乏)而四肢无力、头昏眼花,以至于连一个个头比自己小很多的对手(后金)也解决不了,还被咬了几口,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关起门来睡一觉,养几天,等病好些了,操家伙再来接着干,这就是王在晋的策略。而孙阁老的办法却是带病接着干,即便因病应付不了对手,那也要拖着病体在野外候着,吹点儿寒风、受点儿冰雪,都无所谓……这哪里是治病救人的方略,完全是把人往死里整,整死拉倒。

  不过,袁县令的招更损,重病之下在野外受冻不让休息不说,还要求朝廷去干苦力,本着“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一路要把城堡不断的往前修下去,并企图将堡垒一直修到后金的老巢去,其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么折腾,恐怕即便是好人也会累趴下的,何况大明王朝如今还是个病人。
  明王朝作为一个重病在身的病人,再被孙、袁二位大能狠狠一番折腾之后,自然就不行了,并且到了连动弹都困难的地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金才得以三番五次的入关袭扰,而大明王朝则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任凭宰割,这都是因为彻底累趴下了的结果。
  日期:2012-04-19 18:05:21
  连载17:孙老师缔造的尾大不掉(二)
  从这个角度来看,后金之所以能入关夺取天下,其实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孙老师、袁县令二人的疲明之策,所以对于他们二位,清朝应该是心存感激之情的,就是不知道在清修的《明史》里,孙、袁二位大能被钦定塑造为“光辉形象”是否跟这个有关系。反正乾隆对老袁的态度不像是祖上有仇,反倒象是再生父母、救命恩人一般。而孙老师就更为特殊了,整个《明史》里就他一个人的传是单立的,一家子人住的是独栋别墅,而其他人再牛,都只能住筒子楼般的集体宿舍。

  当年明月对此有颇有感慨,他说:
  “在长达二百二十卷、记载近千人事迹的明史传记中,无数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别人挤成一团。
  而在这个人的传记里,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孙。
  ……
  这个人是孙承宗。
  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

  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点评:
  孙阁老这位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统帅,一出手就让朝廷揭不开锅,让辽东战事终成尾大不掉的祸患,确实堪称明末最“尾大”的战略家,而他老人家留下的这个尾大不掉之患也确实害人不浅。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是一场长达70年的灾变,这对于一个靠农业税收来维系的帝国而言,其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不过,明朝的底子还是相当厚实的,所以才能从灾变开始的1580年一直挣扎到了1644年,前后一共64年时间,差那么一点点就扛过去了。从1650年起灾变就逐步结束,之后整个民生又逐渐恢复正常,这一恢复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一段灾变之后的自然恢复过程(可见某朝实在乏善可陈)。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当初的八里铺重城之争。回到原点,我们会有趣地发现,倘若当时奉行了王在晋的策略,筑八里铺重城,暂守山海关,而并不急于到关外去扩军备战,大搞铺张浪费,几年下来,少说可节省几千万两银子,如果有了这笔“横财”,那明朝或许能在1644年之后再坚持几年,说不定还能挺到1650年……若真是如此,那历史或许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