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宗子》
第43节

作者: 沙梨
收藏本书TXT下载

  唯独刘景神色如常,并不为此担忧,杜袭见状,心里很是奇怪,出言问道:“不知仲达有何看法?”
  刘景酒劲上涌,不免有些熏熏然,努力理清思路,开口说道:
  “去年关中大荒,谷价腾贵,一斛米值五十万钱,由此引发了‘人相食’这样的人间惨剧。而李、郭汜丝毫不顾百姓死活,侵夺了天子原本准备拿来赈灾的钱财。接着又因为军中欠俸缺粮,任由麾下羌胡、士卒掠夺民间。
  关中居民及洛阳强迁而来的百姓,总计不下百万口,为了不被活活饿死,纷纷逃往益州、荆州等地。以致今年以来,关中十室九空,田地荒芜,从而引发了更大的灾难。”
  似杜袭、刘、诸葛亮这样从北方逃难而来的人,不免联想到自己家乡的惨状,无不感同身受,心怀怜悯。
  刘景为自己斟满一杯酒,继续说道:“李、郭汜,边鄙一蠢夫耳,目光短浅,当年董卓被司徒王允、吕布所杀,二人手握重兵,居然想要解散大军,逃回凉州家乡,错非武威人贾诩从中作梗,诱使其等反攻长安,一个亭长就能将他们擒获杀死,由此可以看出二人皆是无谋少决之辈。
  如今关中荒废,李、郭汜连自己麾下的部曲都快维持不下去了,天子及百官宫人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若是这时有人从中为说客,二人未尝不会放天子东归。”
  听了刘景对关中局势的剖析,几人眼前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
  诸葛亮神情振奋道:“如果真能如仲达所言,天子有机会逃离长安,摆脱李、郭汜的控制,复兴汉室就不再只是一句空谈。”
  杜袭却不太乐观,摇了摇头道:“就怕事情不会这么顺利,李、郭汜就算再愚蠢,也应该知道天子的作用。”
  没有了天子这个大义名分,不管是凉州的韩遂、马腾,抑或关中的大姓、豪强、军将,甚至是贼寇、羌胡,谁还会将他们放在眼里?
  到时候李、郭汜别说立足关中,能不能在众多势力的围攻中活下来,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历史证明,李、郭汜就是这么的愚蠢。
  刘景饮下杯中之酒,长叹道:“天子回归洛阳易,复兴汉室难!诸位且看今日之关东诸侯,可有一个志在社稷、心存忠国的人吗?”

  刘景的话令室中诸人陷入沉默。
  刘景又道:“刘表乃汉室宗亲,海内名士,本是最适合辅佐天子的人,就算做不了周公,亦可效法齐桓公、晋文公,成就一番霸业。可观其入主荆州以来言行,便知其人有割据荆楚之心,而无抚平天下之志,此自守之贼也。”
  杜袭也曾评价刘表是一个“庸人”,但他更多的是痛恨对方明明拥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却因为一己私欲,不肯勤王长安、挽救国家,刘景不一样,他直接大骂对方是自守之贼。
  “袁绍虎踞河北,兵精粮足,然其人外宽内忌,好谋无决。当今天子乃是董卓所立,袁绍曾一度污蔑天子非灵帝子嗣,有意另立幽州牧刘虞刘伯安为帝,与董卓分庭抗礼。此事虽然最后不了了之,却闹得天下皆知,天子若东归,其必定视而不见。”
  “袁术倒是历来尊奉天子,但其人天性骄奢,志大才疏,《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鲜不及矣。’说的就是袁术这种人,占据淮南膏腴之地,只会让他更快遭致灭顶之灾。”
  刘景借着酒劲,口无遮拦,分别点评了刘表、袁绍、袁术三人,话语中多有贬斥之意。
  杜袭、桓彝、刘、诸葛亮听罢不禁面面相觑,久久无语。

  要知道刘表、袁绍、袁术可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享誉世间的人杰,当年董卓声称:“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孤耳。”
  如今关东诸侯,以此三人势力最盛,可听刘景话中意思,三人他是一个也看不上。
  刘景意犹未尽,继续说道:“扬州牧刘繇、益州牧刘璋,并无特殊才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方诸侯,实赖汉室宗亲、尊门之后,至于纷扰之时,据万里之士,非其等所长也。”
  “吕布、公孙瓒于两阵之间,所向无前,猛冠当世,然而终究是匹夫之雄,或能扬威一时,却注定难逃败亡。”
  “韩遂、马腾,雄踞西州,统挟羌胡之士,跋扈经年,朝廷不能制,不过此辈素无远略,只顾眼前苟且安乐,不足与论。”
  算上前面谈到的李、郭汜,刘景一口气点评了天下十一位诸侯,至于张扬、张鲁、公孙度之流,或实力弱小、或地处偏远,直接被他无视了。
  唯余曹、刘、孙没有点评,这也是他心里面最重视的人,曹操如今正在兖州与吕布激战正酣,刘备刚刚在徐州站稳脚跟,孙策此时效命于袁术,尚未自立。
  谁能想到,这三人,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魏、蜀、吴三国的创基人呢?
  杜袭心道仲达真是喝醉了,简直视天下英雄如无物。
  诸葛亮忽然开口问道:“仲达为何不提刘玄德和曹操?”
  这两人都和诸葛亮息息相关,前者如今顶替陶谦,在他的家乡徐州担任州牧,后者则是令他背井离乡的罪魁祸首。
  杜袭、桓彝、刘纷纷颔首,刘备、曹操怎么说也是一州之主,谈论天下诸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二人。
  “……”刘景举杯无言。
  刘景最终也没有点评曹操、刘备,不过缄口不言,反而说明了他的态度,要知道天下诸侯可是被他“骂”了一个遍,只有曹、刘二人“幸免于难”,显然他们在刘景心中和其他人不一样。
  诸葛亮几人都很好奇刘景心里的想法,可他既然不愿说,他们也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思,左右不过是刘景的一场酒后戏言,大家听了一笑置之,何必太过较真呢。
  这顿酒宴,喝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市井闭市才算结束。
  无论是刘景,抑或杜袭、桓彝、诸葛亮,他们都是属于拥有极强自制力的人,饮酒懂得适可而止,绝不会允许自己醉到失去理智。
  只有刘嗜酒如命,不知节制,所幸他酒品还算良好,不吵也不闹,伏于案上,呼呼大睡。等到众人行将离开之际,他睡醒过来,神志已经恢复清醒。

  因为杜袭、桓彝皆是乘坐牛车而来,刘景拜托前者将诸葛亮、刘送回家,而他本人则搭乘桓彝的车回吏舍。
  杜袭颔首,就算刘景不说他也会这么做。
  在酒肆前与杜袭、诸葛亮、刘三人道别,刘景登上桓彝的牛车,与他相对而坐。
  辘辘车声,徐徐前行,桓彝面容带着几分醉意,念及杜袭、刘、诸葛亮皆为北方来人,不由长吐一口酒气,和刘景感慨道:“仲达,北方才俊之士何其之多啊!”
  刘景微笑道:“北方固然多才俊之士,不过似大兄、刘文朗、诸葛孔明这样杰出的人,即使在自己的家乡,也是鹤立鸡群、远超同辈。他们之所以聚于长沙,是因为天下大乱,南迁避祸,这一点桓兄不能不知。”
  “仲达所言有道理。”桓彝点点头,认同了他的话,继而赞道:“所幸长沙虽多质少文,却出了仲达,不让北士专美。”
  刘景笑着摇了摇头:“说到长沙名士,自然是以功曹(桓阶)、五官(刘蟠)为魁首,其次桓兄,怎么也轮不到在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