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风暴之南宋烟云——长篇连载蒙、宋、金、夏跨越七十三载的风云岁月》
第46节

作者: 凌子峰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6-21 20:13:46
  第四十八章 会战嘉定府
  已经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从拔都和蒙哥的密谋,到贾似道的南下江淮,到李曾伯的坐镇京湖,到余玠的败退汉中,到蒙哥的登临汗位,再到襄阳府的重铸,其中有一件算一件,无论大事小事,貌似都对后面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主导这些事件的人物,其中有一个算一个,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貌似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交待。至少成功的人证明了自己可以,而失败的人也证明了自己不可以。但唯独余玠这个另类在证明自己不可以之后,他仍然觉得自己还可以。这一切都源于他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

  汉中一战,余玠失落肯定是有的,不甘肯定也是有的。但是从汉中失败归来的余玠,并没有终日沉浸在梦想破碎的抑郁里。
  回来之后的余玠,一如往常那般,或是在重庆的治所内处理公务;或是带领着兵马去收复川蜀之地那陷落的城镇;或是带领着军民在成都平原和川蜀丘陵的山谷间屯田。其身份不断地在余大人,余大帅和农夫的角色间互相转换着。忙碌之余,余玠还不时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我还只是五十出头,我依然年轻,我仍然有机会!”
  而忙碌起来的人,时间就会经常显得不够用。随着蒙哥的即位,忽必烈来到京兆府,驻守在川陕边境和关中的蒙军开始频繁的调动。余玠那灵敏的战争嗅觉告诉自己,留给他守土备战的时间已经不多。而接下来的战争在他的预想下,则会比十年前更为猛烈。
  但是接下来的蒙哥和忽必烈并没有像余玠想象的那般大举侵宋,而是在川陕边境也做起了余玠这些年筑城,屯田的工作。
  不久,驻守在嘉陵江南岸的沔州知州向余玠来报,蒙古军正在嘉陵江北岸修建城池,驱使着川陕边境的百姓屯垦开荒,一看就有长期驻守的准备。
  在重庆府内听到这个消息的余玠当即吓的站了起来。多年来跟随他的下属,从来没有见过余玠如此模样,想当年蒙军数十万大军压境,余玠也没有如此慌张的表情。这一下给余玠的下属们惊的不轻。
  下属虽然不知道蒙军开始筑城的严重性,但神色严峻的余玠,此刻已经意识到,自己入蜀十年之后,所遭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已经来了。而这个对手,到底是在京兆府的忽必烈呢?还是远在蒙古和林行宫的蒙哥呢?

  如若是忽必烈还好,那便只有这川蜀之地在屯田筑城。如若是蒙哥,那就不光川蜀之地,而是整个秦岭到淮河一线的宋蒙战区,都会有蒙古军在屯田筑城。如果是这样,那真的是太可怕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余玠不断接到蒙军于川陕边境筑城的消息,而千里之外的荆襄和江淮地区也同样出现了这种情况,这一个个不良消息的传来,不停的触动着余玠的每一根神经。
  很明显,现在的蒙军自蒙哥即位之后,已经完全改变了对宋的战争模式。以前的蒙军是来了就打,打了就抢,抢完就杀,杀完就烧,烧完就走的征服模式了。但现在的他们已经注意到这种征服模式的弊端。所以他们果断放弃了之前那种攻陷城池之后就四处劫掠的无后方作战模式。
  在蒙哥的领导下,蒙古人学聪明了。他们开始于南宋的几千里防线上围点筑城,屯驻兵马与粮草。而后步步为营,今日筑一城,明日筑一城;今日夺一城,明日夺一城。一步步开始蚕食南宋腹地的疆土,一步步将战线推进到南宋的腹地。
  细思极恐之下的余阶即刻命令驻守在川陕边境的各州,用尽一切办法来阻止蒙军筑城。并上书朝廷,要时刻关注荆襄和江淮地区蒙古军的同样举动。并再次向朝廷力陈丘陵地带“移城于山,积栗以守”的山城防御优势所在,希望朝廷加紧在整个南宋境内的推广。
  由于余玠的不友好举动打扰了蒙军的筑城行动,这让初来乍到的忽必烈心里很不舒服。

  “你这些年在趁着蒙古的内乱已经在从川蜀修了七八十座城池了。我们说什么了吗?现在我们这在边境修两座城咋了?”
  对于忽必烈心里的不舒服,余玠完全没有理会。还是一直坚持在川陕边境对蒙军搞破坏。长时间下来,这川陕的蒙军在余玠的不断袭扰之下,实在是忍不下去。而作为经营关中的忽必烈也不能一直生闷气,现在到了他必须拿出点行动来的时候了。
  在忽必烈的指示下,之前那位蒙古的马前卒汪德臣带着蒙古的将军火鲁赤打算给余玠点颜色瞧瞧。
  于是,蒙军在汪德臣和火鲁赤的带领下南下川西,又一次攻陷了余玠收复不久的成都。首战获胜的他们在成都大肆劫掠之后,继续沿岷江南下,进逼嘉定府(四川乐山),兵锋直指余玠所在的重庆府。
  对于汪德臣赤裸裸的挑衅,余玠在表示了不屑之后,便从容的在川蜀之地开始调动兵马,秘密开往嘉定府。
  这次,余玠打算让汪德臣有来无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