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写写中国历代不为人知的冷门谋臣》
第16节

作者: 天人啸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0-29 13:42:08
  (1)本是好人
  张元原名叫张源,字雷复。华州华阴县(陕西华阴)人。张元年轻时,胸际坦荡,性情豪放(《西夏书事》形容他负气倜傥,有纵横才),颇有侠士之风,常以侠客自许。有个传闻属于他的,当时他居住在长葛(陕西长葛县),在县河桥下有一条数丈蛟,路人都过不了桥,一天蛟在石头上喝水,张元从桥上捧着大石头向蛟砸去,经过一番战斗后,将蛟杀死,血源着河水流了数里,张元以石击蛟之事,虽属虚假,但却反映了青年时期的张元能助人为乐,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性格。

  日期:2018-10-29 22:35:19
  张元和许多古代士人一样,经过十年面壁寒窗,一步一步地经过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考试,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这是古代平民百姓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一条捷径。但是张元考上了举人之后就止步不前了,期间他在考场上认识了吴昊(化名,可能姓胡)和姚嗣宗。
  由于屡试不第,在科场上屡次碰壁,落魄不得志,在张元自负的性格驱使下,逐渐形成了一股怨气。他们几个借酒消愁,一面述说自己怀才不遇,一面大骂考官瞎了眼。又怀疑是暗箱操作。(此时张元和普通落第士人没什么区别)
  日期:2018-10-30 13:37:27
  (2)踏上不归路
  张元在失意的时候写下了《咏雪》,“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不知是不是我读书少,这篇是我读的诗中最霸气了。)除了借酒消愁,以诗讽今,他们三人常常作伴到边塞遨游和考察,一面欣赏塞外风光,一面了解地势布局和风土人情。以便自己以后在边塞工作做准备。
  科举失败期间,他们想到了除了可以科举考取功名外,还可以凭借自己一身本领在边塞边帅的麾下当门客,协助抗击西夏。当时陕西有不少带兵的将领(无统一主帅,张元他们想投靠谁无从查证),他们想登门拜访,毛遂自荐,但是他们不好意思(耻于自售,要脸的人),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

  日期:2018-10-30 21:44:47
  他们为了吸引眼球,他们找来了一块大石板,上面刻着一些惊人的语句或诗词,然后雇人拖着在大街上走,他们三人则跟在后面吟诗高歌或放声大哭。他们想以这种行为艺术来引起边帅的重视。边帅接见了他们,但是聊了一阵儿,大概是觉得话不投机,并没有录用他们,他们只能返回家乡。不知张元犯了什么事,被当地的县令打过一顿板子,这令心高气傲的他怎能再逗留家乡,一颗仇恨的种子勃然爆发,整个人充满负能量的张元决定投奔西夏,他觉得凭借他的本事,宋朝既然不用他,西夏未必不用他。从此他走上了一生与祖国为敌的道路,赌上背负千百年的骂名,也要闯出自己的事业。

  日期:2018-10-31 13:56:34
  (3)西夏,我张元来了
  说走就走,宋仁宗景祜四年(1037年),张元拉上吴昊,偷过边境,踏上了去西夏的道路。后来张元、吴昊去西夏的路上,负责接见他们的那位将军发觉张、吴投奔西夏之后,立即派骑兵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他感到有些后悔,只好上表推荐姚嗣宗为其幕僚。(题外话,有学者认为那个边帅就是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韩琦,因为是他向朝廷举荐姚嗣宗为大理寺丞,后成为环州军事判官,主陕西四路部署司勾当公事。他的诗有豪情任侠之风,在北宋独树一格,人称“关中诗豪”。不知道如果他再面对张元、吴昊会有怎么样的想法。)

  日期:2018-10-31 22:04:40
  张元、吴昊在离开宋境之前,路过项羽庙并面对着这位失意的英雄痛饮。他们用酒浇在泥像之上,放声歌唱“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然后带着伤感的心情,离开宋境。
  他们首先来到夏州(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交界处:俗称白城子,原属陕西横山县,现改属靖边县),在进入夏州前,张元高声朗诵他自己写之七绝道:“太公年登八十余,文王一见便同车。如今若向江边钓,也被官中配看鱼。”朗诵完毕,进入夏州。然后再从夏州向首都进发。一天,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西夏首都兴庆府(银川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