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干我干》
第13节

作者: 我要吃饭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路嘟囔着,就到了清洁队。
  这时候,清洁队里各村扫街的清洁工还都没回来,就正副队长两个人在,面对面坐在办公桌跟前闲聊。两个人已经得了于主任的通知,知道姚大傻要来顶他妈的班。
  正队长张庆忠是个四十好几的老工人,原先在冲压车间干冲压工,出了工伤事故以后,再无法正常工作,就被分配到这里来了。

  副队长李乐是个不满三十岁的年青人,过去也是厂里的工人。这人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嘴上没有把门的,喜欢胡说八道。前两年路线斗争正激烈的时候,这张嘴害了他。要不是他家祖上三代都是贫农,就不是给发配到这里来这么简单了。
  见姜姨带着姚大厦进来,正队长张庆忠还没说什么,李乐的怪话就先来了。
  “哟呵,来啦?”他看着姚大厦,跟张庆忠说,“这清洁队还真是大杂烩啊,地富反坏右没一样没有,这回又来个傻子,这下就全活啦!”
  张庆忠看李乐一眼说:“别胡说八道!”就转过头来,让姜姨和姚大厦坐在门口的连椅上,对他们说,“大傻的事儿我已经知道了。他还是顶替他妈,在一村和邵玲一组吧。今天大家还没收工,也没啥好说的。你们先回去,明天按点来上班。工作上的事儿,还是让邵玲明天给大傻说,她熟悉工作,估计教个几天,大傻也就会了。”
  这扫大街也是有不少事儿的。厂里前几年凡是犯了错误,又够不上蹲牛棚或者劳改的,开除也不合适,就都弄到这里来了。
  张庆忠的分配原则,就是一个村俩。一个正式清洁工,监督一个思想不端正,犯了错误过来的。这也属于监督改造。
  监督者负责向他每天汇报被监督者的实际活动和思想动向。被监督者,则要三天给他交一份思想汇报,主要是反省自己犯的错误,还要写上改造和学习心得。
  其实,他识不了几个字,他们交的报告他很少仔细看,主要还是存档,给上面有个交待。
  比如这个邵玲,初中毕业就进来了,当然是她家里有点关系,不是犯错误发配过来的。在这里当清洁工,虽然扫大街名声不好听,却可以成功逃过上山下乡,不去农村。身后没有关系,这里也不是谁想来就能来。
  邵玲就属于监督者,原先是监督一个厂医院的老中医,听说年青时为日伪看过病,有汉奸嫌疑。
  这老中医在这里干了一年,盼着改造好了回医院工作。却不料厂里实在找不出比他性质更严重的人来了,上面又有名额,就把他给报上去。然后,老中医就没了踪影。
  然后,就是姚大厦她妈过来,在邵玲监督下接替了老中医。
  如今,姚大厦他妈也没了,姚大厦又来了。这个倒是不用监督,他不是坏分子,他是傻子啊。
  不用监督,邵玲也就不用向张庆忠汇报。当然,姚大厦过来,估计也不用写反省材料。

  和姚远报了到,姜姨就和他先回来,路上又嘱咐他一些上班工作以后的注意事项。
  当然,第一就是要爱党爱国爱领袖,不乱说话。其次就是做人要勤快,尊重师傅。上班要比别人早,先打扫休息室的卫生,帮两个队长擦桌子扫地,给人家留个好印象……
  姜姨嘟囔了一路,差点把姚远的脑子给说的沸腾了。
  姜姨一路说着,姚远也不说话,只一个劲“嗯、嗯”答应着,心里却一句也没听进去。

  他是有现代思想的人啊,还能扫一辈子大街吗?他就是刚穿回来,还有点懵圈儿,一时还不知道怎么干,先找个能挣钱吃饭的地方,然后再慢慢想办法。
  一直到吃完了饭,姜姨还是对他不放心,还在教他进厂以后怎么当工人,做好自己的工作,给他举一大堆好的和坏的例子。特别是某某说错了话,被打成什么派,丢了工作的例子,一直说到晚上八点,还没有住嘴的意思。
  姚远只能一声不吭地听着,还得不住地点头。
  最后就把姜抗抗给说烦了,对着她妈喊:“行啦!他会说话吗就能说错话?你这个念叨法,脑子好使的人都要给你说傻啦!你消停一会儿,成不成啊?我脑袋都大啦,还让不让人活啦?”
  姜姨这才住了嘴。
  其实,姜姨嘟囔的时候,姚远想着自己的心事,基本没听她说什么。
  有工作了,一月三十斤粮食,十八块钱工资,可还是不够吃啊。
  按姚大厦这个饭量,一月至少也得四十斤粮食才勉强够吃。姜姨家里也不富裕,将来还是个麻烦。
  关于粮食,姚远是听姚叔说过的。那时候,姜姨带着姚大厦,早上早早从家里出发,到北面的深山里去买高价粮,半夜才能回来。
  深山里管的松,有农户偷偷在里面种了自留地,产了粮食卖给山外来买粮食的职工。
  那时候,好多厂里的职工,家里孩子多,粮食也是不够吃,就偷偷到山里买高价粮。
  可是,那时候农村是不允许个人拥有土地的,抓住了就要没收。而且,私自卖粮食叫投机倒把,是违法行为,被抓住是要坐牢的。
  姜姨带着姚大厦去买粮,多数时候是买不到。有一次总算买到了,回来的路上碰到民兵巡逻,粮食还给没收了,把人给放了就算万幸。
  所以,多数时候,姜姨手里是没有粮食,大家吃不饱的。这就怪不得姚远看到的姚大厦,是瘦瘦高高,还有些驼背的,就是那时候给饿的。

  而这时候的姚大厦,还是很壮实,很有力气,没有长期挨饿的迹象。
  姚大厦他爸是厂长,师级干部,没被抓以前,家里肯定不缺粮食。被抓两年里,姚大厦他妈还在,估计也还有些积蓄。直到他妈也不在了,他才开始挨饿。
  而就在这个时候,姚远穿回来了。
  按照以往姜姨买高价粮的方式,想吃饱了不挨饿,恐怕是不现实的。姚远得另想办法了。
  可在这个贫穷光荣的时代,全国都是一盘棋,又有什么办法好想呢?
  回到自己住的这边,姚远站在院子里,愣怔了许久。
  这院子空旷的很,不像姜姨那边,又是鸡窝又是煤棚的。而且,这是两套房子的院子,比姜姨那边大出一倍。
  如果,把两间厨房都拆了,空地的面积会更大。
  姚远用脚步大致测算了一下空地的面积,差不多应该有一分地的面积。
  一分地,如果种的好,一年可以收几十斤小麦,一百多斤玉米,加起来就是近二百斤粮食。

  二百斤粮食,去掉折耗,每月就等于是多了十五斤粮食,加上他的三十斤定量,一月他就可以有四十五斤粮食,差不多够了!
  而且,种的小麦还可以做白面,抗抗和美美这俩丫头,也有白面吃了,划算!
  可是,这是职工宿舍啊,拆了厨房种粮食,厂里能答应吗?会不会有人干预?
  接着他就想,都特么要饿死了,还管那么多干啥?而且,姜姨说的对,他是傻子,打死人都可以不偿命。我种粮食,谁敢来管我就打他!

  想到这里,他下定了决心。跟着姜姨跑一天也累了,回到家里炕上躺下,从炕席下面把那本诗词选翻出来,锻炼一会说话,不知不觉就呼呼地睡过去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