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传说》
第57节

作者: 北元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且话里话外,还讥诮柳淳的师门,除了孔孟之道,还有值得下功夫的学问吗?半部论语治天下,只要弄懂了圣人的微言大义,就能无往不利……
  听着方孝孺口若悬河,柳淳没有半点心里负担了,不坑死姓方的,他就把名字倒着写!

  “方公高论,让人茅塞顿开,我看所有事情,都按照方公的意思办就是了。至于安顿人员,所需铁器,我白羊口愿意捐出生铁一万斤!”
  方孝孺把眼睛瞪圆了,“一万斤?你小小的白羊口,怎么会有这么多生铁?”
  “我们郭氏之学,就包括冶金,晚生在白羊口已经搭建了高炉,炼铁绝非难事。据我所知,光是河北,就有六处官营冶铁所,另外还有十几家民间冶铁作坊。白羊口作为最年轻的一个,愿意献铁,助方公一臂之力!”
  方孝孺听完,捻着胡须,颇为自得道:“看起来郭氏之学,还有那么一二可取之处!”
  柳淳赶快走了,他生怕多留一会儿,就想打人了。
  这回屋子里就剩下方孝孺和李景隆两个。
  老方的心情大好,没想到事情这么容易!
  柳淳不但没有在方略上面跟他吵,还主动提供一万斤生铁,果然是仁者无敌,自己行正道,自然一帆风顺,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这一万斤生铁,可是很有用处!老夫盘算,有十万斤,就能够安置这些人了。一家发一个铁锅,一把锄头,一个铁锹也就够了。其余铲子、勺子等物,可以用木头的代替……”方孝孺拉拉杂杂,说了好半天,这才问李景隆,“曹国公,你怎么看?”
  李景隆打个哈欠,“我都听方先生的,就是这北平风沙太大,不是长居之地,还是尽快把事情办好,回应天吧!”
  顿了顿,李景隆又道:“柳淳不是说了,白羊口才刚刚开始炼铁,就能拿出一万斤,可见不是什么难事,方先生,尽快安排就是了。”
  方孝孺脸色涨红,狠狠一挥拳头,“好,马上下令所有官营和民间的作坊,每一处献铁一万斤,限十天之内交齐!”

  李景隆似乎还不高兴,五天才好呢!
  他急不可耐道:“我这就安排人马,让他们去取铁!”
  第54章 你听说过沈万三吗?
  “李景隆就是一头猪!”
  徐妙锦毫不客气批评,“他的存在,就是侮辱岐阳王!”
  “你就这么看他?”柳淳惊讶道。
  “不是……是我四哥这么说的。”
  徐妙锦的四哥就是徐达的四子叫徐增寿,这位在靖难之役当中,频频帮助朱棣,最后让朱允炆砍了脑袋,等朱棣登基之后,立刻追封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与国同寿,徐家一门二公,就跟徐增寿有莫大的关系。
  看起来这家伙的眼光还真是不错。
  “别说是十天,就算一个月,那些作坊也拿不出一万斤铁!”
  柳淳信心满满,他能拿得出足够的生铁,靠的是两样,一个是超大的高炉,二是充足的原料。那些作坊,想不计成本,快速赶工,他们也要弄到足够的原料才行,
  而且由于缺少空气预热和鼓风技术,炼铁周期远比白羊口来的长,无论如何,也别想成功!
  除非其他作坊能请到卢老爷,开个二十九杀的超级挂,不然就只有等死了!
  “他们拿不出来会怎么样?要不要高价卖给他们一些铁矿石?”徐妙锦试着建议道,她现在可是白羊口的总账房,领着老板的工钱,当然要给出点赚钱的点子了。

  柳淳哑然一笑,“抛售一些没问题,不过我觉得老方跟李景隆没那么傻。”
  徐妙锦不服气,“他们连生产钢铁的时间都闹不清楚,还不傻啊?”
  “哈哈哈!”
  柳淳大笑,“没准他们就是想那些作坊拿不出来呢!对了……你听过沈万三吗?”
  徐妙锦摇头,“我倒是听说一个叫万二的,听说陛下在应天查抄了豪强富户一百七十多家,唯独这个万二,提前溜了,躲了一条性命。前两年,我还见到他去庙里烧香还愿呢!”
  徐妙锦没听说过沈万三,半点也不奇怪。
  沈万三是地地道道的元朝人,生在元朝,死在元朝,或许连朱元璋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因为根据《吴江县志》记载,张士诚占据苏州的时候,沈万三已经死了,他的两个儿子,沈茂和沈旺,偷偷从江南运送粮米去元大都。
  据此来看,沈家的角色还不怎么光彩。
  《吴江县志》的作者莫旦跟沈家是儿女亲家,因此他的话非常可信。
  不过沈万三是死了,但家财还在,后人也在,据说他们在朱元璋攻打苏州的时候,和许多豪强,大力支持张士诚。
  结果张士诚战败,朱元璋严厉惩处了吴中的富户,许多人被迁居他处,家财尽数没收。
  不过似乎又有说法,讲沈万三的女婿,因为勾引有夫之妇,被人诬告,牵连到蓝玉的案子之中,最后丢了性命,沈家也因此彻底衰败。
  纵观整个故事,沈万三其人的确存在,他应该是在元朝中后期,依靠海外贸易起家,积累巨额财富,他也是死在了元朝,跟朱元璋没什么关系。
  而沈万三的后人,在风雨飘摇的乱世当中,几次押宝错误,损耗了大量家财,人丁也损失不少,最后彻底财去人空,跟大多数富豪之家的遭遇差不多……
  至于《明史》当中公然提到,沈万三出钱,修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引来朱元璋的嫉妒,发配云南,丢了性命,完全是无中生有了。

  不用别的,城墙屹立了好几百年,依旧还在,随便转转,就能知道,城墙砖石全都是特别烧制的,那么大的工程,需要征用数以百万计的民夫,靠着无偿劳动,才能建成。
  沈万三有多少钱?能修出三分之一的城墙来?
  即便他有钱,朱元璋放心让他修?
  朝廷的民夫,作坊,随便让他用?
  朝廷大臣都是摆设吗?
  京城的防御城墙,多重要的东西,堪称国之重器,百年工程!说沈万三修的,那就仿佛说某位首富捐钱造了京沪高铁线一样,谁信谁是傻子。
  当然了,沈万三的故事虽然是捏造的,但是在洪武朝,豪强富户过得很不好倒是真的。
  老朱动不动就抄家,动不动就迁居外地。

  而且还把向边疆运送军粮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扔给了商人。
  在老朱的眼里,他要照顾的“民”只是那些老实耕田,勤恳本分的庄稼人。
  至于商人富户,则是牛马牲畜,能用则用,不能用就杀了吃肉。
  很显然,老朱和后面的亡国之君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在亡国之君那里,“民”是豪强士绅,不与民争利,就是保护士绅的利益,至于普通百姓,却可以随便压榨鱼肉,二者做法南辕北辙,结果显而易见。
  所以,方孝孺和李景隆未必不知道商人拿不出来一万斤生铁,但他们不在乎……“我只听说过造反的农户,还没听说过商人会造反!商人奸猾狡诈,善于伪装哭穷。明明家里财富堆积如山,却装成一副穷酸的示人。我们只要狠狠压一压,让商人出钱出力,把纳哈出的部众安排好,也就能给圣人交代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