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辅》
第35节

作者: 金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派高小壮去一问才知道,巧得很,张家虽然在京师周边也没有什么田地,但却有几个不大不小的山间庄园,都是以供张氏家族中头面人物们闲暇休憩为目的建造的,地处幽静之所,而交通偏偏还算便捷。
  高务实一听大喜,豁出脸去,亲自上门打算死乞白赖地跟自家大舅说要买下一座来,至于买地之资,就从自己接下去的例钱里头一个月一个月的扣。
  也不知道是不是京郊这种不带多少田地的纯庄园不太值钱,张四维根本没问多话,就说了这几处庄园的位置,让高务实自己选上一处。

  高务实认真听了听,果断选择了后世门头沟附近的一处庄园。
  张四维听了居然颇为欣慰:因为那处庄园是张家这几处庄园里头离京城最远的一座,占地虽然大,但因为远离京城,所以既安静又便宜。当然以张家之巨富,张四维并不会因为送给外甥一处庄园而心疼,他欣慰主要还是因为那庄园僻静——他以为高务实是要找一处安静的庄园安心读书,虽然心里略微觉得那地方离京城远了点,但他认为安静这一条对于读书而言优势很明显,因此没有多想,当场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门头沟那一块,在后世来说当然离京城不算远,但大明时期的京城虽然很有可能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可即便如此,又哪有改革开放那么多年后的天朝首都那般巨大?此时的门头沟地区放在“京郊”这个区块里头都已经是很偏僻的位置了,妥妥的远郊,因此那座庄园占地倒是相对可观。
  高务实是被高拱带来京师放在身边亲自调教的,自然不能随意跑去门头沟这么远的“荒郊野外”去浪,因此只能派高小壮和马夫高陌两人前去实地考察。这两人去了足足两天,回来报告高务实说那处庄园根本不是什么占地可观,而是占地巨大——当然也只是他们觉得巨大——他们的原话是:“除了占地百余亩的庄园本身之外,舅老爷还把庄园附带的大片山林一并送给大少爷您了”。
  难怪人说中国南方园林讲究精致而北方庄园讲究气派,这庄园的面积不仅相当于两个苏州拙政园的大小,还干脆附带了一大片山林,能不气派吗?
  不过这却正合高务实之意——选择门头沟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就是因为后世门头沟乃是著名的煤矿产地么?

  煤矿这东西眼下并不值钱,但高务实要来可是将来有大用的,虽然目前这庄园附近的地面有没有煤矿还不清楚,但此处将来必然会成为他高某人的一个产业基点,有这个地方在手,就算没有煤矿,日后也可以想办法去买产煤地——左右门头沟附近多山少田,勋贵势力插手得不多,正是那种有用却不显眼的好去处。
  根据高小壮的形容,那座庄园秉承着北方庄园一贯的风格,大气豪迈,虽然也有两处池塘,但整体风格还是比较质朴,尤其是不知为何,庄园里头修了足足三排库房,每间库房都不算小,一共得有二十几间。
  这是个好消息,意味着香皂“工厂”的生产车间和仓储保管室基本上算是不用另外花钱去盖了,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高务实而言具有少花钱多办事的重要意义。
  厂址这就算定了下来,但显然不算完,因为工人的问题还没有着落,运输的问题也没有解决,而这两个问题哪一个都不好办。
  高务实认为,香皂厂的工人至少得分成两类,一类是需要接触到一定香皂制造工艺的,一类是只需要卖点力气的。单说卖力气的那一类倒是应该不难办,就在周边地区招工就完事了,大明又不缺愿意做工卖力气的人。真正难的,还是那些需要接触到一定香皂制造工艺甚至配方的技术工人从哪来。

  这个问题比较麻烦,虽然高务实肯定会采取切分工艺原则,把制造工艺分成若干份,比如称量的称量,调香的调香,水溶的水溶,封模的封模,分拣的分拣,观察皂化的观察皂化等等……但麻烦就麻烦在,本身香皂制作流程就不麻烦,这其中负责某些流程的人事实上很有可能看见两道工序,那对工艺保密而言就提出一定的挑战了。即便以最坏的情况来考虑,也只需要每个工序线上收买一个人,香皂的制造工艺就算被窃了。

  从新郑高家自家调来一批家奴、家丁、家生子之类当然是可以考虑的办法,但高家毕竟只是官宦世家,又不是张家那样的巨富豪强,人手虽然是有一些,但终归也还是有限,即便这次香皂厂可以依靠高家家奴顶过去,将来再有其他产业不也一样要抓瞎?所以这事儿,高务实觉得还是要想出个长远一点的办法才算妥当。
  其实有个办法可以解决用工问题,那就是签合同雇佣专业工人。当然这里的“专业”二字跟他穿越前有所区别,眼下这时代乃是大明,不是后世现代教育体系下的社会,很多人的“第一职业”,无论有地没地,都应该算是农民,但光做农民有时候并不能养活一家人,因此很多人还会去学一门手艺,有学木匠的,有学烧砖窑的,有学篾匠的,有学泥瓦匠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手艺人在多数时候只是把自己这门手艺当做第二职业,在种田的农闲时间才会去做,这就导致了用工很难长期不断——人家农忙时候就走了。一般这种称之为短工,而真正在用工之中,短工这个群体却是最多的。
  对于习惯了后世工业体系下各类企业的高务实而言,这种模式他很不喜欢。因为你一个:“企业”,如果一到农忙时节就没有工人了,那不就得停产?停产的损失算在谁头上啊?还有,这次农忙一批短工回家干活了,下次农闲的时候,企业招聘来的短工是不是还是之前那批人?万一不是,他们这些新来的短工还要花一定的时间了解企业的生产生活制度不说,没准还要先给他们培训工作技能……这都是严重损害工业效率的呀。

  所以在他看来,一个稳定的企业,最好是尽量减少这种短工,把短期雇佣变为长期雇佣,甚至干脆就让他们只干“工人”这个活儿。

  达到这个标准,才是他心目中的专业工人,生产效率才会提高。要还不然就算改成长期雇佣了,但你白天在这儿做工的同时还在担心自家菜园里的肥施得到不到位,那工作效率能上得去么?
  但这个问题就很不好解决了,后世不少企业有员工宿舍,但高务实现在根本不可能去建这个——这年头人家都是老大一家子人,你要是都安排住宿,一家人得多少平的宿舍才够住啊?要是只准住员工本人,那可真是全新体验,这年头有几个人肯放着老婆孩子不管来你这儿上班?
  当然如果按照后世一位名震天下的马先生的说法,理论上来讲,企业招人这个事情,只要钱给得到位,无论如何都是能招到人的。可现在问题就出在这儿:高务实眼下钱不够啊!
  想来想去,只能对现实妥协: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眼下第一批人还是只能外招一批打短工的,至于将来怎么变更制度,那都是有钱之后才能考虑的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