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7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明朝时期的“武将”分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官职,总兵全称是“镇守总兵官”,就是一个军镇的“镇守”,名义上可以统领整个军镇,但由于当时是“文臣领军”,所以“巡抚”才是整个军镇中最管事儿的;若没有巡抚的地方,那一定会有兵备道员,这个文职的地位一般也比“总兵”要高。
  明朝的“文臣领军”这一特色,在《大明会典》中被概括为“督、抚、兵备”体制,即总督管巡抚、巡抚管兵备,所以在明实录中经常可以看到“督、抚、道、镇”这个说法。所谓“道”就是“兵备道员”,所谓“镇”即是“总兵镇守官”,在这个排序中也印证了“总兵”的地位确实应在“督、抚、道”之后。
  不过,这样的体制在孙老师广泛提拔干部之后就有些乱套了。因为孙阁老在辽东镇当中搞出了一个可以不受“巡抚”节制的总兵,并且还配发了“尚方宝剑”,这不存心给人添堵吗?

  因为孙大人这一番奇怪的安排,因此在斗大一座关城内,分别出现了三位能管辖全辽东的人物!这些人里面,孙大人自然不用说了,算是管整个辽东军务的;不过关城内此时还有巡抚大人一位、辽帅级的总兵一位,而这两位还互不统属。
  这种建制是非常奇怪的,孙阁老总理整个辽东的军务,辽东巡抚也是统管整个辽东军务,大总兵还是管辖整个辽东军务……有这么多的领导,下面要禀报个事情,光是三进三出的繁文缛节就够呛了,而巡抚和总兵又互不统属,倘若顶个牛、掐个架的那耽误事情可就多了。
  此外,孙老师还大力提拔一批基层干部,因而一大票协守副将皆被提拔为镇将(总兵),副将以下的层层跃迁也有不少,于是一时间呈现出了众人皆大欢喜的局面(个个升官发财),而孙阁老也跟大家打成了一片,只是俸禄开销却陡然增加了不少(难怪辽东要那么多饷)。
  除提拔干部之外,孙阁老到辽东之后,还有一个坚决的举措,就是驱赶前来设帐、充当“肉边墙”的漠南蒙古诸部。这一点是最可气的,人家好端端地跑来当隔离垫,您老用不用的是其次,直接撵人家走就过分了(伤自尊了)。孙老师以这样的态度待见人家,蒙古部落自然心怀不满,因此后来他们中的许多都投了后金,并被后金善加利用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孙大人的这些“大手笔”若真是专门为出击作战而准备,其中有一些还尚可以理解。比如封点官职,涨几级工资的,权当是临上前线了,好歹让大家高兴一下;又比如把蒙古部落这层隔离垫给去掉了,貌似是为了重拳出击之际避免伤及无辜。
  不过,其中有一样却是让人怎么都难以理解的,这便是大兴土木,修防御工事!若以正常人的思维来看,既然一切都是为战而备,那就应该是以大举进攻为中心,所以只要兵将齐备、粮草充足,就无大碍了。而诸如边墙、城池、台堡这些防御性工事,修与不修的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孙阁老的“兵法谋略”却有所不同,他老人家不但大力扩军备战,同时还要大修特修城池、台堡!

  当然,如果孙老师是钱太多了,吃饱了撑的,那权当您老是在炫富,可是依据他老人家的自述,当时大肆耗费银子去“摆阔”却是在拮据的情况之下。
  拿孙阁老自己的话来说,当时的情形是“臣与各將吏拮据四年……”这显然有点儿哭穷的意思,但他老人家在“拮据”之下,一出手却是“四十七城堡”,外加十四万人马,难怪每年要消耗几百万了(不穷也得穷了)。
  日期:2012-04-18 20:56:37
  连载10:出手阔绰的CEO(二)
  要说孙老师这可真算得上是进攻、防御两手都抓起来了,而且两手都很硬啊。同志倒是位好同志,可就是不知道是谁的同志?
  此时,朝廷正是财政困难的时期,在这三空四尽之际,朝廷张罗些银子发到辽东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您孙老师却瞎折腾!既准备了用于大举进攻的兵力(十四万人马),却又要修筑纵深达200里的超级防御工事“关宁防线”,这是为什么呢?这不多此一举吗?

  再说,闻名世界的马奇诺防线,纵深最宽也就十几公里,可孙老师的防线纵深却达到200里,这么厚的纵深又要密布上数百座城池、台、堡,那得拿多少银子才能填满啊?您老就不怕把朝廷给吃垮了吗?真要是吃垮了,那您孙大人可就是后金的同志了!
  孙阁老对此的回答是,进攻是肯定的,但这些城池台堡的修建,却并非是单纯为了防守,它们真正的功效……还是为了进攻(!?),理由是这样的……因为进攻需要兵力,所以就必须扩军,而扩军又必须有粮食,所以就得大力屯种,而屯种区域需要保护,于是就要有200里纵深的防御工事,否则连麦苗都保不住……而如果保住了麦苗,将来就会有收成,如此一来既能贴补了辽东军需,又可以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实在堪称一举两得啊!

  孙阁老的话虽然说起来好听,理由也相当的不错,但可惜的是孙老师屯种所得太少了,每年也就十八万两,若拿来干个什么事情,基本上是连塞牙缝都嫌不够!
  此外,倘若只是收入少一些(哪怕就只有一点稀饭钱,比如18万两/年),那熬上多少年都是没问题的,但每年陡增200万支出(实际更多),而所换来的收入却只有18万那就麻烦大了!
  那为什么有200万或者更多的支出呢?这便是增兵所花销的军饷,以及大兴土木的费用。
  就军饷方面而言,王经略手下只有五六万人,到孙老师那里就变成了十万,这十万士卒每年吃喝拉撒花销是400万两,跟王大人在任时相比,几乎陡增了一倍,后来又增兵到十四万,军饷至少又要增加40%。
  不过,孙大人很有意思,他老人家将每年增加的18万两算作收入,但却绝口不提每年增加200万两开销。孙老师的理论是只管收入,而收入和支出中间的缺额(俗称亏损)就基本不管。所以,最后成了他老人家只负责描绘宏伟蓝图、做许多篇大文章,而最终背负巨大亏空的却是朝廷。
  朝廷的财政早就穷得叮当响了,钱肯定是拨不出来的,故而就只得靠加派“辽饷”了,而加派、加派再加派其实依然不够,因为有的地方存在减免或留用,这些缺额最终还是得靠天启这位董事长自己来掏腰包,用他自己的私房钱来填孙老师的亏损。

  皇帝的私房钱叫做“帑金”,孙阁老是皇帝的老师,所以从来不客气,左一个几十万两,右一个十几万两,拿得是理直气壮、心安理得。然而,孙老师在辽东的花销还不仅仅是这些,因为大修城池台堡也是要花银子的,而且花得还不少。
  之前,王经略都把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了,可93万两也就能修三十七里城墙,按照这个标准来换算,老孙头扛着锄头屯种4年,每年都还风调雨顺,也就能得72万两,只能勉强修二十多里。
  而据阎会长考证,宁远内城、外城加起来约有十五里长,前屯与宁远相当,若仅减去前屯、宁远这两城(共计三十多里),老孙头的那点儿收成能修的城墙(二十多里)就只有负数了。
  当然,肯定有人说这样比不公平,王在晋是拨款,一共93万两,能修37里城墙,凭什么孙老师修四十七城堡就不能拨款呢?那我们也可以拨给孙老师93万两,外加72万来算一笔帐。
  其实这帐根本不用仔细算,宁远一城耗资近百万,前屯和它相当,修出来恐怕要接近200万,拨93万外加屯种所得72万,能把宁、前这两座城修完就不错了,而剩下的四十五座城堡那是想都别想了。不过,孙老师大修特修的东西,还不仅仅是四十几座城堡,他老人家在修城堡的同时,还顺便修了数百座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