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了小20年,当上跨国公司高管》
第43节

作者: 情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勇不知道老婆的心思,但他也觉得自己应该鼓励下,立刻转了口风:
  “那就去试试,考上了真是大好事!”
  刘芬支支吾吾的。
  夏晓兰又多解释两句:“县一中也不是想念就念的,过几天要去参加他们的一个考试。考得过才能插班,考不过明年肯定不能参加高考。”

  她考得过也要继续做生意的,夏晓兰不可能自己把一摊子事甩开,让舅舅负担母女俩的生活,还要负责供她念书。那要咋和县一中的人谈,看来不仅要考过350的专科线,分数高一点,县一中才会同意她的条件吧?
  夏晓兰说不一定能考上,刘芬反而急了:
  “肯定能的,这几天让妈去卖黄鳝,你在家看书!”
  要是真能上大学,不求和夏子毓一样考上京城的一本大学,就算是个大专,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夏晓兰也能吃皇粮,刘芬才真是不担心了!个体户赚的是不少,哪有吃皇粮体面稳定。

  夏晓兰摇摇头,“城里那边还没跑好,不急着这几天,我先翻翻这些书吧。”
  要是过几天没有通过县一中的插班考试,她专心复习几个月,等到明年预考前再参加一次。夏晓兰主意很正,刘芬说不过她,连刘勇都赶她快点去看书。
  陈庆办事仔细,给她借到的是高一到高三的全套教材,夏晓兰翻着那些教材,慢慢回忆起了一些和84年高考有关的记忆。她以为自己全忘了,或许是重生带来的附加效果,或许是“夏晓兰”的身体正处在很好的状态,竟真的让她想起了一些东西。
  夏晓兰虽然是1995年参加的高考,但她还真的听说过84年高考——明年高考的数学,是有史以来最难的地狱级试卷,多年后网络上都充斥着它的传说,据说84年的全国考生数学平均分只有二十多分,不少人走出考场时都头重脚轻,心中绝望嚎啕大哭,更有心理素质差的考生因此直接放弃了后面的科目。

  数学一科后,考场多了不少空位!
  84年的数学卷子,直接成了后世的奥数范本,但在80年代,考生们连“奥数”这个概念都不知道。
  夏晓兰心砰砰跳。
  她们那时候分析历年真题卷,84年数学卷是直接跳过的,因为老师认为价值不大,哪会再出现那么难的题。但夏晓兰却是做过那张卷子的,第一次得分特别低,她性格别扭不服输,不把试卷上的考点搞懂不肯罢休,那张卷子她反复做了几次,反倒是她95年高考那年的试题才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第一道选择题是数集,她甚至想起了具体的数字和答案。
  夏晓兰不知道对不对,仍然赶紧拿笔记在了本子上。
  “数集X={(2n+1) π,n是整数}与数集Y={(4k1) π,k是整数}之间的关系是……”
  还真能想起来?
  夏晓兰也觉得见了鬼。
  她也不要求想起多少,数学满分是120,她要能考90分以上,估计要吊打全国绝大部分考生。

  夏晓兰一直看到夜里十二点,把高一到高三的数学和语文两科根据章节梳理了一遍,语文要背诵的地方她忘得差不多了,数学这种靠理解的科目,她只要重新掌握公式,要捡起来反倒是比语文快。
  夏晓兰还有个其他人不能比的优势,她英语好啊。作为跨国公司的高管,有很多业务是涉外的,夏晓兰要做精英,别的不说,英语是下过苦功夫的。现在的理科生要比文科生多考一科,语、数都是120分,英语、物理、化学、政治都是100分,生物是50分,总计690的分数,夏晓兰需要考到350分,县一中就能允许她插班。
  语文背诵的内容忘了很多,数学她倒是有点把握。
  英语和数学是她最容易拿分的两科,夏晓兰睡觉前准备明天将英语复习一遍。物理和化学、生物也不知道她还记得多少……政治不用想了,为什么现在政治还算理科的考试项目?夏晓兰实在不懂。
  反正她当年考大学时,那是文科生才要背的科目!
  夏晓兰睡觉前,脑子里还想着那些数学公式,她这觉竟睡得格外踏实。早上醒了后,李凤梅告诉她,今天刘芬和刘勇跑去收黄鳝了。
  “自行车你舅骑走了,你就好好在家看书。”
  李凤梅传达的是家里的共同意见,三比一的阵营,夏晓兰输的无话可说,只能真的在家里看了一天书。晚上刘芬和刘勇载着收来的黄鳝回家,连涛涛都被强权镇压,不许他吵闹打搅到夏晓兰,家里人干什么事儿自然更是轻手轻脚。
  夏晓兰想,这要是不通过县一中的插班考试,那可真说不过去。
  接下来的几天,夏晓兰只管隔一天送次黄鳝到商都市,顺道再载油渣回来。
  剩下的事儿全不用她操心,连载回来的油渣都由刘芬拿去附近村子卖。离婚和夏晓兰想要继续上学的两件事让刘芬快速成长起来,她卖东西远不如夏晓兰嘴皮子利索,好在油渣是定价的,她又不要费心找买主,养猪的农民都需要它。
  夏晓兰送黄鳝就更简单了。
  黄河饭店的采购朱放同志真是个大好人,夏晓兰不过提一句还要格外找黄鳝的销路,朱放就说可以帮忙。他还真的帮夏晓兰联系了其他两家饭店,档次不说和黄河饭店一样吧,也是商都有名号的。
  市委招待所那边,订的是20斤,黄河饭店50斤,另外两家饭店都是各自20斤。
  每隔一天,夏晓兰要往城里送的就是110斤黄鳝。
  每斤至少能赚4毛钱,110斤是45块左右。油渣她返程时载上300斤,一趟能赚18块左右……她又送了榨油厂那个门卫和卖油渣的两包烟后,油渣果然降到2分钱一斤,人家其实也卡的那么严,只给300斤的钱,她能装走一次就装多少。
  夏晓兰那是体力不够,不然400斤也能装的。多装50斤不要本钱的,她就能多赚4块,事实上每一趟油渣运回去她至少能赚20块。两天赚65元,夏晓兰的月利润在900多,有那么几十块她准备用来维护关系,那就按900的利润来算。
  榨油厂那边,她随时可以换她舅舅或者别人来跑,门卫是只认她这辆自行车的,只需说一声就行。
  送黄鳝去的地方就需要好好解释一番,关系还没有热乎到能随便换人。
  比如黄河饭店的采购朱放同志,每次夏晓兰送货来对方都十分热情……夏晓兰在感情上有点迟钝,但在理解别人的情绪上她不傻啊,她要是个人际白痴,也坐不稳从前的高管职位。朱放言语还算规矩,就是和夏晓兰见了短短几次面,每次都穿不一样的衣服,发型也换了,第三次还有意无意展示自己手腕上的新表和脚上蹭亮崭新的皮鞋。
  男人要求偶,当然要展示自己的优点。
  朱放同志显然认为他的优势就是比别人良好的家庭条件,不得不说这小子也不傻,夏晓兰辛辛苦苦倒卖鳝鱼,肯定是经济条件不咋样,朱放算是有针对性的展现优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