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我来了》
第8节

作者: 张粗代
收藏本书TXT下载
  要不是暂时还没有进货渠道,张恒还真想开展杂货零售业务了,业务员嘛,是这帮二八不靠的小学生。
  这天是周日,学校放假,大部分工厂也放假,约定是午十点开始课,李子贤和好几个小孩却都迟到了,张恒正怪,吴旺财急匆匆跑来。

  “张老师,李子贤让我来找你,有人来邨里了。”虽然张恒只他大一岁,可经过三天的学习,他还真的尊敬了眼前这位认真负责的老师来。
  “不急,喝口水再好好说,到底怎么回事?”张恒给他倒了一杯凉开水。
  原来蓝田邨来了个律师,说是能帮居民们把房契给办出来,三栋远字号大厦的居民,现在大部分集起来,正在听对方宣讲呢。
  李子贤让吴旺财着重转告的是,这个律师是由许平陪同来的,据说是许平的远房亲戚。
  小胖子,不,李子贤同学,很不错,有头脑。

  张恒暗赞了个,脸浮现一丝异的微笑。
  律师吗?
  这个我最喜欢了。
  得去见识见识。
  吩咐吴旺财同已经过来的十几个孩子守着报摊,张恒大步朝家里走去。
  因为这几天收到了很多馈赠,加夏荻每天都可着劲给他弄有营养的吃,他的身体恢复得还算不错,走路也快了很多。
  还没走到楼下,老远听到有人在大声讲话,楼下的空地,围了一大群人。

  “让我进去下。”张恒拍拍最外围的人后背。
  “毛小子懂个屁,死一边去!”那人骂着扭头,一看是他,立刻换了笑脸,让开位置,一边大叫,“前面让路,张恒要进去!”
  “哪个张恒,小毛孩子一个。”有人白了他们一眼。
  “东门报摊的张恒!”那人瞪起眼睛。
  “原来是张恒啊,请,快请进,这些事情,也只有你这样的读书人才整得明白!”
  很快,人群自发让开一条通道,张恒朝两旁拱拱手,慢慢悠悠走到最里面,李子贤在对面拼命翘脚招手,后脑被李叔来了一下才安稳下来。
  张恒朝他点点头,目光是赞许,还有安慰。
  孺子可教,稍安勿躁,老师出马,一个顶俩!
  许平正一脸得意地站在那名戴眼镜的律师身边,见张恒进来,脸色一变,不过立刻恢复过来,若无其事地看向其他地方。

  嘿,有意思,不敢看我,我今天还非得让你好好看我不可!
  “乡亲们,我这个远亲许平,也是你们蓝田邨的,他和我说过你们遇到的困难,非求着我来这边,替你们想想办法。”眼镜律师说得婉转深沉,无数人用感激的目光看着许平,这小子眉毛抖动,余光得意地瞥向张恒。
  “先让你得意个几分钟吧。”见这个挫人厌烦,张恒干脆闭眼,默默听着。
  “万般无奈,也被他的热忱感动,于是我来到了美丽的蓝田邨,愿意为乡亲们拿回本该属于你们的房契。”

  “律师先生,政府不是说不可能的吗?”一片掌声后,有居民出声发问。
  “他们自然是不希望把政府的财产变成你们的财产咯。”眼镜律师一声冷笑,满脸都是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对遭受蒙蔽人民的同情。
  围观群众齐声叫好!
  额,演技不错,此时年纪还小的周星星该拜你为师,想必将来会更有出息。

  他所说的房契之事,张恒这两天也搞明白了。
  蓝田邨大部分公共屋邨,本质是廉租房,地权在政府手,居民只有无限期的承租权,除非你收入超线,政府才会请你搬走,否则可以一直住到死,当然低廉的房租还是要支付的。
  可这三栋远字号大厦,与其他楼不同,情况不一样。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很多年前,这些人流落到这处荒凉的海边,有人替他们出了钱,从本地渔民手承租下一块山地,建造了大批木屋和铁皮房居住。

  57年香江发生了大事件,政府不得不开始重视这帮人的生活福利,趁着一场火灾,推平了原先的木屋和铁皮房,原地建起了这三栋徙置大厦。
  问题随之而来。
  原先鲤鱼门海边不多的几家渔民早已移民,当年居民们同渔民签署的永久土地租赁契约只是请了见证人,并没有去政府做备案。
  现在政府告诉他们,这片山地是公共荒地,根本不属于渔民,土地承租协议未经政府确认,因此是不合法的,他们要想住新屋,必须支付房租。
  居民们当然不干,当年真金白银付了钱,也签了协议,现在才告诉我们无效,哪里知道你们是不是欺负我们。
  游行,抗议,闹得不可开交。

  有律师和社会闻人为此替民请愿,发起了对政府的诉讼。
  张恒这几天翻看报纸,知道这件事早有了定论。
  60年,香江终审法院做出最终裁定,原来的承租协议无效,但政府应该给予适当补偿。
  当时参与庭审的大法官,控辩双方及其代理律师,这帮人共同签字的判决书复印件,此时正静静躺在香江图书馆,随时可以供人查阅。
  大法官们给出的判决理由很简单,首先,土地的权属不存在疑问,渔民拥有的只是使用权,因此这份没有土地所有人附签认可的永久承租协议无效。
  很多人提出要考虑历史原因,要安抚特殊人群,法官认为,香江社会讲究公平和法律,历史原因造成的特殊人群并不能成为判决理由。
  安置难民是政府义务,发奋自救是公民义务,公平社会需要双方都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因考虑历史原因而安抚人心,给予原木屋区居民新的公屋房契,那是对整个公共屋邨其他居民的不公平。

  政府认同法院判决,给予原木屋区居民相应的建造成本补偿,以及少量的人头补贴款。
  60年代香江华人对政府还没有后世那般不配合,对法律更是敬畏,既然拿到了补偿,于是大家高高兴兴搬进新居,和和美美过起新生活,这件事情很快风平浪静。
  没想到,许平和这个眼镜律师竟然会搞这么一出幺蛾子,如果我不出手,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成功?
  一丝冷笑浮张恒嘴角,他不急着说话,等待着他们图穷匕见。
  果然,在一个居民询问收费问题后,眼镜律师深沉地回答道:“许平和我,非常理解乡亲们的情况,所以我不收取任何费用,可是......”
  居民们准备鼓掌的手又放了下来。
  “因为房契牵涉到土地产权,需要查询这块土地自开埠以来的权属变更,以及最终到土地署进行确权,这里面有一些费用需要缴纳。当然那是我替大家代缴的,收款方都是政府各个机构,房契办好之后我会出具收款凭证,大家可以核实。”
  “律师先生,这钱自然该我们付,大概需要多少?”立刻有人接茬。

  张恒暗自感慨敌军太狡猾,乡亲们太善良。
  “我估算过,大概一平方呎五港币吧。”眼镜律师淡淡说完,拿下眼镜擦了下。
  张恒敏锐地注意到,他的手在微微发抖。
  好家伙,远字号三栋楼的居民大概有七百多户,一家收个六百港币,差不多可以卷走四十多万,够在观塘买一套近千呎的高层豪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