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浅述(原帖无法更新,个人修行经历分享)》
第8节

作者: 江南桃之夭夭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4-14 20:59:05
  我这个篇章想说的是,所有善法都是万法归一;核心价值观都是如何为人处世、诸善奉行、诸恶莫作!
  有的人学佛就排斥道教,有的人学道就排斥佛法……按照这个说法,那么我们很多人从小学 的都是儒家知识,岂非不能再去学佛法?学道法?否则就是不专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吸纳自己不知道的善知识、能够接受不同法派的善知识、能够吸取所有人长处……都是海纳百川!中国儒释道精神源远流长,甚至有三个流派共同汇集一个殿堂;武当山当地也是佛、道人士皆有,相处融融!
  我们每个华人即便目不识丁,也依然被儒释道精神深深滋润!
  个人水平有限,在此抛砖引玉恭请各位指正、补充!非常感谢!
  日期:2019-04-14 21:03:40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态;做到一定程度的人可以处理好家庭、做的更好的人可以治理好一片管辖地区、做的最好的人可以维护好一大片疆土!核心价值观,就是修身!跟道、佛一样,行善、养浩然正气;不断修正自我的言行举止、心态从而有益家、国。

  日期:2019-04-14 21:06:55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回问“仁”,孔子答复他“克己复礼”就是仁。什么是“克己”呢?以现代话来讲,“心理的净化、自律”就是“克己”。
  我们克己,要怎么克服呢?《书经》里两句话:“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普通一般的“众生”就是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各种念头克伏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换过来,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就变成普通人。这是《书经》的文化,“克念作圣”这个“克”字,就是孔子说的“克己”。?0?2
  日期:2019-04-14 21:08:14
  “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后那个礼的境界才叫作仁。
  宋儒朱熹的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首诗里他以一个景象来描写“仁”的境界:我们心里的烦恼、忧愁,就像江上一艘搁浅的大船一样,怎么都拖不动;但慢慢等到春天,河水渐渐涨到某个程度的时候,船就自然浮起来了。也就是“仁”的修养到了相当高深程度的时候,便是“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了。到了这一步,就相当于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了。

  日期:2019-04-14 21:10:02

  孔子所答复的“仁”,是有一个实在的境界,而并不是抽象的理论,是一种内心实际工夫的修养。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假使有一天真正做到了“克己复礼”的境界,就“天下归仁焉”。“天下归仁”就是归到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境。真能做到“克己复礼”,就可以达到(不是理论上)心物一元的真实境界,宇宙万象便与身心会合,成为一体了!
  日期:2019-04-15 13:30:19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说,“克己复礼”这个道理很深、很难,请告诉我们一个章法、规范给来我们学习。孔子就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

  这类似佛法的“戒”,在我们不能做到对外物不染着、不动摇的定时,我们先从言行举止各方面去持戒(真正修行者都要持银钱戒);让我们可以守住身心,然后慢慢“定”而“慧”!
  颜回听了这四个方法就说,这我就懂了。虽然我不聪明,“克己复礼”暂时不能做到;我只好用这种方法,慢慢去达到那个“克己复礼”的境界。
  日期:2019-04-15 13:43:01
  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别人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学习?
  这类似佛法的忏悔。《六祖法宝坛经》: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僑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所有恶业、愚迷僑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即:所有恶事、愚迷僑诳嫉妒等错误言行现在我都明白错了,永远不再做了;能醒悟到错误后,还要知错能改!
  日期:2019-04-15 13:48:18

  3、《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等于孔子讲“克己复礼”的道理;发出来的外用在“亲民”;最高的境界在“止于至善”,是原则。
  一下子“明德”明不了,所以要做功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来得到什么呢?得到的就是“明德”。而这也类似佛法的“戒定慧”,通过一个逐步持戒而定而慧;有了一定程度的定和慧,依然更能守戒,相辅相成!
  日期:2019-04-15 14:00:11
  4、孟子:吾善养浩然正气!
  如何养?《尽心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这一段将养气与修心合在一起,立了六个修学的程式。当行善成为一种不做就欲罢不能的事情时,才是真正的善。这句话我有一点体会:我以前只是把自己不用的、暂时用不上的、多余的物品送给朋友、邻居、需要的人。在我每天持续诵经、打坐、学国学到现在时,我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喝的茶那么好、为什么不分享给别人;然后我就禁不住这种想法,不做就不舒服,所以分享给大家一批我自己收藏的野生高山几百年树龄茶。之后看到慈善捐助、大病困难筹款;我毫不犹豫也捐款了(当然,这不会让我自己不会没吃没喝)!然后我那段时间打坐,脉通的特别快、气感强烈(有打坐体会的朋友能明白哈);行善可以使自己阳气充足,所以脉通的特别快、气感强烈!

  日期:2019-04-15 14:10:08
  “有诸己之谓信”:当行善成为习惯,自己感受到了身心愉悦、平和、坦然、豁达、宁静,看待万事万物都会有更大的眼界、高度、格局,就会更加相信行善可以养浩然正气。
  “充实之为美”:身体康健、气脉充实、气血旺盛、心也会充实,智慧也会显露更多了,很多学问一通百通了。(我自己也是这样,以前很多书、经不理解意思,现在再看容易理解一些了;古人诚不欺我也)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心中的智慧光明通达,这时心胸、格局、境界才算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继续修持下去,就可以成圣、再成神!
  据说古人是半天劳作,半天打坐修行;从孟子这样的话来看,可能性很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