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你真的知道吗》
第16节

作者: ty_末学33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教育的偏差、价值观的失落,以恶为美,以恶为羡,现代人邪见较之古人更重;又由于宣传和教育的工具的乱相,现代人生存的外缘,较之古人更为恶劣,故现代人较之古人更缺乏自制力,更易冲动。故现代人的报应也来得更快。

  现代人不惜福
  浪费粮食现象何其多,饭桌上被人们扔掉的有白花花的米饭,有咬了几口的大白馒头或包子,还有绿油油的蔬菜。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在菜不好吃时,一些人选择的不是将就吃下去,而是倒掉,重新买一份。他们说,虽然知道挣钱不易,但满意是第一位的,也是挣钱的目的之一。现在谁会因为节约而放弃满意呢?
  随着生活一天天变得富足起来,人们有条件去尝试着“奢侈”一把。中国人讲究饮食烹饪,接风宴、婚宴、寿宴、各种名目的聚会…整桌精美的菜肴似乎只吃了不到一半,客人就“埋单”了。
  人的福报都是有定数的,浪费不仅仅是他人的血汗,也把自己的福报消耗了。那几个馒头几盘菜,看似不多,很可能是你某个前世一生才修来的。
  还有,现在的女人衣服一件一件的买,一件一件的扔,你有多少福报让你用来天天换新衣服啊~。要知道,当你换新衣服之时,也是你减寿之际。这也许只是一分钟,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一个月·

  有些人抱着攀比的心理,家里的楼盖了拆,拆了盖,浪费资源。难道大家没有注意到,有些人一搬进新房子,各种倒霉的事都来了?那是福报用尽的一个迹象啊!
  不懂得惜福的人,就象漏水的桶,很快就把自己的那点福报漏光了。等厄运临头,还抱怨上天不公平。
  我在接触佛法之前,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人的命运,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从世俗中,我得到过很多答案:有教育决定的、有出身决定的、有性格决定的、有神灵决定的…,但通过学习佛法之后,我认为佛法的理论最符合事实,那就是:人的命运,既非先天决定,这是宿命论;亦非后天决定,这是不可知论。而是由念头所决定。
  张小二不喜欢他的老板,一天,老板在公司大门前就滑了个跤,张小二暗自欢喜,小声说了句,“该!”
  李四娘嫉妒娇艳的王小美,恨不得她脸上长几个疱。
  不要小看这些小念头,你会发现,张小二有一天会在全公司同事的面前,跌一跤。而李四娘有一天会因换了某新化妆品,满脸起疱,不敢出门。
  再说,一个人若有很严重的嗔恨心,起了一个杀人之念,就会通过各种行为将此念转化为事实。一个人有很强的贪欲心,起了一个淫欲之念,也会用各种手段去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淫欲。念头既然变化万端,命运自然也就跌宕多变。我接触了很多人,算命者算出来的命运都很好,而后来在事实上都不好。冷静观察后,发现此人确实应该有好命的,但由不善念头导致不善言行,最后硬是将其好命变成了坏命。

  每一个生到这个世界来的众生,都是带有善业而来,要不,如何能够得到如此宝贵的人身?但我们从事实上看,大部分人的命运却很贫贱。富贵者少,长寿者少,幸福者更少。或者我们能够看到有好活者,虽少,总还算有;如,宋美龄,活着跨过了三个世纪,曾为一东方最大国家的第一夫人,一辈子荣华富贵始终没有衰败。但我们几乎见不到好死者,即使贵为国家元首,其去世时,大部分亦是痛苦万端,最好者,也是在病苦折磨中辞离世界。此时,一切权力都无救其苦,一切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人员亦束手无策!

  仔细观察世上众生,古人所说的五福,能够齐全者几乎没有!尤其是最后一福考终命(即善终)。
  若有,此人就一定是有宗教信仰的教徒。倘若无宗教信仰而能得享五福者,那也一定是行善积德之人,由其作为符合宗教的因果观念,故此类人可归入事实上的宗教信徒行列中去。
  佛法告诉我们众生升沉轮回的根本,告诉我们:转变命运,要从转变念头开始。尽力克制、转变、消灭不善之念,并尽力多行善事,多语善言。身口意三业,能做到纯净、无恶,则自然能远离一切世间苦恼。
  日期:2018-07-18 12:23:39

  这,是任何世间其他学说、宗教所无力达到的!其他学说、宗教,或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天国来世,或仅仅劝人忍耐。但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活在当下,就能避免一切痛苦的,只有佛法!
  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中就为娑竭罗龙王这样开示:“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又教诲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反观现代人报应猛烈迅疾的现实,益发能领会到佛法的慈悲和伟大!没有佛法,我们如何能够出离这茫茫黑暗的无边苦海?
  日期:2018-07-19 15:52:51
  《心经》中这个心没有挂碍,就离开你这个报障了。什么叫报障呢?我们这个身体就叫报障。为什么我们有这个身体?就因为有所挂碍。你若无挂碍了,也就是苦乐一如,也无苦、也无乐;也就生死一如,也没有生、也没有死,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生死都无动于衷了。
  苦乐一如也就是顺逆一如,在顺的境界是这样子,逆的境界也是这样子。总而言之,没有什么可以把他的心给摇动的。为什么不能摇动他的心呢?因为他无挂碍了。有所挂才有所碍,无所挂就无所碍。
  我的上师索达吉堪布在《入行论·善说海》中也说了,我们修行人不要太过于执着于身体,我们应该观想我们这具躯体已经不是我们的了,都供养给诸佛菩萨了,躯体的好坏,还是得了绝症我们都不要执着,不要想着我什么时候能健康,应该把心都放在利益众生的事上面,哪怕还有一口气,我们都要不忘诸佛菩萨的教言,不舍菩提心,求生西方的心不能退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