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
第26节

作者: 司马寻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后汉的小皇帝刘承佑对先后刘知远留下来的这些托孤大臣大开了杀戒,并下密诏,绞杀郭威。郭威听取谋臣魏仁浦的建议,将计就计,用一份假诏书号令已经交了投名状的诸将,杀回京城洛阳“清君侧”。
  大军始动,小皇帝一面应对,一面派人诛杀了郭威和柴荣留在京城的一家老小,既然绝了后,郭威此生再无牵挂了,报仇,为妻儿报仇,为了自己能活下去,只能造反!
  军权是君权的保障,但也完全可以消灭君权。郭威大军清君侧,顺便一不小心也清了君,公元949年11月20日,后汉的小皇帝刘承佑终于作到了头,战乱中被砍死。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那怎么办呢?郭威还是厚道的,既然咱打的旗号是清君侧,如果自己直接篡权当皇帝,那自己一辈子就要背上这个弑君篡位的罪名。这怎么行呢?
  所以郭威带兵入京后,把整个皇宫都包围了起来,同时也是保护了起来,他进宫面见太后,说:“实在是臣的过失,清君侧是清君侧了,把朝中那些乱臣贼子都杀了,但臣护驾不力,没能保住皇帝的性命,还是让那些乱臣贼子把皇帝杀了,臣罪该万死,请皇太后赐臣一死吧!”

  我的天,看人家这戏演的。
  大家要知道,这是五代十国,不是汉高祖刘邦的吕后时期,也不是大唐的武则天时候,不是所有的太后都既懂政治也懂国治的,太后能怎么办呢?除了哭也干不了别的啊?
  “郭大将军,您就别开我这个寡妇的玩笑了,你不杀老身,老身已经感激不尽了,朝中之事,郭大将军做主安排就行了。“太后真诚的说道。
  郭威在后宫对着太后的这番表演,被旁边的亲兵赵匡胤又一次一个镜头不落的看了个真真切切,十年后这一幕重演式的再次发生,只不过故事的主角已经是郭威自己建立的后周的太后了,历史的教训非常深刻,就是后来的人从来没有把历史的教训当成教训。悲剧和喜剧都是变换主角的重演,基本上并无新意。
  郭威见太后是这个态度,悬着的心也放下了,于是就力荐太后临朝听政,并且假意拥立刘氏宗室刘赟为帝,自己绝不背弑君篡政的骂名,他现在是挟天子和太后以令诸候,后汉的实际控制权已然在自己手里。
  日期:2019-01-27 08:14:52
  恰在此时,契丹大军入侵,时任检校太师兼侍中的郭威,在请示太后之后,奉命率兵出征,北上抵御,于十二月十九日到达澶州,也就是现在河南的濮阳。
  刚到濮阳军队就突然发生哗变,惊呼:“快看呐,太阳旁边升有紫气升腾啊,直夺郭公马前,此乃大祥之兆也,咱们应该推举咱们的郭大将军为天子!”众人疯狂地簇拥着郭威,喊道:“我们已经和刘氏结下深仇,虽然不是我们杀了刘承佑,但刘赟一定会把这笔账记在我们头上,终将不会放过我们的,只有郭大将军您取天子以代之,我们才能保个活命啊!”
  司马光以严谨治史的态度把郭威的这次兵变过程,详细的记在了《资治通鉴》上。
  郭威听到属下的这番议论时,严厉训斥了一番,喝退了部下。
  但这帮人退回的半路上就蕴过味来了,以前说造反,只是私下里瞎说,倒也没事。现在这么一闹,动静就大了,不管是既遂还是未遂,反正已经背上了造反的罪名,传到京城就是诛灭九族的死罪。
  反也是个死,不反也是个死,那还不如真反了呢!
  所以上千在军中大将,群情激奋的就奔着郭威的住处来了,郭威慌忙叫人把门关上,想把这些人关在门外,不过,一点用都没有,将士后翻墙而入,最后郭威住处的台阶上,过街上,角落里都站落了人,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齐声高喊让郭威当皇帝。
  这时,郭威还是拒不答应。这是赵匡胤他们几个人上前想扶郭威站起来,但是郭威并不配合,不配合怎么办呢?赵匡胤就让人从后面抱着他,想把他抱起来。但郭威还是不配合,最后几个人椤是把郭威给架了起来。抛到空中,给他披上军中的黄旗,高呼万岁。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周太祖纪上这样写道:“或有裂黄旗以被披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
  上千人伏地高呼“万岁”,这样的场面确实太壮观了。在郭威的指导下,赵匡胤以出色的表演完成了这个EMBA班的实操考试。十年后赵匡胤也按着这个剧本自导自演了一回,只不过,编剧换成了赵普,一个更加厉害的编剧,让剧情更好看了而已。
  黄旗披身,被逼着当了皇帝的郭威,向太后上奏笺,请求主持宗庙社稷,事奉太后作为母亲。随后便被众将士簇拥着南行还京。
  日期:2019-01-27 08:15:30
  二十三日,郭威到达韦城,发下文告安抚百姓:于昨日离开黄河岸边,一路上秋毫无犯,大家不必担心疑虑。二十五日,郭威到达七里店,窦贞固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拜见,乘此劝即帝位。郭威在皋门村宿营。朝中大臣早已得知兵变消息,又见刘家大势已去,便都把郭威视为天子一样拜迎。

  皇宫的李太后见后汉大势已去不可逆转,只好下令让郭威监国,以求自保。刚过完新年的公元950年,李太后便下诏将汉朝天下传给郭威,改国号为大周。
  历史是多么惊人的相似!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与郭威的这次兵变仅相差10年,地点都发生在开封,主演郭威和赵匡胤都是手握军事大权,情节均是领兵北上御敌却掉头南下夺取政权,政变时均采用黄色的旗或袍作为道具。
  可见,黄袍加身并不是赵匡胤的原创,只不过虽然是翻拍的剧情,但由于宋朝的巨大影响而被人铭记,原版的剧情由于郭威早早的死了,影响就小了很多。
  在这我们补一个课间小知识:赵匡胤和郭威为什么如此看重黄色的旗或袍这个道具呢?
  其实,唐宋之前,皇上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并没有明确规定,你看,秦始皇的皇袍其实是黑色的。黄色成为皇帝专用服饰颜色约始于隋唐。
  据《唐六典》记载:“隋文帝着柘黄袍,巾带听朝。”柘黄,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黄色。据宋代王公式所撰《野客丛书 ·禁用黄》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止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于是,黄袍慢慢成为皇权的象征,被称作“龙袍”。是从唐高宗时开始的,自此除了皇帝外“一切不许着黄”。
  而在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这种禁止任何人穿黄袍的规定,就变成了类似于今天宪法这样的非常严肃的法律规定,不能用黄,否则以谋反论处。
  宋仁宗时进一步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黄袍不仅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所专用。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一直到清朝灭亡。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曾这样说: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黄色,从小把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