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本义》
第57节

作者: 天行健1927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5-27 08:09:45
  第二三回曹孟德淯水败阵
  袁公路九江丧师
  话说曹操一夜没有合眼,除了思念美人之外,也在思念着胡车儿。心想:如果能把胡车儿留在自己的军中,和典韦两个人共同护卫自己,就是有百八十个人也休想近前,那就更安全了。曹操想来想去,便暗暗下了决心:张绣营中的美人和勇士,对自己都是缺一不可的,一定要设法都弄到手。天亮之后,马上派人到张绣营中和他商量,要纳他的堂婶为妾。张绣听了很气愤,强压怒火对来人说:
  “叔父尸骨未寒,未亡人不宜出嫁。”
  就断然拒绝了。曹操岂肯罢休?暗暗派人把这女人接到营中成了亲,43岁的曹操又作了新郎,在丝罗帐中自是无限销魂,心满意足,不在话下。等张绣知道了这件事,生米已经作成熟饭了。张绣觉得曹操污辱了自己,对他非常忌恨。曹操又暗中派人给胡车儿送去许多金子,想要收买他。张绣知道了这件事,怀疑曹操有利用胡车儿刺杀自己的意思,就更加忌恨他了。曹操觉察到张绣在忌恨自己,便产生了杀害张绣的想法,但事机不密,传到张锈的耳中,张绣觉得事态严重,决定要叛变,要到淯水(今河南白河)去进攻曹操。贾诩说:

  “不可。曹孟德兵势强大,用兵如神,硬和他去拼,无异是以卵击石。只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可以取胜。”
  于是对张绣面授机宜,张绣便依计而行。他派使者向曹操报告说:
  “张将军的营地低湿,要拔营改屯在一个高处。军队要从明公的营地通过。车子太少,士兵要把甲胄都穿戴上,以减轻车子的重量。”
  曹操信以为真,并没加什么戒备。当张绣率军走到淯水旁曹操军营前面时,突然对军营发动了进攻,曹军事前毫无准备,仓卒应战,非常被动。营寨快要守不住了,张绣的军队就要蜂拥而入,形势非常危急。在这紧要关头,典韦手持大斧守住营门,指挥手下10余名军士,与汹涌而至的敌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这些人都英勇绝伦,无不以一当十。典韦一戟叉去,就有10多只矛被摧毁,10多人倒下。但敌军愈来愈多,他们终究是寡不敌众,典韦左右的10多名军士已经死亡殆尽,典韦受了数十处伤,满身都在流血,仍然在拼死决战。他手中的戟被打落了,就用两只手各抓起一名敌兵的尸体,抡起来作为武器,左右开弓,又连连打倒了不少人。最后因为体无完肤,流血过多,怒目大骂而死。张绣的士兵看到典韦确实是不动弹了,才提心吊胆地走近他的身旁,割下了首级,互相传看。

  营门守不住了,曹兵便纷纷冲出营门,狼狈逃散。曹操和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等也乘势冲出,夺路逃走。曹操所骑的马名叫“绝影”,跑得非常快,久经战场,在退走中为流矢所中,头部和足部受伤,躺在地上不能动了。曹操也为流矢所中,伤了右臂。眼看敌军追了上来。跟随在他身旁的长子曹昂,赶紧把自己的马让给父亲骑,曹操才骑马逃脱了,而曹昂则徒步力战而死。曹昂为刘夫人所生,刘夫人早死,由丁夫人抚养成人,死时已经20多岁了。这时曹丕11岁,也随曹操在军中,骑马逃脱了。曹操的侄儿曹安民也死在战场。士兵死伤惨重,营中的粮食、军资,都被张绣掠去。曹操收集散兵,还屯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之死,使曹操很悲痛;典韦之死,也使他很悲痛,一谈起典韦,不禁常常流泪。曹操派人把他们的尸首都设法找了回来,亲自临丧祭吊,哭声很悲哀,见者无不感泣。曹操任命典韦的儿子典满为郎中,后来因为思念典韦,又任命典满为司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典韦的坟墓在襄邑(今河南睢县),以后曹操行军路过这里时,总是要在墓前陈列羊、猪等祭品来吊祭。

  淯水之战以后,张绣也撤离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又还保穰城(今河南邓州市),重新与刘表联合。曹操不久也率军从舞阴回到了许都。他总结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对诸将说:
  “张绣来向我投降,我没有要求他把妻子作为人质,这是我的失策之处。我知道这次失败的原因了,大家会看到:以后我不会因此而失败了。”
  对降将要求把妻子、家属迁到指定的地方居住,实际上是作为人质,这是当时通行的做法。曹操没有这样做,在当时是一种疏忽。但曹操没有认识到,或者认识到而不便公开说出来,那就是:这次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强纳张济的未亡人和暗结胡车儿两件事,这严重地刺伤了张绣的自尊心,也引起了他的猜忌和不安,使他失去了对曹操的信任。可以说:这次曹操的惨败,实由于贪、诈二字而起。

  这时在天下群雄之中,兵力最强大的莫过于袁绍,而曹操控制了皇帝与朝政,袁绍心中一直不服。曹操在淯水之战中惨败,对于袁绍来说,实在是一个回肠荡气的好消息,使他欣喜若狂。他乘机致书于曹操,辞语非常傲慢,大有咄咄逼人之势。曹操看过书信之后,又是愤怒,又是忧虑,甚至连神态动作都失常了。很多人都认为:曹操的失常是因为在淯水战败的缘故,而钟繇却认为事情并非如此。他对荀彧说:

  “以曹公之英明,必然不会总是追咎往事。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曹公岂能为此而长期懊丧?我看大概另有其它原因,足下不妨去问问。”
  荀彧也觉得有些奇怪,便会同郭嘉共同去拜见曹操,询问他有什么心事。曹操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把袁绍的信拿给他们看。二人看完了信,也觉得非常生气。曹操说:
  “袁本初拥有冀、青、并三州之众,地广兵强,常常骄恣不逊。袁本初不除,是我的心腹大患。但我苦于力不从心,不知如何是好?”
  荀彧和郭嘉听了曹操的话,安全明白了他的心事,知道他是为袁绍难图而苦恼,甚至有些丧失信心了。他二人作为曹操左右最被信任的谋士,在此关键时刻,必须帮助曹操把目前的局势,敌我双方的特点作一番透彻的分析,以增强曹操战败袁绍,讨伐群雄的信心,正确地规画今后的战略。他二人首先分析了袁、曹双方的特点,经过互相论证与补充,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说。首先说:

  “过去高祖和项羽的力量相差悬殊,不可匹敌,是明公所知道的。高祖能够以智取胜,霸王的力量虽然强大,终于被高祖所灭。我等窃料:袁绍有十败,明公有十胜,袁绍虽然地广兵强,最终是不能有什么作为的。”
  接着,他们就指出了十胜十败的具体内容:
  “一、袁绍繁礼多仪(礼仪繁多,讲究排场);明公体其自然,这是道胜。
  二、袁绍倒行逆施;明公率领天下人尊奉皇帝,顺乎人心;这是义胜。
  三、汉末法制松驰,袁绍以宽济宽,仍然等于没有法制;明公纠之以猛,使上下都知道法制;这是治胜。
  四、袁绍外宽内忌,用人多疑,惟有亲戚子弟才能受到重用;明公外表平易近人而内心明智豁达,用人无疑,惟才是用,不问远近;这是度胜。

  五、袁绍多谋少决,不虑后事;明公善于决断,而且能及时施行,应变无穷;这是谋胜。
  六、袁绍凭借累世的资历,高唱谦让的口号以取得虚名,士人中能说会道,虚有其表的人多去归附;明公以诚意待人,不注重表面上的浮夸,用节俭的作风来影响下属,对于有功之人不吝重赏,士人之忠正而有远见卓识的人都愿意为明公所用;这是德胜。
  七、袁绍见到别人的饥寒,表现出非常怜悯的样子,他所看不到的,却完全不加以考虑,这不过是妇人之仁而已;明公对于眼前的小事,虽然有时难免忽略,而对于大事则考虑得很全面,目光远接四海,众人所受到的恩惠,都超过了他们原来的期望;这是仁胜。
  八、袁绍的臣下争权,互相诋毁,谗言满路;明公管理下属有正确的办法,谗言不行;这是明胜。
  九、袁绍用人不辨是非;明公用人是非分明,认为‘是’的就加以礼遇,认为‘非’的就绳之以法;这是文胜。①
  十、袁绍用兵好虚张声势,不知用兵的要领;明公能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我军有恃无恐,敌军胆怯畏服;这是武胜。”
  荀彧和郭嘉最后说:
  “袁绍有此十败,明公有此十胜,明公是一定能战胜袁绍的,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虽然从目前来看,袁绍地广兵强,但从根本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曹操听了这番话以后,笑着说:

  “你们说得太过分了,我有什么才德能够承当呢!”
  平心而论:荀彧和郭嘉所分析的袁绍的“十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所说的曹操的“十胜”,却不免有溢美之辞。例如:曹操屠戮徐州,杀人如麻,就不算是什么“仁胜”;强娶张济的未亡人,贿买张绣的卫士胡车儿,逼使张绣降而复叛,就不算是什么“德胜”。但和袁绍相对比而言,有不少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果我们归纳一下,其中最关键之处有五点,就是灵活善变的军事谋略;选贤任能的用人政策;上下知制的法治手段;“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不务虚名的求实精神。因此,虽然曹操目前在实力方面还处于劣势,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曹操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最后战胜袁绍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