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6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除此以外,孙承宗还对王在晋本人提出了一些“期许”。这些所谓的“期许”也都是主观上貌似肯定,但客观上却是全然否定,意思很明白,就是在说你王在晋就是一缺乏沉雄博大之才,并裹足于十六里之内,且不敢进兵的保守派,于是便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

  至此,孙大人图穷匕,而王经略这只青蛙夜被煮得差不多了。于是,孙承宗接着笔锋一转,又上疏,算是发起了总攻,直接对王在晋下了最后评价——“沉雄博大之未能”!
  孙老师给出这样的评价,与他先前发的那些招儿是完全契合的,明确了他对王同学的最终态度。
  事已至此也就再无悬念了,就在孙大人离开山海关回京以后不久(一个多月)王经略就下课了,被打发到南京兵部去当尚书,算是内退了。
  此时,孙阁老总算是争回来了些颜面,可谓志得意满,终于可以出地缝了,不过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日期:2012-04-18 20:54:17

  连载8:孙阁老大意而凌然去辽东
  明末,天启二年。
  京城里一次“会推”即将开始,议题是到底选谁去辽东主持大局。
  起因很简单,朝廷既然已经决定送王在晋去南京养老,那就必须再选一个人去替代他。
  而将王大人运作下台的是孙阁老,因此在“会推”之前皇帝陛下特意去征求了孙大人的意见。孙老师就如同介绍自己的学生那样,把参与“会推”的人挨个的点评了一番。
  头一个阎鸣泰只得分六七分(沉雄博大未满八分),肯定是不合格,另外两位李三才和王之臣还算勉强过关,被孙老师给予了可备经略之选的评价。
  在天启征求了孙老师的意见之后“会推”便开始了。名单上一共有四位,分别是阎鸣泰、李三才、王之寀、王之臣。不过,“会推”的结果却是阎鸣泰当选,这一下孙阁老可就老不高兴了,心说我才给他打了六七分,你们怎么能让他上位呢?!
  可……可这是会推的结果,毕竟规制所在啊,总不能您孙老师说不算就不算,说重来就重来吧?

  就在大家都以为会推的结果将成为既定事实之际,孙大人却发话了,曰既然不能重来,那么就我来!
  孙阁老此言一出,顿时语惊四座,而在大家还没有缓过神来之际,皇帝却已经欣然同意了,于是孙大人便去了辽东,一去就是四年。
  在孙老师这次大意凛然的壮举中(确实是太大意了),最郁闷的要算阎鸣泰了。本来他是经过“议会 推 选”而成为了前线总司令(议后、会推、选出,官拜“辽东经略”),可是代理国防部长——暂掌兵部的孙大人,一句话就降级成了巡抚,到辽东去只能给孙老师当跟班不说,没过多久还被孙阁老一脚给踹了(撤职调离)。
  说实话,孙枢辅此次请命去辽东的“义举”,实在出人意料,因为先前曾有多人死活都不去,因此这个差事肯定不轻松,否则若是个轻松的肥缺,估计来自言路的骂帖会把孙老师给活埋了,但目前这个位置明显是个深坑,所以极少有人表示不满。不过清醒的人还是有的,当孙大人赶赴上任之时,至少就有三个。
  第一位就是王在晋,毕竟交过手、掐过架,大家知根知底;第二位便是不久前才从山海关视师回京的兵部尚书张鹤鸣,张大人算是个内行,这位仁兄在回京复命前还喊了一嗓子,表示力挺王经略;第三位则是内阁首辅叶向高,叶首辅道行比较深,早在孙大人提出要插手辽东之时他就想拦,可没拦住,随后辽东局势急转而下,直至他下台都没见过起色,所以后来他曾坦言,一提起这挡子事情,那可真是肠子都悔青了(叶公不能挽,悔之无及)。

  就整个事件的发展而言,客观来讲,孙大人是玩得有点过火了。
  他老人家入阁暂掌兵部后,申请去山海关巡阅倒也罢了;在关上跟王在晋一番掐架下来也应该知道自己的斤两了,回京后给人家王经略扣个“沉雄博大之未能”的帽子,把人撵走了就算了吧,自己还要去辽东前线接手,真是写了几篇奏章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纯属是自己把自己给忽悠进去的,还真以为自己兵法韬略要胜他人一筹似的。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孙阁老一把年纪,为了掐架而挺身入局,来蹚辽东这潭浑水也算不易(知道深浅的多半不会来),接下来孙老师栽了更大的跟头那是可想而知的。不过,个人的荣辱得失,其实不过是些虚名罢了,可孙大人此举的另外一个副作用却是将整个大明王朝拖入了一个死亡螺旋,这就非同寻常了!
  这个非同寻常的副作用来自孙阁老的守辽方略。孙老师的方略如果具体来讲可以说出很多内容,但也能总结为一条,那就是但凡王在晋推崇的,他老人家就反其道而行之。
  王经略的基本方略非常讲求实用,他先用八里铺重城将山海关变成雄关天险,暂不扩军、清汰弱卒、凭险稳守,裁撤多余的官员以节约用度,并以蓟镇原有中、东两协作为山海关的预备队,再联络、抚赏漠南蒙古诸部,使其甘愿在关外设帐,成为后金与明朝之间的缓冲垫(以图将来善加利用)。王经略如此安排的功效在于,能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来暂时稳住辽东的局面,这样的安排其实是给了朝廷财政喘息的机会,同时也为积蓄大举进攻的力量提供了可能,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后面另有专述。

  本着这样的原则,所以王在晋的用度预算非常紧凑、节俭。八里铺用银93万两(雄关天险永存后世),而王大人卸任之前,已经把漠南蒙古诸部调集过来用了几个月了,可抚赏的银子才花了1万多两,这不过是山海关几万军队三四天的花销。其余的开销非但没有增加,反而还在原来的预算中有所节减(也算够抠门的)。
  日期:2012-04-18 20:55:25
  连载9:出手阔绰的CEO(一)
  大家可别笑话王经略抠门,俗话说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王大人早在担任“总理户、兵、工三部侍郎”的时候,就深切地感受到辽东用度的可怕!当时辽东用度非常夸张,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好似纵有金山、银山的也都难以填补上,可把王同学给整怕了。
  王大人当时身在其位,感受是非常真切的,同时也慢慢琢磨出了门道,这段经历让他很深刻地认识到,大明王朝在财政上的窘迫才是真正关乎国家存亡的大问题,它对国家的危害远胜于边患与内乱!因此,王大人上任辽东经略以后,便立志要减少辽东用度,使之不至于成为危害国家的“尾大不掉之患”。

  可孙老师到了辽东则大反王在晋的策略。他老人家一来就提倡一切都要为战而备,所以自然就不用考虑固守山海关了。于是八里铺重城停工下马,最节省银子又能稳住局面的方案就这么彻底废掉了。
  而为了历练士气、改善精神面貌(提缀道将之精神)孙老师提出要到200里外的宁远去修一道边墙,不过孙老师半道又反悔了,结果是让天启、崇祯两位皇帝都没能熬到此墙的奠基就挂了(方案一直未能得以实施),这不浪费表情吗?期间,孙阁老还一度大力扩军备战,致使军队由五万多增加到十四万;并造办了大量的军械、甲仗,于是银子又花海了去。

  王经略当初为了省银子,大刀阔斧地对官僚机构进行裁员。王大人认为养一个官儿的银子省下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拿来发军饷够养N多个士卒了;而孙阁老却广泛提拔干部、增设衙署。
  其实,为了提高士气,提拔一些干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孙大人玩得太过火了,因为他几乎把辽东镇的武将来了个普生一级之后,还整出了一个体制外的武将职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