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好青年》
第11节

作者: 铁骨东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你还有个弟弟?”
  杨信拖长声音说道。
  “你以为我与阿爹风里来雨里去是为了何事?还不是多赚点钱能让我弟弟考中秀才?别跟别人说,我弟弟寄养在舅舅家,对外人就说是我舅舅的儿子,做我们这一行说不定哪天就出事,连累他就完了。我们家就指望他,他如今已经是童生,而且过了府试,再考就可以考秀才了,要是他能拜在方老先生门下就好了。”

  黄英怅惘地说。
  “那个,秀才难道不是可以花钱买的?”
  杨信疑惑地说道。
  “胡说,秀才岂有买的,买的是监生,几百两银子呢,更何况买了也只是个例监,除非继续不断地花银子,否则是做不了官的,得几千两银子花出去才能得个很小的官。有权有势人家买个监生,以后有人提携能升官,有钱人家不断花银子买也能,咱们普通人家倾家荡产买个监生有何用?还不如努力,说不定老天爷开恩,能考上个功名,哪怕只是个秀才,以后也能不用交赋税,就是坐在船上过钞关都能让我们的船不用交一文钱。”

  黄英无限憧憬地说。
  “你这也是小小的脑袋,大大的梦想啊!”
  杨信感慨道。

  第九章 表哥表妹
  当然,这个年代考科举中状元乃是所有人的梦想……
  无论什么出身。
  无论农民商人乃至于武将亦或某些半黑半白的灰色家伙,不想当状元的走私商不是好良民,秀才这个名字是很神圣的,像杨信这样张嘴闭嘴买秀才的简直粗鄙不堪。
  但秀才真可以买。
  虽然制度上的确不行,花钱是捐不到秀才这个功名的,花钱捐的只能是监生,还是最不受待见的例监,还得看机会才行,必须是在国家需要救灾或者朝廷有严重困难时候,才能开民间俊秀捐监生的口子。这种例监不同于正统的举人入国子监,贡生入国子监或者靠祖荫入国子监,可以说是最低等,就是正途的秀才都可以鄙视之。只是避开了县府院三级考试获得秀才的这条独木桥,可以直接参加乡试而已,但乡试考不上依旧没什么卵用。理论上监生的确可以做官,但实际操作难度极大,毕竟有一堆进士等着分配,进士以下还有更多的举人在等着。

  例监就更不可能了。
  他们前面还有举监这种身兼举人和监生双重身份的,还有荫监这种上头有人的,还有贡监这种地方才子。
  例监?

  用明朝一个例监的哀叹,花了几千两银子结果什么都没得,回家就连老婆都没法面对啊!
  这一点大明朝就不如咱大清。
  咱大清从功名到官职,统统都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没有什么不可以捐,也就是秀才不值钱,这还保留着个裤衩。其他只要有银子,从监生开始一路向上,李卫这种封疆大吏就是榜样,最后硬生生靠着卖官挺过了白莲教,挺过了太平军,撑住了列强的割肉吸血。如果崇祯能把脸皮拉下来,在明末大肆卖官,然后再允许各地士绅办团练,说不定他真就不用上煤山。
  李自成?
  李自成能比得了洪天王?
  不过即便在这方面始终榆木疙瘩一样的大明朝,也一样有的是办法可以获得秀才,买的确不能买,但送礼就可以了,给省学政砸五百两,就没有过不去的院试。
  买个例监也就才三百两。
  不过很显然黄英家是拿不出五百两银子的,以她爹的头脑,若能靠送礼让自己儿子考上秀才,是肯定不会吝惜这笔钱的。既然没这么做就只能是没钱,毕竟送礼也得有门路,而作为一个平头百姓,这个门路同样也需要一笔巨款。方从哲他哥哥真是为了教书育人?开玩笑,那就是个收钱的钱箱,拜在其门下,基本上去哪里考试也都带着光圈,既然这样大家当然纷纷捧着银子去拜师了。同样在他哥哥门下考出的举人进士,统统都带着方家党的烙印,方从哲以首辅不断提拔,朝中一个以其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就这样诞生。

  然后就算他不当首辅了,门生故吏依然可以保证方家的利益。
  这就是政客。
  这就是政治和世家垄断。
  “好了,别惆怅了,回头哪天我去找荷香小妹妹,然后让她家小姐把我剥皮抽筋,说不定伺候得心情舒畅了,能给你弟弟一个拜师机会!”
  杨信拍着黄英肩膀说。

  后者瞪了他一眼……
  “你刚才摸她哪里了?”
  紧接着她寒眉一竖带着杀气问道。
  “呃?!”
  第二天上午。
  凉水河口以南。

  “老都管!”
  杨信热情地向着老管家挥手致意。
  后者一脸震惊地看着他,很显然杨信突然出现,尤其是还是以这种仿佛换了具身体般的方式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还是让他有点茫然。
  “黄家姐姐!”

  紧接着汪小姐冒出来。
  黄英向她挥手。
  这时候运河已经重新换成了强劲的东南风,那些纤夫都已经被打发回去,而且运河岸边的纤道上,也看不到别的纤夫,所有漕船和民船都在竞赛般向前,冲向这趟漫长航运的终点站。也就几百米宽的河道上千帆争流,而且不是形容词的千帆,在杨信视野可及范围内,全都是大大小小的帆船,拥挤着绵延在运河,说一千艘真不夸张。这些越过他而上的帆船驶过他身后的凉水河口,绝大多数民船直接停靠西岸码头,客船进入萧太后河,而官船继续向前越过萧太后河口拥挤在岸边的码头,卸下沉重的货物由苦力搬运至西边的城池……

  张家湾城。
  一座周长六里,甚至超过大多数县城的城池。
  绝大多数争不到码头的漕船,不得不继续向上,在上游还有另外两处码头,张家湾上中下三个码头群,而越过张家湾这片区域向通州还有更多的码头。大运河上数以万计的漕船,不计其数的民船,每年运来至少四百万石粮食,还有从木材到丝绸,从茶叶到瓷器,几乎可以说所有能运来的货物。经济南重北轻,而帝国都城却在北方,结果就是这座城市几乎一切都依赖这条绵延数千里的运河,它最大限度平衡南北经济,维持帝国对北方的统治。

  这是整个帝国的大动脉。
  而为了确保在每年仅仅九个月的通航期里,所有的运输都畅通,从这里向北直到通州北全是大大小小的码头。
  但民船和官运的杂货绝大多数在张家湾。
  因为上游河道明显收窄,下游这一段有凉水河和萧太后河的汇入河面加宽。

  张家湾是这个时代,甚至一直到清朝中期,大运河北端最重要民船码头,是嘉庆年间北运河因洪水改道斜向东摆,最终形成现代北运河,使航道远离了张家湾城,才使得北边通州变成最重要码头。
  但这时候运河依旧紧靠张家湾城东而过。
  对民间商旅来说,这才是运河旅程的终点。
  汪家的这艘船不会继续北上了。
  “这位兄弟面生啊!”

  老管家似笑非笑地说道。
  “我是她表哥!”
  杨信很坦然地指着黄英说道。
  “啊,表哥表妹!”

  老管家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