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汉朝都是土匪流氓》
第53节

作者: V罗杰V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04 11:00:17

  (续71)
  人心工程
  精神高丨潮丨总是短暂的,世上没有人单靠精神鸦片就能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并且还要活得滋润,就得来些实在的东西。
  南宫庆功宴后,刘邦手下一些没被封赏的臣子,心里相当不平衡。这帮人受口了头表彰倒也很喜悦,可仨锦旗改一被面,光环闪亮,不值什么。短促而虚无的快感过后,这帮臣子尤其是一些将军,开始蠢蠢欲动,相互撺掇,说再不给封赏,咱们就给刘邦一点颜色看。

  这日,刘邦和张良在南宫外散步,偶见一帮武士聚在一堆窃窃私语,那些人说至激动处,满脸飞眉毛。
  刘邦脑袋上冒出一个问号,问张良:这帮人嘀嘀咕咕在讲什么?
  他们在商量谋反的事儿。张良语出惊人。
  刘邦脑袋上冒出一连串的问号,又问张良:为何要谋反?这天下可是刚平定啊!
  张良道:天下是平定了,可人心却尚未定。譬如分封,被封地受爵的人,都是您的亲信;他们得到了土地和官爵,固然高兴;而没得到的,就觉得不公。还有些人曾经得罪过您的,又怕遭到暗算。因而他们想先下手为强,早谋反早超生。
  刘邦一听就急了,刚建国就内乱,这也太操蛋了。以前听有识之士说过,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治天下更是难上加难。当时也没往心里去,现在想起,果真如此。
  张良微微笑道:陛下别急,我有一计,可安众将之心。
  有何良策?快讲快讲。刘邦迫不及待。
  张良不紧不慢地反问:那我先请教陛下一个问题,您平素最记恨的,恨不得杀了他的人是谁?
  我记恨的人不用杀,他已经死了。刘邦说,就是项羽。

  我没说敌人,我的意思是说咱们内部的人。张良解释道。
  刘邦思忖片刻,咬牙切齿道:我最恨之人,当然是雍齿,此人曾抄我后路,后又立了些战功,牛得很,在我面前没大没小的,要不是当时正是用人之际,我早就把他杀了。如今天下已定,子房提醒得好,我这就宰了他。
  不可不可。张良连连摆手,陛下非但不能杀之,还应将此人封侯。
  封侯?一剑封喉还差不多!刘邦不知张良何意。
  张良接着道:陛下若封赏了雍齿,那些立了战功又怕陛下为难他们的人,一看您连雍齿都封了,还能有什么顾虑呢,没顾虑自然也就没了造反的心。
  从内心来讲,封赏雍齿,刘邦极不情愿的。但为了笼络人心,还真没有比雍齿更佳的人选。
  得了,封就封吧。老子不是给他奖赏,而是拿他当个棋子。刘邦自我安慰。
  事实就是如此,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心甘情愿做的,为了大局,我们不得不委曲求全。即便是当了皇帝,也不能完全随心所欲。
  刘邦采纳了张良之计后,大摆筵席,封雍齿为什邡侯,同时又加快速度封赏了另外一些将领。那些动了谋反念头的将军,得了封赏,立刻转怒为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但是,安定人心是一项大工程,这才刚刚是个开始。
  尽管刘邦当了皇帝,与臣僚有了君臣的名分。却没有君臣之间的礼仪。

  尤其那些长年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他们并不觉得刘邦有多么神圣。在他们眼里,他依然是个老流氓。这就好比明星身边的人,并不觉得明星有多么神秘,多么与众不同。正应了古希腊寓言家伊索的话:熟悉会滋长轻视。
  人与人之间,一旦轻视,孔子那套君臣长幼之礼就连个屁都不是了。刘邦手下的一些有功老臣便是如此,他们在殿上争功,喝醉了相互谩骂,甚至大打出手,更有甚者还动了兵器,一剑砍在廊柱上。
  这哪儿像朝廷,俨然一个流氓集中营。
  刘邦很头痛,他既不能杀鸡儆猴,又不能听之任之。好在有一个人,为他解决了这个难堪的问题。此人便是叔孙通。
  提起此人,人们一定会想起当年的秦二世胡亥。
  当年,各地动乱,胡亥召集儒生们开会。别的儒生都讲真话,唯独叔孙通只吹捧不进谏言。儒生们都以为,叔孙通从此就会平步青云,没想到不久后,他就消失了。
  叔孙通是个清醒的人,他知道秦王朝廷已是朝不保夕,于是对胡亥吹捧一番后,便悄然离开了。他先是跑到自己的老家鲁国。

  不久,鲁国被项梁占领,他便投靠了项梁。项梁死后,他又投靠了楚怀王。
  而后,楚怀王又被项羽迁徙到了湖南,叔孙通眼看跟着楚怀王没出路,索性又投靠了项羽。
  可他没想到,项羽的老窝彭城最终又被刘邦占了。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指不定会在哪翻车。
  叔孙通走投无路,只好又投靠了刘邦。
  叔孙通心里很清楚,刘邦特别讨厌儒生,而自己却是一个资深的儒生。

  于是,他拜见刘邦的时候,不穿儒服,也不戴儒冠,只穿了一身楚制的短衣。他心里有数,儒生装对刘邦而言,是一种制服诱惑,他会摘下儒冠当尿盆,以宣泄情绪。
  见了面,两人一交谈,叔孙通并不像别的儒生一般装模作样,他说话实在,一个钉子一个眼,不玩虚的。
  刘邦十分喜爱叔孙通的言谈和短打扮,在他看来,读书人若是读死书,迟早会把脑袋读成了一团浆糊,他们都应当像叔孙通这般善于变通。
  从某种角度来说,刘邦穿越至今时来统管教育,或许将是一大幸事。
  不久,叔孙通上任,当起了皇家宫廷礼仪师,对文武百官进行系统的礼仪培训。
  培训活动从黎明时分便开始了,文武百官以及各路诸侯齐聚殿外。
  “趋”——宫中的传达官朗声一呼,众人分东西两列排好,东列为武将,功臣、列侯;西列为丞相等文官。
  庭中,数百名执戟郎从殿门至主殿分队排列,旗帜鲜明。

  刘邦入殿,礼官引导诸侯群臣等官员,依次朝贺。
  朝礼毕,宴会开场,群臣入座,跪拜刘邦,且不得与刘邦平视。而后,按尊卑次序,依次向刘邦敬酒。敬完酒,群臣落座,却不能痛快豪饮,按规定,每人饮酒不得超过九杯。
  刘邦麾下的老臣,大多是一些狂放的酒徒,对于他们来说,九杯酒相当于漱口,味儿还没尝出来呢,就不许喝了,这实在叫人有些憋屈。
  叔孙通可不管这些,他恨不得在群臣的酒杯上刻一排字:饮酒有害健康,浅尝即止!
  整套礼仪,庄严肃穆,不苟言笑,十分正经。
  追随刘邦多年的一班兄弟,终于明白,他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和刘邦没大没小了,他和他们之间,是君上与臣下的关系,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老板当有老板之气派,对员工应恩威并施。
  恩时甩一个笑容,以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甚至跟手下的员工嘘寒问暖,拉些家常;威时板起脸作心事重重状、焦虑状、深沉状、思索状,仿佛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
  唯如此,老板方显老板之尊严。
  刘邦便是这样找到了尊严,他终于感觉自己不同凡响。回想当年,他头戴一顶“亭长冠”招摇过市,就是为了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而今,那破冠自然是不用戴了,戴也是闲暇时的嬉戏。
  不靠外表装扮粉饰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这感觉让刘邦无比受用,当皇帝的滋味,不尝不知道,一尝真美妙。
  欣喜之余,刘邦赏给了叔孙通黄金五百斤,封为太常,即国家典礼总署署长。
  叔孙通领了赏,又请求道:“我有一班弟子,制定朝仪他们的也有一分功劳。”
  刘邦心说,我懂,老儒生手下还有一帮小儒生,过去我厌恶儒生,而今想来,厌恶之人也有用处。既然用了,就得付费。于是乎,刘邦把叔孙通的弟子都封为郎官。

  叔孙通也很仗义,将所的得金子都分给众弟子。一帮儒生欢天喜地,直呼叔孙通为圣人。
  儒生们欢喜,猛将们抑郁。四海既定,国家新立,本该天下狂士俱欢颜,可是,叔孙通打造的一套宫廷礼仪,愣是把狂士束缚成了乖巧的小媳妇儿。
  此套礼仪,乍一看仿佛表面文章,殊不知这表面文章的背后,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朝廷之上,没有兄弟,只有君臣,以前那个流氓大哥已经不复存在了,他已经贵为天子,九五至尊。彼此间过去那种无拘无束、嬉笑打闹只是一份淡而又淡的回忆。或者说,是内心的一个谣言。
  可是,吹捧、封赏、规范礼仪只能换来暂时的平静。对于一个新建的王朝来说,穷,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因为穷,人心便始终无法安稳。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